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淺析網絡文學的數字化特征及趨勢

——以盛大文學為例

聶朝昭

2013年10月22日14:54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網絡文學作為互聯網與文學聯姻后的產物,拓寬了傳統文學的內涵,網絡文學的數字化特征帶來了信息的批量化生產、傳播方式的大眾化、互聯網出版的產業化,網絡文學的數字化特征決定著網絡編輯培養的新模式以及資源整合的必要性。

關鍵詞:網絡文學﹔特征﹔編輯

 

一、網絡文學概念的界定

文學在不同的時期被賦予不同的概念,《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將其解釋為:“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1] 因此,文學被認為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被認為是一種藝術形式。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為了緩解壓力,人們開始樂於接受通俗易懂、充滿奇幻想象的文字,人們也開始從對精英文化的膜拜轉向了對大眾文化的追捧。痞子蔡的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通常被認為是我國網絡文學的開端,自此網絡文學便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但是,關於網絡文學的概念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對網絡文學的研究,業界較為全面的有黃鳴的《網絡媒體與藝術發展》,歐陽友權的《網絡文學論綱》,譚德晶的《網絡文學批評論》,等等。這些概念都是從網絡文學的概念、特點、文學價值、與傳統文學的關系以及網絡文學發展的前瞻性等方面論述的。吳生華首次提出“網絡工具論”,這類觀點認為:“網絡只是工具而已,文學依然是文學,不會有任何改變。”[2]這一說法認為,網絡只是負載信息的工具,文學的本質不會隨網絡而發生變化。但縱觀傳播科技的演進,從口語傳播時代到電子傳播時代,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都改變著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文學也是如此,因此,此種說法有失偏駁。對網絡文學,李敬澤持否定態度:“網絡在一種驚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覺中被當做了心靈的內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個‘網絡文學’。”[3]李敬澤從創作主體的情感出發,認為虛擬的網絡不能成為真實世界的反映。當前,流傳較為普遍的有歐陽友權的層級劃分:“‘通過網絡傳播的文學(廣義)’、‘首發於網絡的原創文學(本義)’、‘通過網絡鏈接與多媒體融合而依賴網絡存在的文學(狹義)’。”[4]例如,2013年9月,騰訊文學攜文學大腕莫言、賈平凹等知名作家粉墨登場,與盛大文學展開了市場角逐,傳統作家也開始介於網絡文學,無疑開啟網絡文學的新生態,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涇渭分明了。

可以說,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網絡文學發軔於傳統文學,二者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又有著一定的區別。因此,從本質上講,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都是文學,二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所以,網絡文學可認為是以網絡和語言為工具反映客觀現實和虛擬世界的藝術形式。

二、網絡文學的數字化特征

隨著現代傳媒科技的迅猛發展,電腦、手機、ipad等電子閱讀終端開始進入尋常人家,數字閱讀的大眾化讓網絡文學展現出蓬勃生機,讓植根於網絡的文學以新的創作方式迎合大眾,並滋生出新的產業鏈結構。

(一)信息生產的批量化

在互聯網高度開放和隱匿的虛擬環境下,網絡文學的創作也顯得不拘一格。有數據表明,2億多網民中,有超過兩千萬人上網寫作,僅盛大旗下網站就有160萬名寫手,日更新文字量達6000萬。從創作主體上來看,從莫言、賈平凹等文學大腕到草根階層都參與其中,文學已不再單由精英佔領,創作主體大眾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此外,網絡文學網站的審批較為寬鬆,造成了各類文學網站泛濫成災、各自為陣的局面。同時,網絡文學的准入門檻低、出版周期短,經濟、環保的信息生產模式造成的是海量信息的生產。但是在商業模式的運作下,網絡文學審稿制度缺失,寫手的水平參差不齊,網絡環境的開放性必然會造成價值觀的多元,而缺乏必要的引導也造成了網絡文學的文學價值偏低。網絡文學的批量化生產還表現在創作方式上,網絡蘊含著浩瀚的信息,由於互聯網的即時傳播和互動性,網絡寫手可以通過碎片化的閱讀和超鏈接攫取有用的信息進行資源整合,信息的生產也就顯得高效快捷。最后,在創作題材和寫作手法上,網絡文學更是包羅萬象,無需擔心資源浪費或者經費緊張而出版某幾種類型的書,而從歷史穿越、校園情感、玄幻、軍事、武俠到文學經典,可謂應有盡有,幾乎沖破了傳統出版的限制。

