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文化發展工程”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台長、總編輯王求:讓廣播與舞台共同繁榮

記者  王  玨

2013年09月26日08:00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傳承文化經典、薈萃藝術精品,聽眾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中國大舞台》。今晚為大家帶來的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於魁智、李勝素聯袂演出的京劇《四郎探母》。”近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化發展工程”一周年系列活動吸引了成千上萬聽眾的關注,作為“文化發展工程”的品牌《中國大舞台》也引起了觀眾和聽眾的熱議,獲得了文藝界的高度評價。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台長、總編輯王求一提起“文化發展工程”和《中國大舞台》,那份豐收的喜悅就溢於言表。

  2012年8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化發展工程”啟動,一年多來,他們與知名文藝院團和演出院線合作,共投入了1000多萬元,播出了50多台精品劇目,還形成了一個廣播節目的優質品牌《中國大舞台》。“當初策劃這一工程的目的,就是想與各文藝院團合作,持續不斷地為觀眾和聽眾帶來聽覺和視覺的盛宴,共同推動文化舞台和廣播欄目的繁榮發展。這一工程整合了廣播與舞台的多種資源,通過版權的重新開發和認定,讓文藝資源在廣播和舞台共享,既組織了舞台演出,又通過電波將一批優秀節目傳送給聽眾,可以說,是廣播與舞台互相促進的成功嘗試。”王求說。

  作為廣播文化的品牌《中國大舞台》去年9月開播,每周日19:30—22:00在“中國之聲”固定播放,至今已為聽眾奉獻了包括音樂會、演唱會、戲劇在內的各類精品節目,有“紅色唱響”演出季、新年音樂會等,2013年1月1日還首次遠程直播了2013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不但獲得了藝術界的認同,節目的收聽率也穩步上升。王求認為,《中國大舞台》將“文化發展工程”的所有長處都集中呈現出來,讓媒體和文藝院團的資源得到重新開掘,讓文藝作品的演出價值與廣播特點結合在一起,滿足了觀眾和聽眾各自的文化需求。

  今年上半年,收聽數據顯示,《中國大舞台》的時段競爭力不斷增強、聽眾結構日趨合理、收聽沖高能力日益明顯,憑借精彩紛呈的內容、細致新穎的制作,這一節目在每周日晚形成了收聽高峰。在北京,《中國大舞台》今年上半年平均收聽率達到0.928%,而且以1.925%的收聽率,在“中國之聲”所有節目中排名第一。《中國大舞台》開播以來,每期節目還收到聽眾的短信、微博、微信上千條,聽眾紛紛通過微博、微信等多種溝通渠道參與並轉發節目內容,增強了節目影響力。

  王求介紹,“文化發展工程”始終堅持公益優先的原則。他說,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通過這一工程搭建了一個有創意、有新鮮感的活動平台,與各文藝院團建立了持久的合作關系,從而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踐行了國家電台的媒體責任和文化使命。同時,工程收錄的一大批留有時代記憶的錄音錄像,將成為重要的歷史資源,在廣播未來的發展中顯示出其特有的價值。在每期節目裡,專家講解也是一大特色。很多聽眾反映,聽了專家深入淺出的介紹和點評,了解了相關背景和知識,加深了印象。

  面對數字化時代,王求認為,廣播文藝節目隻有與新媒體緊密結合,才能發揮出其長處,顯現其獨特的魅力。“文化發展工程”一直重視與新媒體的互動融合。“我們在中國廣播網推出了專頁,全面展示工程中採集的節目,音頻、視頻齊全,並利用中央台、中國之聲、音樂之聲官方微博等傳播平台加以推廣。我認為,工程突破了傳統的傳播局限,開拓了廣播的視野,引發了多方面的互動,形成了傳播合力。”

  在一年的實踐中盡管取得了耀眼的成就,但繼續尋求更多更新的合作方式,依然是“文化發展工程”追求的目標。今年8月,“文化發展工程”一周年之際,中國愛樂樂團演出了專場音樂會,聽眾深受感染,反響強烈﹔9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與中國國家京劇院合作打造了京劇《四郎探母》、《太真外傳》,讓傳統劇目煥發出新的活力。據王求介紹,今年年底,他們還將走進基層,策劃組織《歌唱延安》主題歌會,邀請民間藝術家走進國家藝術殿堂。“‘文化發展工程’將持續拓展種類和形式,更注重開放式的合作,與更多的文化機構攜手,讓國內外知名文藝院團和演出院線不斷參與進來,搭建涵蓋多種藝術門類的共享平台,為觀眾和聽眾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產品,提升我們的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26日 19 版)

延伸閱讀: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