傳媒技術影響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探討【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5期

傳媒技術影響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探討【2】

[泰]姚淑梅?

2013年05月16日13:4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傳媒漢語教學的特點

由於傳媒漢語教學的各項理論還未能完全與教學上的需求結合,對於教學方法和教學大綱都存在一些難以確定的因素。而專門用途語言的教學理論讓我們知道,對留學生的需求進行分析,了解留學生對學習漢語的真正需求,是對傳媒漢語教學的一個准確定位。在傳媒技術的發展領域,信息的傳播需求以傳媒技術為輔助,並取得進步。傳媒的內容和方式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了更有效的教育手段。傳媒漢語教學具有更為豐富的層次,這也讓傳媒漢語教學的形式在設計上在指向高級的同時,還要從基礎抓起。媒體語言的通用性和大眾性,要求傳媒對外漢語教學在初級階段就要了解媒體,對媒體中出現的信息進行有效辨別。

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可以將傳媒漢語教學面向的教學對象分為兩種:一種是專業的傳媒界人員,另外一種是通過媒體手段來學習漢語的留學生。所以傳媒漢語教學不僅僅是在國內的學校課堂,也存在於媒體的各種形式中。傳媒漢語教學建立了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的資源庫,並植入嵌入式的全新教學理念。從嵌入式教學理念中,我們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需要。

1.媒體技術豐富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

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媒體技術豐富了對外漢語紙制教材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漢語時,能充分利用媒體技術創造語境,解決了紙制教材在語境制造上的不足,讓學生可以在豐富的情境中,原汁原味的學習漢語的精妙。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材的設置內容死板,不靈活。在一些教學的素材中,缺少互動空間,讓學生不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不能真正的學習到語言的技能。又或者一些教材中使用一些生僻的素材,在學習過程中難度大並對漢語的實際運用缺少幫助。我們要做的是讓傳媒漢語教學在先進的媒體技術下,實現資源的流動,做到隨時提取和交流共享的功能。讓一些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教學課件鏈接起來形成系統,組建成對外漢語教學的資源庫。傳媒漢語教材在突破了傳統紙制教材的基礎上,也突破了多媒體教材中獨立資源的狀態。

2.在媒體技術下對外漢語教學的形式更多樣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媒體技術,進行更多樣化的漢語教學。在組建的數字化漢語教學資源庫不光是具備流動性的特點,還有娛樂性。教學與游戲相結合,寓教於樂的方式能更有效的讓學生在娛樂中學會知識的運用。語言教學本身就是一個以實用為目標的學科,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獲取的能力。將多媒體電腦游戲應用於語言教學中,更豐富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形式。

教育是廣義的,在教育的范疇裡,游戲發揮了它獨有的能量。游戲作為人們的一種人生體驗,對事物產生認知並進行創造,游戲的能量不容小覷。教育在人們的努力中,逐步走向制度化實用化,教育是一種全民性、自主性、開放性的社會活動,我們要積極參與到其中,從中找到我們需要的。

3.開設對外漢語的網絡課程

在信息開放的時代,人們對知識的了解不再局限於教室這個特定的環境。在媒體數字化如此發達的今天,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得到了更全面的補充,讓想學習漢語的學生們隨時都能在網絡上找到漢語學習資源,為對外漢語在語境上的缺乏進行了有效的解決。網絡課程是對外漢語教學資源的豐富。通過充分利用網絡帶給我們的龐大的信息資源進行學習,對外漢語教學得到了發揚。

四、結 語

在傳媒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傳媒技術為豐富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形式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對外漢語教學積極採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不斷的完善對外漢語教學系統,使學生對漢語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培養學生對漢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使教學活動在學生的參與下有效進行。傳媒漢語教學也會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進行更全面的探討更高層次的追求,逐步走向成熟。通過傳媒技術給對外漢語教學的影響,傳媒漢語教學的前景將是一片明亮,我們的要將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發揚光大,這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工作者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彥琳.電視游戲節目“jeopardy!”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9).

[2] 張文潔.國內對外漢語教學傳播現狀研究——以武大國際教育學院相關調查為樣本[J].青年記者,2006(22).

[3] 康健.全球“漢語熱”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學新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

[4] 張幼冬.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新探索——淺談“分層、異步、共進”教學模式的運用[J].當代教育科學,2010(15).

[5] 陳紱.對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的反思——AP漢語與文化課及美國教學實況給我們的啟發[J].語言文字應用,2006(S1).

[6] 李寶貴.對外漢語教學法述評——兼談第二語言教學的交際性原則[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