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本網原創

蔣昌建:《最美和聲》是有三重個性組合的文化產品

2013年10月31日11:47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燕帥 實習生韓鑫)10月19日晚,北京衛視《最美和聲》第一季完美收官。10月22日下午,由北京電視台、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評議與輿論引導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最美和聲》高峰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辦,與會專家學者就我國音樂綜藝電視節目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我國音樂綜藝電視節目的創新、北京衛視《最美和聲》的成功經驗及亮點剖析、《最美和聲》第一季節目總結回顧及第二季節目展望及建議等議題進行了充分研討。會議中,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中央電視台特約評論員蔣昌建提出,《最美和聲》是最有機會在電視文化工業化生產中不以消失個性為代價的一種文化產品。這個個性,與《中國好聲音》等選秀節目不同,它是一個組合的個性,也就是有三重個性組合,即導師、選手以及導師和選手。

以下是蔣昌建的部分發言:

關於北京衛視的《最美和聲》,我有以下幾點觀感和看法:

第一,《最美和聲》是最有機會在電視文化工業化生產中不以消失個性為代價的一種文化產品。這個個性,與《中國好聲音》等選秀節目不同,他是一個組合的個性,也就是有三重個性組合,導師、選手,以及導師和選手。對於《最美和聲》來說,這是操作文化產品個性化表達的最好機會,但要注意的是,這也可能操控不當而容易失敗的組合。導師的個性情感,由於是導師的身份等原因,很難淋漓精致地投射在選手的故事上,而選手,出於對老師的尊重,也比較難借用導師的經歷加以升華。而歌手和導師合作的個性,很容易被歌曲本身的詮釋要求和稀釋,很難看出這種層次個性組合所爆發的張力。而《最美和聲》,試圖在這些難點有所突破,我們欣慰地看到了節目在這方面很多的努力,但也許是較難突破的場域的限制,個性組合的應有效力,還沒有全面地表現出來。

第二,《最美和聲》,由於參賽選手和導師有組合表演,在舞台上,盡管和聲是主要的演藝產品,但導師和學生的合作,不容易把握舞台中心和焦點,演藝的沖突中心和重心,容易飄移,受眾很難分清主角配角,這是最美和聲節目比較難把握的一種平衡,即,既要和聲的優美,又要選手的個人英雄主義的彰顯,以在受眾心目當中形成強烈的記憶點。而不是記憶點在導師和選手之間來回飄移,在導師能和誰唱,變成誰能和導師唱。這種困惑,在受眾心目當中,比較難激發受眾的追選手情結,相反極易變成追明星情結,而這種情結,追明星在於其稀缺性的現場呈現,而這種現場欣賞的稀缺性被定期出現的明星合作伴唱表演所稀釋,也不容易形成穩定的收視沖動。《最美和聲》在這個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盡力讓歌手呈現在舞台的中心,導師也竭力淡化自身的角色,但是,由於選手水平的層次不齊,導師的填平補齊,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這番努力。

第三,《最美和聲》如果要深扎在中國的土壤,必須考慮民眾普遍的跟追明星的心態,把《最美和聲》的舞台從草根歌手選拔,變成明星歌手淘汰回歸的演繹,似乎更能夠吸引觀眾。明星組合,能夠有雙加和乘數效應,具有相同社會影響力的明星組合,是否能夠得到觀眾的任何,也就是其歌唱是否能夠為市場接受,這一懸念本身,就帶有很強的戲劇性。因此,明星的個性張揚程度、相互配合程度、輸贏在意程度與觀眾溝通程度等,都具有戲劇化表示的機會。另外,由於明星本身舞台經驗豐富、對與歌曲的理解和表達技巧的運用相對嫻熟,相對能夠保証演唱水平和質量,從而避免選秀選手,靠一兩首歌曲博彩,而到后面,由於選曲的多元化,和比賽的激烈性,水平開始普遍下降的狀況。

第四,《最美和聲》可以嘗試一些對民族歌曲的改編演繹,並且適當地吸納草根性強且專業性也強的唱將加入。多種音樂表達元素的融入,容易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一方面,讓觀眾有些機會看到打破傳統表達模式的努力,一方面也更新觀眾習慣的欣賞趣味。為此,除了必要的明星效益之外,挖掘具有個性特色的明星尤為重要,個性表達的演繹策略好處在於,能夠保持相關演唱者的水平,因為其價值已經超越傳統的判斷模式的駕馭。在一定程度上,個性表現,也就是水平本身。至於,個性表達,在一段重復表現過程中是否會陷入新的一種程式化的問題,實際上,此問題可以通過后台的專家團隊的幫助加以解決。幫助具有個性的明星組合不斷推陳,不斷吸引對其個性表達有強烈期待的觀眾的注意力,從而擴大節目的影響,是值得一試的舉措。

第五,《最美和聲》的社會效益,不僅僅在於是否表達了對和諧、團結和奉獻的道德理念,而在合作過程中歌手們對於合作的理解、及在此基礎上的實踐本身就有意義,因為它實際折射了當代民眾的名利觀、合作觀和奉獻觀。該節目的重點不在於僅僅表達歌手最后呈現的結果,而在於表達歌手呈現結果的過程,每一個環節或者細節,都是現實生活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體現。因此,與其說,節目要刻意成為一個編輯剪刀下的道德教材,不如說讓節目本身成為整體社會呈現的素材,其蘊含的道德倫理指向,由觀眾自己去觀察、去衡量和評判,從而激發觀眾自身的價值反思,從而以議論帶收視,以收視帶議論,從而實現相關道德教諭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第六,《最美和聲》的傳播,除了借用主流媒體的平台之外,如果考慮到網羅更多年輕的受眾,仍需要大力利用年輕朋友樂於接觸的媒體平台,並根據相關媒體平台的傳播特性,建構新的傳播敘事方式,包括敘事語言、敘事結構、敘事風格和敘事體例。必須承認,文化快餐是不少青年朋友喜歡補充文化精神食糧的方式,因為,歌曲選擇的大眾化非常重要,而不能僅僅把演唱技巧和樂理的功底的表現作為決定性歌曲選擇考量的因素。應該更多地從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的欣賞需求出發,定制相應的曲目,並根據合唱的需要,進行一定的創新演繹,激發年輕人不僅追星,而且追歌的熱情,最好能夠出現以歌強星的局面,而不是像某些歌唱類節目那樣,以星強歌。所以,如何考慮年輕觀眾的胃口,平衡好星歌的關系,也是本節目著力考慮的問題之一。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燕帥)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