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新聞報道中實施人文關懷探析

張 穎

2013年10月21日15:2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 要 :本文首先指出我國當前許多新聞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實施不當存在的誤區,然后從 4 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 試圖來提醒和呼吁廣大新聞工作人員重視在新聞報道中正確、有效地實施人文關懷。

關鍵詞:新聞報道﹔人文關懷﹔新聞工作人員

 

所謂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等等。人文關懷作為一種人本文化,一種人文精神,它強調對人的尊重、理解、關心和愛護,是對人生命存在價值的終極關懷,是衡量一個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是否成熟的標志,所以作為媒體有責任在新聞報道中倡導人文關懷,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現代文明的要求。新聞工作人員作為新聞事件的見証者和記錄人,有責任也有義務在新聞報道中倡導人文精神,實施人文關懷,除了要盡可能多地把客觀事實展現給社會和受眾外,還要在尊重受眾知情權的同時,關注新聞當事人的生存價值和狀態,維護其應有的人格尊嚴。

一、當前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誤區

目前媒體一般都能表現出對人的同情和關愛,但往往在這種關愛會不自覺的侵犯他人隱私,忽視新聞人物和受眾心理,對他們造成實質上的傷害。這是一種抽象的人道主義和空洞的泛愛精神,並不是真正的人文關懷。

1.弱勢群體新聞報道中缺乏人文關懷

弱勢群體大體指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精神病患者、失業者、貧困者、下崗職工、災難中的求助者、農民工、非正規就業者以及在勞動關系中處於弱勢地位的人。這樣的群體承受的生存壓力和心理壓力本來就已經夠大的了,但新聞媒體往往會為了新聞的真實性和公眾的知情權,對他們的生活進行直接描述,在採訪時問他們一些不願回答的問題,這體現出新聞工作人員對弱勢群體關懷上的失誤。這種現象在各種媒體中隨處可見,如:每年9 月貧困大學生入學問題便會成為各種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對貧困生身世的報道,很多地方赤裸裸地侵害了他們的隱私,甚至是人格尊嚴,這種拿別人的身世作為“賣點”的行為,有違人本精神。貧困生的確需要社會的幫助,但他們中的許多人並不願意走上街頭去接受捐助,他們不希望因為貧困而失去別人的尊重。

各媒體中還經常會有這樣一種不當的人文關懷現象,每到春節很多新聞工作人員在報道政府關懷困難群眾的時候,往往是跟在各級領導人送溫暖的隊伍后面,報道的重點不是弱勢群體的困難,而是領導們的關懷。

2.個人隱私新聞報道中缺乏人文關懷

面對激烈的新聞行業競爭,一些媒體為了獲得新聞而隨意將別人的隱私曝光,新聞工作人員以全天盯梢、跟蹤、偷拍等手段窮追不舍,令採訪對象提心吊膽。有的甚至棄被採訪者的權益於不顧,讓被採訪者的隱私權蕩然無存。

3.災難事件新聞報道中缺乏人文關懷

所謂災難事件,是指給當事人及其家屬造成嚴重傷害和痛苦的天災人禍。新聞工作人員是離這類新聞事件較近的人,所以關於他們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對採訪對象的尊重和保護問題一直頗受關注。一般情況下,重大災難事件發生后,當事人及遇難者家屬會因為遭受了嚴重的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需要經歷一段生理及心理上的調節期。此時他們不願被外人打擾,也不願接受新聞工作人員的採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新聞工作人員為了報道需要,堅持採訪,很難得到他們的配合,如果不注重溝通,甚至會引發矛盾。

災難性新聞報道中人性化關懷的缺乏就是對身處災難中的人的生存狀態缺乏關注。現今的許多新聞工作人員為了完成新聞報道任務,不顧災難親歷者身處怎樣的困境,刨根問底以求獲得獨家新聞,或者干脆通過肆無忌憚地抓拍殘酷、血腥的場景以達到報道目的。

4.娛樂生活新聞報道中缺乏人文關懷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公民以往的價值觀體系和道德規范有了新的變化。為了吸引更多受眾的眼球,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一些媒體把新聞報道的重點也放在了娛樂式的炒作上,在這股風氣的影響下,很多新聞工作人員全然不顧人文關懷的宗旨,一味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嘩眾取寵地炒作明星緋聞,甚至不顧新聞職業道德炮制“假新聞”,渲染暴力和色情場面以達到刺激受眾的目的。

