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燕帥 實習生韓鑫)10月19日晚,北京衛視《最美和聲》第一季完美收官。10月22日下午,由北京電視台、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評議與輿論引導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最美和聲》高峰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辦,與會專家學者就我國音樂綜藝電視節目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我國音樂綜藝電視節目的創新、北京衛視《最美和聲》的成功經驗及亮點剖析、《最美和聲》第一季節目總結回顧及第二季節目展望及建議等議題進行了充分研討。會議中,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電視研究中心主任俞虹教授提出,在混搭時代的電視節目走向中,《最美和聲》走了一個“純粹”路線,從這個角度來講,這也預示著電視的一種變化,或者說是一種追求。
以下是俞虹的發言:
剛才唐老師說的幾個亮點,得都很全面了。所以我想講最有感觸的一點。從做減法的思路,看看究竟哪一點是《最美和聲》給我們的最突出、最深刻的印象?我覺得,在混搭時代的電視節目走向中,《最美和聲》走了一個“純粹”路線,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是否也預示著電視的一種變化,或者說是一種追求?北京電視台在中國電視音樂節目大潮當中,實際上是一個后入潮者。后入潮者用什麼去參與競爭?《最美和聲》的選點和創新,以及麥特歸納的“和而不同”,這是非常准確的定位。所有的競爭、所有的創新,一定以特性為最基本點。事實上當我們在競爭的時候,很多在同質化的大色調、大板塊相似前提下在做的,很難有特別明顯的一種突破,但是《最美和聲》真的是做到了一種以音樂的純粹來吸引觀眾,像剛才播放的精彩片段視頻中,幾乎沒有點評,基本上全是歌,沒有抓嘉賓、老師言論性的畫面、鏡頭,凸顯了主創團隊的追求。音樂本身的亮點被撿起來了,節目當中真正的競爭力、出彩的點也是這些。
《最美和聲》和有的同類型節目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那些節目讓會唱歌的歌手成為了說者,《最美和聲》還是讓歌手回歸自己本位,還是拿出他最好的聲音、最好的歌吸引大家,能夠讓大家聽到更多更好的歌,尤其導師和選手之間的和聲,以前是羽泉和,現在發現他和別人和,又能唱出不同的風格,非常值得關注。
電視節目在不斷地策劃、創新的過程當中,它在走的是非常多的混搭,各種各樣的元素,說故事、對抗、懸疑等等,《最美和聲》不是以這樣一種方式抓觀眾,這是作為研究者需要關注的。《最美和聲》始終保持第二位位置,在同時段的第二位,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從麥特公司數據來看,好評美譽度非常高,這種好評率無論是導師,還是整個網上發帖關注議題,負面都非常少。一些音樂選秀節目通常出現的問題,《最美和聲》這裡都沒有,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一件事。最后數據裡呈現的是北京衛視對於文化價值和社會責任的價值觀的一種美譽度的認可。這一點也是作為北京衛視非常值得欣慰的。問題是接下來還要走,接下來怎麼走,怎麼樣還能走得更好,這裡有很多未知,其實除了我們自己繼續努力以外,至少還有很大的未知,來自明年你們的競爭對手可能是誰,同時段是誰,明年不是13個,剩下來是哪些,同時段比拼對象是誰。如果拉升收視率的時候,我們最強和別人最強,這重點有差異度,又有讓你很想往那邊投入的吸引度,很多觀眾會對點評、懸疑、故事等等感興趣,我們純粹做和聲,這個時候懸疑、對抗幾乎不能用一種手段升華得很大。既然我們削減了它的言論,嘉賓闡釋、言論評點的份量,這個時候懸疑、對抗怎麼實現,抓住這個背景。我們如果不做純粹,加點懸疑、對抗,原本的東西丟了。
嘉賓、導師是專家,是節目專業性,某種專業度,在導師點評當中怎麼把專業性知識普及、和聲知識普及,同樣一首歌不同的人唱有什麼不一樣,一種真正的專業知識傳遞出來,既做了加分,又是一種看點,這是經典的傳播。看熱鬧的人多,看道道的人少,和聲究竟怎麼樣唱是最好的,有沒有可能加上同一個歌,如果這個歌唱崔健、羽泉,拿出來再做比較。究竟在純粹上做加法,還是在混搭上滿足大家另外一條要求,那條路上再想元素、增加點子,還是迎合大眾比較好的有收視率的《中國好聲音》,彌補元素。彌補元素不可能做到極致,已經在這個對抗點、懸疑點做到極致,僅僅拉一個元素添加,並不能滿足人們對於元素需求滿足。如何在懸疑、形式手段滿足專業知識普及,哪怕歌手進來,唱的是什麼不知道,做一點提問,還是外行人多,媒體擔當和責任做一個推進。所以我的建議是:繼續堅持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