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4期

縣級台對農節目有“招”可循

黃 楓

2013年12月16日11:10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開辦於2008年3月的《鄉村行》,是蓬萊電視台一檔雜志型對農專題節目,時長20分鐘,開設有《走進農家》、《致富加油站》、《農家百事通》、《川盛熱線》等子板塊。節目風格是“內容實用、服務熱情、形式歡快、主持詼諧”。收視率穩居本地前列,欄目廣告收入也連年攀升。

第一招:抓策劃,找定位

通過走訪調研,欄目組發現農民朋友最需要的是種植、養殖技術,最渴望的是致富信息和服務,最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同時希望通過節目放鬆心情。據此,欄目定位以技術服務為主,兼顧休閑和娛樂,走進農家,服務三農,做農民知心朋友。

明確的節目定位,為節目板塊設置、節目形式、節目包裝等方案策劃定下了基調。完善的前期策劃讓欄目組少走了不少彎路。

第二招:抓選題,接地氣

農民很實在,也很實際。要想得到他們的認可,必須讓節目接地氣,在選題和服務上下功夫。農民需要什麼,關心什麼,我們就想什麼,做什麼。縣級台的節目資源不如中央台、省級台豐富,但是縣級台的優勢是距離老百姓最近。《鄉村行》說的都是農民身邊的事,聊的都是農民身邊的人,本地的致富典型、種植養殖技術等都是節目好的選題。實踐証明,這類節目時效性強、借鑒性強,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很受老百姓歡迎。

欄目組搭建服務平台,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開通了欄目熱線,實行24小時值守﹔開設了《農家百事通》板塊,把觀眾反映的問題歸類整理,並找相關專家解答后在板塊中播出。這樣一來,既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又豐富了節目內容﹔既為我們提供了新聞線索,又為節目做了收視反饋,可謂一舉多得。

2008年6月,欄目組接到觀眾熱線,反映杏子豐收卻出現賣果難的問題。欄目組及時進行了深入採訪。節目播出后,得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不少熱心觀眾和客商打來電話表示關注,杏子也在一周之內銷售一空。 2009年7月,蓬萊遭受特大暴雨襲擊,農作物水淹嚴重。欄目組找到有關專家,採訪了暴雨后葡萄、蘋果、櫻桃等果樹的管理,並打破常規,進行了四次重播,為果農提供了科學的雨后管理方法。

《鄉村行》提供的市場信息、實用技術等,基本涵蓋了蓬萊農業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第三招:抓形式,強看點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形式的運用往往影響著節目的收視效果。農民朋友既需要技術知識又需要休閑娛樂,節目應該輕鬆活潑、寓教於樂。為此,《鄉村行》側重在三方面強化節目表現形式,增強節目的娛樂性和可看性。

一是主持本土化。節目起用了本地出生的主持人,從主持到採訪,從導語到解說,都採用蓬萊土話。節目主持盡可能採用外景主持報道方式,上村庄,進農家,把節目主持放在農家小院、田間地頭。這樣,拉近了主持人與觀眾的距離。

二是節目娛樂化。每期節目的開頭,都設計一段噱頭,採用說相聲的方式,由主持人和搭詞的兩個人引出節目內容,代替傳統的節目導視,讓節目一開始就能吸引住觀眾。欄目組還注重在節目中設計一些表演情節,讓節目更加鮮活生動。比如《川盛蘋果園裡學套袋》,主要介紹蘋果套袋技術。如果按傳統的做法,是請專家上地頭講解錄制。但這樣未免俗套枯燥,估計沒幾個觀眾看得下去。可這類節目又確實是老百姓需要的。解決這個矛盾,就要創新形式,寓教於樂。欄目組讓主持人川盛充當一位不會套袋的果農,在果園學習套袋技術。結果可想而知,技術動作錯誤百出,觀者忍俊不禁。然后讓專家來點評、糾正。節目輕鬆活潑的傳授了知識技術。

三是包裝個性化。充分運用動畫、字幕、音樂等趣味化的元素,努力使節目輕鬆一點、活潑一點、有趣一點,“主持人頭像動漫”角標如今成了節目的標志。許多觀眾都沒記住欄目名稱,卻記住了這個搖頭晃腦的動漫角標。

在片頭音樂、背景音樂的選擇上,欄目力求鄉土化、人情化,盡量考慮到農村觀眾的年齡,多採用民間小調、歡快愉悅的曲子。

(作者系:重慶市人口宣教中心)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