(二)傳播方式的大眾化

美國哲學家奧爾特加最早在《民眾的反抗》一書中最先提出大眾文化:“大眾文化主要指的是一地區、一社團、一個國家中新近涌現的,被大眾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大眾文化是后現代興起的一種文化,對精英文化有著一定的消解作用,而當下的網絡文學正是這種大眾文化的代表,盡管網絡文學的娛樂性、同質化甚至低俗性受到排斥,但不可否認的是,網絡文學具有龐大的受眾,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網絡文學用戶2.33億,網民的網絡文學使用率為41.4%。網絡文學在傳媒科技的相伴相隨下強勁發展十多年,依托互聯網傳播的即時性、互動性、受眾廣泛的優勢,成為數字化閱讀的新寵。網絡文學的大眾化還表現在創作方面,網絡文學常經過編排后發布在網頁上,讀者可以根據個人愛好進行點評,促進網絡寫手更新文章內容、提高寫作質量,由於網頁編排的靈活性,網絡寫手可以隨時根據廣大受眾的需求修改文章的內容,使其更符合廣大受眾的需求。甚至大眾直接可以參與到文學作品的構思和劇情設計當中,為網絡寫手提供寫作的素材,而通過作家與網民的這種參與式的互動方式,讓網絡文學更加符合大眾的口味。所以,受歡迎的網絡原創文學的市場活力往往較大。

(三)數字化促成產業鏈結構的完善

網絡文學廣大的受眾基礎以及廣闊的市場潛力促進了產業鏈結構的完善,也使互聯網出版逐步規范化。根據《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出版,是指互聯網信息服務器提供者將自己創作或他人創作的作品經過選擇和編輯加工,刊載在互聯網上或者通過互聯網發送到用戶端,供公眾瀏覽、閱讀、使用或者下載的在線傳播行為。”當前,我國互聯網立法較為滯后,這也為網絡文學的發展留下了空檔。但隨著網絡文學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完善是必然趨勢。以盛大文學為例,盛大文學實行線上運營和實體經營等多種渠道,在線上實行微支付閱讀,向讀者收取3分錢/千字到5分錢/千字不等。而線下則通過與移動運營商的合作開發數字閱讀終端以及進行實體圖書出版、版權經營等。盛大文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內容定位明確、欄目分類合理、作者群固定,這就為其產業鏈結構調整奠定了基礎。從選題策劃、稿酬支付、版權管理以及宣傳、推廣、銷售渠道上,盛大都有著較為成熟的模式。在產業鏈結構方面,盛大公司除了發展文學外,還著力於游戲開發,影視劇的改變,圖書出版等,並通過與運營商的合作,開發數字閱讀終端。

三、網絡文學數字化發展趨勢

數字化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征,為網絡文學提供了生存的必要條件。網絡文學的興起使文學的數字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這些產業結構的變化,勢必對網絡編輯的培養和資源的整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重視對網絡文學編輯的培養

相比於傳統文學,網絡文學的傳播面更大,而對網絡文學質量的監管顯得尤為迫切,網絡文學編輯的培養顯得迫在眉睫。“《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第二十一條規定:互聯網出版機構應當實行編輯責任制度,必須有專門的編輯人員對出版內容進行審查,保障互聯網出版內容的合法性。互聯網出版機構的編輯人員應當接受上崗前的培訓。”由此可見,網絡文學的發展必須依靠一大批業務素質過硬的編輯來引導,不能任由網絡文學恣意發展,而對於依靠現代傳媒技術的網絡文學,隨著傳統出版的數字化轉型,網絡文學編輯更要拓寬視野,實現科技情懷與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

(二)重視網絡文學的資源整合

網絡文學資源豐富,蘊含著巨大的財富,但是若不進行合理地開發利用,勢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網絡文學過量的信息生產、同質化傾向,已經嚴重麻痺著公眾的神經,在網站運營資金較為緊缺的情況下,因此進行資源整合顯得尤為重要。例如,盛大先后收購“起點中文網”“晉江原創網”“紅袖添香網”“榕樹下”“小說閱讀網”等七家領先的原創文學網站,盛大文學還專注於文學版權運營,為線下出版、電影、游戲、動畫等提供版權的內容。所謂全版權是指一個產品所有的版權,包括網上的電子版權,線下的出版權,手機上的電子版權,影視和游戲改編權以及一系列衍生產品的版權等。而盛大文學已經與出版傳媒、北京出版集團等數十家傳統出版社開展合作,幫助其已有的出版內容數字化。通過資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發展將同步齊飛。

總之,網絡文學作為數字化時代的產物,其發展方興未艾。這種文學創作方式和傳播途徑,也將會對傳統文學領域產生巨大沖擊。我們在探討網絡文學數字化特征及其發展趨勢的同時,還應注意到它在監管難度、影響強度、創作自由度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若能在網絡文學與大眾傳播、媒體出版以及傳統文學之間取得平衡,網絡文學必將帶來數字化出版的春天並且帶動傳統文學的復興。

(作者系: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M].商務印書館.2012

[2]吳生華.網絡工具論——關於網絡是什麼的一點思考[J].新聞實踐,2001

[3]李敬澤.“網絡文學”:要點和疑問[N].文學報,2000-4-30

[4] 歐陽友權主編.網絡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