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學子應具備的能力與應採取的措施

李曉芳

2013年10月22日14:4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 日新月異的技術極大地改變了媒介生態環境,“媒介融合”一詞已經被廣泛認知、接受和研究。傳統的新聞媒介形態開始變為多元的融合的媒介。為適應迅速發展的多元媒介,生產更多高品質的融媒產品,新聞行業所需要的人才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聞學子應具備哪些必備能力和如何從自身出發培養這些能力是需要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 媒介融合﹔新聞教育﹔新聞學子

如果說80后是伴隨著電視機長大的一代,那麼90后則是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一代。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寬頻、手機電視、新聞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迅速成長,成為年輕一代獲取新聞,了解世界的新窗口。在這種背景下,新聞學子不僅要作為新媒體用戶去體驗媒介融合下的融媒產品,更應該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以專業的眼光認識媒介融合,掌握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學子應具備的新能力以及運用新的思維和學習方法來掌握這些新能力。

一、 認識媒介融合

1983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伊切爾﹒索勒﹒普爾在《自由的科技》中首次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即其書中所說的“傳播形態融合”的概念。他認為數碼電子科技的發展是導致歷來涇渭分明的傳播形態聚合的原因。媒介融合是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1]

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將融合媒介定義為“因數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他強調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個媒介之間的合作和聯盟。[2]

最早將“媒介融合”引入國內的學者蔡雯認為“媒介融合”還有一層值得重視的含義,那就是在數字技術與網絡傳播推動下,各類型媒介通過新介質真正實現匯聚和融合。她認為對新媒體而言,“融合新聞”必將超越“媒介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這一界定,不只是“媒介之間的合作模式”,而演變成一種獨立運行、流程完整、操作規范的新聞生產模式。她認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電子通訊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組成大媒體業各產業組織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驅動下通過合作、並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終端融合的過程。[3]

同時蔡雯從四個層面梳理了對“媒介融合”研究的四種主要類型。從微觀層面出發,強調媒介融合的技術基礎作用和驅動作用。從中觀層面出發,研究范圍主要涵蓋傳媒技術融合、傳媒產品形態融合、傳媒運作系統融合和傳媒組織機構的融合。從宏觀層面出發,概念不僅包括微觀和中觀層面,而且強調社會監管和規則的融合,受眾的參與以及媒介融合的經濟學和社會學后果。從大傳媒角度出發,內容涵蓋傳媒業、電信產業、IT產業、電子產業等所有參與到媒介融合中來的產業。[4]

當前,新聞學子應該主要從微觀層面和中觀層面對媒介融合進行初步的研究和學習,了解新技術對媒介融合發展的作用方向及其影響。同時要關注當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融合的進程,新融媒產品的形式,我國各個傳媒系統融合的運作和傳媒組織機構融合的發展。

二、媒介融合對新聞學子的影響和挑戰

新聞學子作為傳媒界的儲備人才必須時刻了解傳媒的業界變化和傳媒界對傳媒人才需求的變化。媒介融合背景下媒體對媒體從業人員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快速掌握新技術並熟練運用的能力

首先,由於新技術是推動媒介融合發展的動力,在媒介融合不斷發展的今天,媒介從業人員需要有掌握和熟練運用新技術的能力。

制作融媒產品需要利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版面編輯和美化等一系列工具和技術。傳統的新聞從業人員隻要掌握了文字功底即可,報紙的排版和版面美化技術則由其他專業人員完成。如今,制作融媒產品則需要新聞工作者在採訪和寫文字稿件的基礎上利用採訪時得到的音頻和視頻制作一則融媒體的新聞。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工作者需要利用音頻剪輯軟件如Cool Edit Pro、GoldWave等編輯聲音,需要利用Adobe Premiere、FinalCut Express、Edius等視頻制作軟件來編輯視頻,需要利用需要利用Photoshop、Fireworks等圖片制作軟件來美化版面,需要利用Dreamweaver、FrontPage等軟件來編輯網頁。這些軟件和技術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運用得越來越廣泛。雖然說熟練運用以上的全部的技術非常困難,但是掌握這些軟件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制作融媒產品的基礎。同時這也是傳統媒體的記者在轉向新媒體時的一大挑戰。大多數傳統媒體人,不屑掌握網絡網絡技術,總覺得自己有豐富的媒體經驗還讓社會關系,寫過數篇足以影響社會的特稿,就對每天隻會“起低俗標題,做花色圖片”的網編不屑一顧。而事實上,一個連PS、DR這種最基本技術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主編難以被手下尊重。有位如今身居某女性網站副總編輯的傳統媒體人對我說:“你如今做內容的經驗已經足夠豐富了,想要有進一步的提升,就一定要豐富自己在產品和技術上的知識。”[5]

