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眾利益始終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即使辦公樓再簡陋陳舊,一樣是最美的“民心大廈”
紅磚房、木板樓、公共食堂……從11月5日起,湖南衛視推出系列報道《縣委大院》,聚焦一批始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依然老舊古朴的縣委大院。這些大院,與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煥然一新的城市面貌、日益改善的百姓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更與一些地方動輒花幾千萬甚至上億巨資,把政府大樓打造成地標式豪華建筑有天壤之別,讓人們眼前一亮、心頭一暖,也因此被老百姓譽為“最美縣委大院”。
老房子為何成為新明星?“這是一枚作風活化石”,陳舊的縣委大院“展示風氣,點亮精神”……200余家主流網站轉載、上萬條留言評論的背后,傳遞著一種朴素而深刻的認知:最美縣委大院是執政為民的最好注腳,是掃除“四風”、踐行群眾路線的正能量。正是從一座座老院子身上,人們看到了一個個地方政府的良心所在、作風所在和信仰所在。
在湖南茶陵縣委大院裡,鐫刻著毛澤東同志的一句話,“日子好過了,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要丟了”。穿越半個多世紀的時空,在全力掃除“四風”的今天,這句話聽來依然振聾發聵。老百姓相信,幾十年不換的縣委大院,堅守的不僅僅是一份情懷,更是一種信仰,是共產黨人無私、奉公、為民、守義的最真實寫照。老舊院子承載著艱苦奮斗的傳統,駐扎了民生冷暖的關懷。這些縣委不是沒有資金修建辦公大樓,而是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民生服務上﹔不是沒有調撥資金的權力,而是沒有把權力用在自身享受和面子工程上。
院子不變的這些縣委班子,卻帶領當地百姓取得了令人振奮的發展成就。藍山縣委用著狹小的辦公室,但是耗資600萬元修建了市民廣場,升級了鄉鎮醫改、村村通工程﹔漵浦縣四套班子擠在四幢老式房屋裡辦公,但投資5000萬元修建了屈原學校,投資1.5億元修建起懷化市最高規格的城南學校﹔岳陽縣委“老院子修修補補又三年”,但是興建了三個工業園,修建了漁民新村,妥善安置了1290多戶上岸漁民﹔臨澧縣委四棟磚瓦辦公樓一用就是60年,但當地的教育、醫療條件,農村養老,安全飲水在湖南名列前茅。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應該將什麼奉為最高位置?不是權力、不是奢華,而是人民的切身利益。把群眾利益始終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即使辦公樓再簡陋陳舊,一樣是最美的“民心大廈”。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就在上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菏澤召開座談會,給當地市、縣委書記們念了一副對聯。這副出自河南南陽內鄉縣衙的楹聯,以朴素的語言揭示了官與民、榮與辱、得與失的辯証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出台落實八項規定,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率先垂范反“四風”,用政府緊日子換群眾好日子,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上下同欲者勝”,從5年內全面停止新建黨政機關樓堂館所,到“最美縣委大院”,無不在訴說著一個朴素的道理:你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就與你有多親﹔你將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老百姓就會把你裝在心裡。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0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