二、新聞報道中有效地實施人文關懷的對策

在新聞報道中,正確並且有效地實施人文關懷,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但如何正確、有效地實施人文關懷卻是一些新聞工作人員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因為新聞媒體人文關懷的體現,離不開新聞工作人員的人文關懷的正確實施。

1.關注百姓民生,實施人文關懷

在新聞報道中要體現人文關懷,關注普通百姓喜怒哀樂,真切感受群眾心聲,新聞工作人員就不能居高臨下,而應該深入到百姓生活、社會生活的最底層中去,體驗平民生活,傾聽百姓呼聲,寫他們的喜怒哀樂,通過報道,幫他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這些採訪中,新聞工作人員不應單純的是新聞事實的“旁觀者”與“記錄者”,而應該與老百姓打成一片,做一個平民新聞工作人員,多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疾苦,展現他們的苦與樂,與他們形成心與心的平等交流。

2.科學規范採訪,實施人文關懷

在採訪中,無論災難事件當事人或遇難者家屬是否願意配合採訪,新聞工作人員都應採取富有人情味的採訪方式,設法取得他們的理解與支持。對遇難者家屬首先要表示真誠的同情,以恰當的形式寬慰他們的心情,拉近採訪者與被採訪者的心理距離,制造更容易溝通的人際環境。其次要注意提問的方式,盡量避免對當事人造成二度傷害。如果一個新聞工作人員或媒體隻注重搶新聞,而對事故當事人及其家屬的感受漠不關心,這樣的必將失去越來越多的受眾。

3.慎重對待隱私,實施人文關懷

隱私是公民的個人身體或日常生活中不願向他人公開或讓他人知悉的秘密,新聞媒體在報道新聞時,往往要涉及許多個人情況,如當事人的私人資料、隱私生活等。新聞媒體如果處理失當,就有可能會造成對當事人隱私權的侵犯。當涉及拍攝、採訪對象的隱私時,不妨征求一下對方的意見,要注意人文關懷與受眾知情權、隱私權之間的關系。

在新聞報道中,為了實現對受眾知情權的滿足,媒體的人文關懷有時會與被報道對象的隱私權發生沖突,嚴重時還會訴諸法律。因此,新聞工作人員在實踐中不要為了追求轟動效應而忘記保護社會公民的隱私權。新聞工作人員是服務於社會公民的,是因為有言論出版自由才使新聞工作人員擁有採訪和報道自由權的,被採訪者是新聞行業最寶貴的資源,對這種資源的過度掠求是要付出代價的。

4.提升人文素養,實施人文關懷

新聞工作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包括高尚的情操、敏銳的觀察力、堅守良知、維護正義、有理性有激情。現在強調的新聞工作人員的素養往往多注重技術層面,如採編技巧、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等,其實,在未來社會中,新聞工作人員的人文精神如何表現,同樣決定著新聞事業的興衰。新聞工作人員不應成為金錢和物質基礎的奴隸,而應該擔負起推崇向上的人文理想和啟人心智的責任。作為媒體,當然需要在第一時間發布公眾關心的新聞,特別是公眾關心的突發性、災難性新聞,但更應時刻銘記:新聞工作人員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新聞工作人員,人的重要性永遠高於任何職業。

每個具有人文關懷精神的新聞工作人員,都應該在新聞採訪傳播過程中,給予採訪對象和事件更多的關愛、理解和尊重,有意識地走“人性化採訪”之路。如何把握和運用人文關懷是值得每一位新聞工作人員深思的。人文關懷也必會成為衡量一次採訪、一篇報道、一個媒體成敗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總結

新聞傳播活動作為人類最主要的文化傳播方式,始終處於社會文化最敏感的前端。新時代的新聞工作人員應當明確自己肩負的使命,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和人文關懷意識,要做到新聞報道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這是時代的要求,更是現代文明的要求,也是媒介所必須具有的社會責任。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吳耀?.新聞報道要體現人文關懷. 新聞天地.2011.3.22-23 頁

[2]孫麗萍.人文關懷精神對大眾傳媒的影響和意義.新聞大學.2002.2.35 頁

[3]於小雪.我國社會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問題.新聞愛好者2011.2.8-9 頁

[4]提文靜.人文關懷——當代新聞工作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新聞與寫作,2001.11.57 頁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