(二)篩選綜合信息,制作融媒產品的能力

其次,雖然新技術是推動媒介融合發展的技術動力,但融媒產品的核心還是內容,“內容為王”仍然適用於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產品。媒介融合不僅帶來了不斷更新的技術,還帶來了海量的信息。新的技術讓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不斷發展壯大,每個微博或微信用戶都是信息的提供者和發布者,第一時間報道新聞事件已經不在是傳統的新聞媒介的核心競爭力。如微博平台上的“學習粉絲團”,自2012年11月起該微博一直發布關於我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新聞信息。微博中發布了不少隻有近距離才能拍到的照片,並且照片發布的速度比新華社等媒體的官方微博還快。這個微博的博主並不是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只是普通的肄業大學生。他能夠迅速的發布信息並不是身在第一現場,而是他從眾多微博用戶中尋找現場微博用戶相關信息和照片,征得原博主同意后引用原博主信息。由於該微博引得眾多網友關注,所以被認為是最快發布信息的微博。在眾多微博用戶面前,官方媒體的時效性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既然不能拉長戰線取得第一時間報道新聞的制高點,那麼在媒介融合現狀下的今天,可以利用新媒體上浩如煙海的一手信息制作深度的融媒新聞。制作深度新聞產品的前提是需要新聞工作者具有精准的選擇、篩選信息並進行整合的能力。

所謂精准是指篩選信息時要符合新聞的基本要求即保証所挑選的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真實才是新聞的生命。同時要篩選受眾想要了解的信息,即利用大數據分析不同受眾對內容的需求從而生產出受眾需要的信息。隻有這樣做,才能保証在媒介融合下傳媒界激烈的競爭中不被淘汰。所謂整合是將自己採集和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有條理的梳理和有機的組合,使眾多龐雜的信息變成有邏輯的、系統的內容。通過有機的篩選和組合出的內容才能使受眾全面的、理性的認識和理解事實和真相。如今,網站中的新聞專題是這種綜合形式的集中體現。如鳳凰網十一期間的“2013年國慶黃金周”專題,包括:來自不同媒體的最新新聞報道、新聞視頻和新聞圖片、熱門城市天氣、國內的旅游天氣、分析評論和網友的的留言。這樣一個綜合的專題可以讓受眾對十一期間的新聞和發生的事件有系統、調理的了解。

(三)多媒體信息採集的操作力

再次,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介市場不再以媒介形態來劃分,而是以不同的媒介品牌來劃分媒介市場。如人民日報社下的《人民日報》、人民網、人民搜索,南都全媒體集群下的《南方都市報》、《南都娛樂周刊》、《南都周刊》、《中國財富》、《雲南信息報》、凱迪網、南都網。在這些媒介集團下工作,新聞工作者不再為一個單一的媒體服務,而是為集團內多重媒介形式服務。也就是說記者採集回來的信息,既能為報紙體供稿件,又能為廣播、電視以及網絡提供新聞素材。這就是所謂的“超級記者”:一個能用照相機、筆記本和磁帶錄音機為各類媒體報道新聞的記者。[6] 如在關國“融合新聞”做得最成功的關國媒介綜合集團(MediaGeneralInc.),有一個名叫Jackie Barron的女電視記者,曾用四周的時間在安東尼奧採訪一個重要的聯邦案件。她每天的工作日程是:早晨6點給網站寫一篇專欄文章,介紹案件的情況,然后到法院去採訪當天的最新進展情況,上午10點通過電話給電視台發去最新報道﹔下午兩點半到三點編制一個晚間電視節目傳回去,然后再回到法院採訪下午的進展情況,通常到晚上7點才結束採訪﹔最后,還要給第二天出版的報紙寫一篇新聞稿。這樣技能全面的記者在今天已經成為非常搶手的人才。[7]

(四)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

上文提到的“超級記者”在有些情況下是可能的,但是時間是有限的。如果一個雇員努力為電台、電視台、報社做報道,而當網絡媒體想使用他的報道的就很容易陷入困境。記者做的工作越多,他們延期完工的可能性就會越大。那些被迫為各類媒體大量制作報道的記者很可能在不同媒體間重復他們的工作。這限制了事件在各媒體中報道,也沒有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形式的優勢之處。融合的批評家經常指出“萬事皆通而無一門精”的方法會使新聞業變得更糟。[8] 但媒介融合時代,新聞的報道是跨平台的多媒體、多形態的。“超級記者”的合理性由於以上的原因還存在諸多爭議,但“超級團隊”已經在媒體機構廣泛流行。“超級團隊”即讓每個記者都處在一個團隊中,每個記者擔任多媒介信息採集的一個角色,最終由團隊生產出適合不同媒介的新聞。在這個“超級團隊”中記者不單是單獨採訪向報紙供稿的記者更是團隊中的成員和組成部分。每個記者在有較高的個人能力之外更需要有與團隊內成員良好溝通與合作的能力。美聯社對應聘文字記者的人說:“應聘者需要明白多媒體新聞生態系統越來越重要,並能夠與生產起亞形態產品的同事合作。”甘奈特報業集團要求商業記者要能與生產互動數據數字內容的多媒體合作。《紐約時報》則告訴數字編輯一職的申請者,工作內容將涉及與程序員、設計師、產品經理以及編輯部內其他同事合作。[9]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介從業人員需要具備以上的能力和素質。一個所謂的“超級記者”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造就的。對信息的篩選判斷,掌握多媒體的編輯制作,掌握不同媒介新聞特點等能力需要不斷的培養和鍛煉。為了成為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新聞學子應該積極尋找鍛煉自身能力的學習方法。

