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鋼琴家郎朗成為聯合國和平使者。在隨后聯合國組織的一次微訪談中,主持人楊瀾的一個問題:“對買不起琴的孩子,你的工作有什麼意義?”引發了巨大爭議,網友紛紛質疑其措辭不當。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鳴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名人不必刻意謹言慎行,但由於自身具有較大公眾影響力,在公共場合發表言論時應注意措辭得體。
名人不當言論頻惹爭議
在近兩天,“楊瀾提問郎朗措辭”成為微博的熱議話題。著名鋼琴家郎朗成為聯合國和平使者,在隨后聯合國組織的一次微訪談中,主持人楊瀾提問道:“對買不起琴的孩子,你的工作有什麼意義?”郎朗對此做出了得體的回答,稱希望可以號召更多的人來關注貧苦地區的孩子。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隨后卻在網絡上引發巨大爭議,網友紛紛質疑楊瀾措辭不當,並在微博上模仿楊瀾的提問方式來反問楊瀾,類似“對於世界上買不起電視,甚至生活在戰亂和飢荒中的孩子,你的工作有什麼意義?”等“楊瀾體”句式迅速在網絡走紅。
隨后,楊瀾在微博貼出與郎朗的合影,並解釋這個問題完全出於善意,“請大家別誤會”,楊瀾表示,正是因為音樂的力量超越國家和階級,它才是和平的信使。這正是自己用這個問題請郎朗闡述的目的。
早前,演員呂麗萍也因發布反對同性戀的微博而引來罵聲,一時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北大教授孔慶東更因在微博上罵網友“狗漢奸”,被網友告上法庭。有網友表示,作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名人,貿然在微博上公開發表帶有明顯不恰當感情色彩或者措辭不當言論,在一定范圍內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應當反思。
網絡輿論對名人言論或存“過度消費”現象
在名人不當言論頻惹爭議的同時,“名人該如何對待自己的言行”這個問題也值得探究。有網友認為,作為名人,當其針對公共事務發言時,應遵循理性客觀原則,謹防自身言行可能引起負面示范效應。正因為公眾人物一言一行可能對社會公眾產生影響,所以應當自覺接受公眾質疑和批評。
心理學家指出,名人擁有發表言論的自由,真實地表達意見是自己的權利,但公眾人物不該在公開場合發表容易影響他人認知的過激言論,每個人都應該有身份意識和自我意識,言論自由是有限度的,不能因此忘了社會責任。公眾性決定了名人之言必須與身份吻合。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鳴對此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說,名人在講話時也難免出錯,在公眾場合不必刻意謹言慎行,但應以不觸及法律與道德的底線為原則。
但是也有人質疑,網絡上對名人言論“爭議”過度。張鳴也認為,網絡輿論的確有其不理性的一面,對名人言論有“過度消費”的現象,這是網絡輿論的頑疾,隻能靠長時間的引導規范來慢慢矯正。
專家:公眾人物應對自己的話語權負責
名人是否應為自己公開發表的言論負責?是否應注意謹慎言行、避免不慎發表不當言論產生不良影響?面對這些疑問,京華時報曾載文評論道,公共言論場域的秩序規范更多有賴於自律精神。對於公眾人物,說符合自己身份的話,承擔與自己身份相當的責任,應成為一種自覺意識。特別是在微博這樣的公共輿論平台,哪怕數十萬粉絲如眾星捧月般追捧你,名人也應保持頭腦清醒,明白可為與不可為的界限。
的確,更理性的言論才能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和作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尹鴻曾在《人民日報》上撰文指出,公眾人物對自己的話語權負責,既體現為尊重自己在公眾中的社會名聲,更體現在用自己的公眾名聲推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尹鴻認為,名人之言應該與自己的身份吻合,這就體現為名人應借自己的身份去自覺地主動地傳達真善美的知識、價值和情感。網絡言論由於其參與性與匿名性特征,在給予言論自由空間的同時,往往也可能帶來某種低俗化傾向。搞怪、謾罵、圍攻、情色暴力擴散等現象確有發生,而公眾人物則往往需要在這樣的言論環境中起到“引領”作用,決不能同流合污或者入鄉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