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尸要價"拍攝者去世 生前曾希望建立遺體打撈制度--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頻道原創

"挾尸要價"拍攝者去世 生前曾希望建立遺體打撈制度

2013年05月23日10:0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備受爭議的《挾尸要價》照
備受爭議的《挾尸要價》照

人民網北京5月23日電(趙光霞)5月22日下午2時許,28歲的《瀟湘晨報》記者張軼,由於身患肝癌晚期,在渭南去世。張軼生前拍攝《挾尸要價》組照獲得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大獎,並因此身陷“造假”風波,后來隨著“金鏡頭”組委會公布調查結論,此事才逐漸平息,張軼生前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希望人們關注“高價撈尸”現象,盡早建立溺水救助或遺體打撈制度,杜絕暴利環節。

背景資料

張軼《挾尸要價》獲“金鏡頭”最佳新聞照片獎

2010年8月18日,中國新聞攝影最高榮譽“金鏡頭”頒獎盛典在青島舉行。《挾尸要價》以全票贏得了本年度最佳新聞照片獎。此前,這幅照片已獲華賽中國作品初評的年度最佳新聞照片獎等幾項大獎。

《挾尸要價》的照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2009年10月24日,長江大學15名同學在長江荊州寶塔灣江段野炊時因救兩名落水兒童,陳及時、方招、何東旭三名同學不幸被江水吞沒。而打撈公司打撈遺體時挾尸要價,一共收取了3.6萬元的撈尸費。【詳細】

照片被指造假 建議取消獲獎資格

2010年8月19日,長江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李玉泉發文稱,《挾尸要價》的解讀是錯誤的。長江大學宣傳部建議組委會和評委會撤銷該照片的獲獎資格﹔通報作者的弄虛作假做法,以杜絕以后評獎中類似情況的出現。【詳細】

照片作者張軼及首發媒體記者回應:沒有造假

《挾尸要價》受到長江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李玉泉刊文質疑后,該照片作者張軼和將該照片“引進”到華商報首發的華商報記者郝建國8月21日晚接受記者採訪,一一作出回應,並稱李玉泉的質疑僅憑“主觀臆斷”。【詳細】

【相關《挾尸要價》作者張軼:我對調查結果很有信心

金鏡頭組委會:《挾尸要價》所涉新聞真實 無造假

2010年8月23日,人民攝影“金鏡頭”組委會發出關於《挾尸要價》真實性的決定,據“金鏡頭”評委會赴湖北荊州調查組對《挾尸要價》圖片所涉及的新聞事實的全面、慎重的調查,認為《挾尸要價》的新聞是真實的,不存在造假問題。【詳細】

希望盡早建立溺水救助或遺體打撈制度 杜絕暴利環節

張軼生前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說,希望人們關注“高價撈尸”現象,盡早建立溺水救助或遺體打撈制度,杜絕暴利環節。張軼稱,拍攝《挾尸要價》照片,是希望大家來來關注“天價撈尸”現象,想一個更好的辦法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同時把天價撈尸費拒之門外。但他覺得現狀依然沒改變,高價打撈依然存在。【詳細】

《挾尸要價》照片的前世今生

2009年10月24日,長江大學陳及時、何東旭、方招等15名同學在長江荊州寶塔灣江段野炊時因救兩名落水兒童,陳及時、方招、何東旭三名同學不幸被江水吞沒,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當天下午,荊州市八凌打撈服務有限公司陳波到達現場,與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基礎部副主任李啟文商談打撈費。

16:50分,第二具遺體方招(照片中的遺體)被打撈上岸,(據張軼提供的原始照片)

2009年10月28日上午10點,三位大學生的追悼會正式開始,荊州市委主要領導參加追悼會,數萬市民來到靈堂。

2009年11月3日《華商報》首發該照片報道,但是誤把王守海寫成了“陳某”。華商報后來即及時更正。

2009年11月4日,《南方周末》記者楊繼斌發出《大學生救人溺亡隱情調查:“挾尸要價”另有其人“見死不救”漁民被冤》的調查報道﹔

媒體人馬文娟2009年11月8日撰寫了《從大學生救人事件的報道看媒體責任》一文,提出有關媒體對大眾的誤導要承擔責任﹔

2009年11月16日,長江大學宣傳部長李玉泉在自己的署名博客上發表了《“牽尸談價”:不能不說的事實真相》的文章,對照片提出質疑

2010年1月23日,第18屆金鏡頭比賽暨華賽中國作品初評結果揭曉,《挾尸要價》獲得年度最佳新聞照片獎﹔

2010年2月4日,中國記協主辦的“2009中國瞬間中國新聞攝影大賽(第三屆)”揭曉,《挾尸要價》獲一等獎﹔

2010年8月5日,《挾尸要價》照片獲得全國攝影藝術展記錄類銀質獎,長江大學宣傳部已經向“全國攝影藝術展評委會和各位評委”發出了“就張軼《挾尸要價》照片獲全國攝影藝術展記錄類銀質獎致評委會的公開信”。

2010年8月18日,中國新聞攝影最高榮譽“金鏡頭”頒獎盛典在青島舉行。《挾尸要價》以全票贏得了本年度最佳新聞照片獎。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