三、新聞學子應如何應對媒介融合帶來的挑戰

由於沒有真正進入傳媒行業,新聞學子不能迅速直觀的感受業內變化。媒介融合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不斷前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媒介融合不斷發展,更需要新聞學子不斷地學習和跟進。

(一)培養多媒體的思維方式

多媒體記者需要知道怎樣使用各種數字工具,但是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一種多媒體的思維方式。多媒體的思維方式需要分析每一個新聞報道,並尋找其潛在的多媒體整合。要進行多媒體整合就需要先了解每一種媒體的優勢和能力。首先,報紙具有方便、能夠永久保存的優勢。印刷品可隨身攜帶,可以反復閱讀。同時報紙能作為歷史性的文獻和時代性的記錄。但是報紙也存在局限性:版面有限,獲取不便利,內容靜態,內容一旦印刷無法更新。電視和廣播有及時性和互動性的優點。音頻和視頻可以在事件發生時同步傳達給聽眾和觀眾。但是電視和廣播節目轉瞬即逝,停留時間較短。同時廣播和電視節目時間有限,限制事件播報時間。網絡可以說彌補了報紙、廣播、電視的缺點,人們可以隨時找到想要了解的信息和資訊。但是網絡由於其海量信息讓瀏覽者進入淺閱讀時代,同時做好網絡信息提供要耗費大量的人員收集視頻、音頻、圖片資料。當新聞發生時,記者們需要知道首先滿足那種媒體。當然,最大的挑戰是為了創造新的報道把平常課堂上訓練的傳統報紙工作的流水線作業式的思想改變成協作的思考模式。

(二)在校內整合資源進行媒介融合實驗

如今,很多院校紛紛開設新聞專業,成立了新聞傳播學院。校內有很多不同層次的校園媒體,以說報紙、廣播、電視台應有盡有。新聞學子進入業界實習的機會很少,同時由於時間關系,在媒體實習的時間較短。但新聞學子畢業即面臨著進入媒體投入工作的挑戰。如何能快速適應媒介融合下的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內容呢?在校內進行媒介融合的實踐是最好的鍛煉方法。以河北大學為例,校黨委宣傳部領導下的新聞中心(河北大學電視台、河北大學綜合新聞網)、河北大學校報,校團委領導下的紅色戰線、青年通訊社,新聞傳播學院下的學院網站、正聲報、《直覺》雜志等。如此多不同媒介的校園媒體可以說是個微型的新聞行業。如今這些不同的校園媒體由不同的機構管理,這些校園媒體在運作過程中出現了重復工作、報道面單一乏味和不同的校園媒體間缺少合作的問題。如何整合這些校園媒體在採編播上的聯動合作是媒介融合的很好時間課題。當然,關於媒介融合必備技術、制作融媒產品等媒介榮合的實踐新聞學子在校內都可以進行實踐和實驗。

(三)與老師、同學進行合作式學習模式

上面我們說到媒介融合時代,傳媒行業對新聞工作者團隊合作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今我國大學的教學模式仍為講師在講台上傳道授業,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灌輸的模式。大學生的學習模式是上課聽講、做筆記、課下孤軍奮戰。這種單一的固定的模式使課堂上的教學十分死板,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被調動。學生的自學模式則將自己封閉在自我空間內,創造和想象思維被束縛。一個缺少創造力的新聞記者注定不是一個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一個缺少團隊協作力的記者也不會很好適應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工作。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是困難的,但學生可從自身改變當下學習模式。課堂上積極與講師互動,課下和老師建立起學術交流的通道,時常與老師溝通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與同學結成學習小組或者建立團隊共同完成小型的課題等等都是可以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媒介融合時代已然到來,作為未來新聞事業的接班人,新聞學子應當樹立危機意識,將眼界拓寬,時刻關注業界和學界的變化和發展,積極把自己投身於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行業中去,做一個優秀的新聞學子和未來優秀的新聞人才。

 (作者系: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孟建,媒介融合:粘聚並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會[J]國際新聞界,2006 ,7

[2]許日華、郭嘉: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人民大學談媒體融合,人大新聞網站,2006,4

[3]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試論“融合新聞”及其挑戰[J]國際新聞界,2006 ,5

[4]蔡雯、王學文:試析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9 ,11

[5][澳]Stephen Quinn 、[美]Vincent F.Filak:《媒介融合——跨媒體的寫作和制作》 ,任錦鸞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21頁

[6]胡宇:一名合格網編需要掌握什麼技術[J]中國記者,2013,8

[7]吳聞鶯:論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教育[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11

[8] [澳]Stephen Quinn 、[美]Vincent F.Filak:《媒介融合——跨媒體的寫作和制作》 ,任錦鸞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22頁

[9]王武斌:從歐美媒體“招聘啟事”看媒體人必備技能[J]中國記者,2013,8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