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4期

兒童紀錄片的視點:童真童趣

金震茅

2013年12月16日11:14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新世紀以來,兒童紀錄片在思想內涵的深度化追求、紀錄樣式的探索性實踐上,與當代紀錄片產生了共時性的審美追求和價值實現。本文從審美視角探索,兒童紀錄片如何在童心童真童趣上聚焦,用畫面抒寫生命成長的奇妙體驗,如何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審美形態滿足當代少兒的審美期待,創造性地發現、展示更廣闊的審美空間。

一、跨越時空的審美張力

兒童紀錄片以其豐富、深廣的審美內涵,深受少兒受眾的喜愛。

1.親情與愛心

這是兒童紀錄片的永恆追求。呼喚親情與愛心,給予少兒豐富的情感養料,把愛的種子撒到少兒心中,讓少兒懂得什麼是愛,怎樣感受愛,怎樣去愛別人,努力“在兒童心目中提高人的價值”(高爾基語)。《禮物》講述了一名環衛工人家庭孩子的一個小心願。每天清晨4點,環衛工人陳妙仁與鐘彩紅夫婦就已經拿起掃帚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夫婦倆是拱北環衛所的環衛工人,每天天未亮,他們就出現在石花東路沿線,負責這段約1.5公裡長的路面清掃、野草拔除、垃圾桶清理的任務。陳妙仁說,由於夫妻倆每天工作需要間歇倒班,陪孩子的時間不多,午飯也很少一起吃。兒子陳崇巍很懂事,“六一”兒童節這天,他打算做一頓午飯給父母送去。7歲半的陳崇巍要踮著腳才能勉強站在灶台前炒菜。鏡頭裡,夫婦倆坐在馬路邊上,端著兒子做的午飯,笑得很開心。“爸爸媽媽辛苦了。”陳崇巍說,這是他送給父母的愛的禮物。

2.童心與童真

詩人泰戈爾說:“孩子的眼睛裡找得到天堂。”兒童紀錄片真切地展示童心、童真、童趣,少兒看了能產生共鳴。《幼兒園》用了大量鏡頭去觀察、拍攝幼兒園裡充滿天真童趣的幼兒。開頭,是小朋友踏入幼兒園的第一天,死死抱著轉身離去的媽媽不放手,哭聲響亮。《幼兒園》呈現給受眾的是一個個童真的場景:小班中的一個透過門縫看外面世界的小女孩﹔不去參加集體排練的孤獨的小男孩,他百無聊賴地孤坐在教室裡,與外面喧鬧的排練場面形成強烈的對比﹔小班調皮的小男孩趁老師不注意時欺負他的同桌,一而再再而三地戳同桌的小腦袋,而當老師轉過身時又若無其事地四周張望﹔小班的一個永遠都是最后被接走的小男孩,《幼兒園》在表現他孤獨、企盼的身影時用了不同距離的變焦鏡頭,幾分鐘的畫面用的是一個長鏡頭,來表現幼兒焦慮、躁動、不安、企盼的神情和心態。

3.快樂與溫暖

快樂與溫暖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兒童紀錄片著力表現少兒的快樂,讓少兒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實現兒童紀錄片的人文精神和價值意義。《明天》是一部關於地震災區殘疾兒童的紀錄短片,以5位在華西醫院地震康復中心治療的地震致殘的孩子為主角,通過記錄孩子們每日康復訓練的情況和對他們的家人採訪,為受眾勾勒出一幅堅強向上的群像圖。從孩子們的臉上,可以看到陽光般燦爛的笑容、樂觀的人生態度和歷經磨難之后的堅強。

二、深入童心的審美功能

兒童紀錄片深入到兒童的內心世界,運用童心支配的眼睛,去捕捉拍攝事物動態,以純真和稚拙美去認識和顯現審美功能。

1.認識兒童世界

幫助受眾認識少兒的內心世界,了解兒童的喜怒哀樂。由北師大師生拍攝的12集《成長的秘密之小學時代》,跟蹤記錄了一群孩子們進入小學之后的新生活。他們面臨小升初的壓力,在考試與興趣、規劃與個性之間苦惱。奧數、英語等課外班佔領了周末時間,教育成為家長、孩子與老師之間的一場心理戰爭。紀錄片沒有給出哪種教育方式好的結論,而是展現不同孩子的成長道路,希望成為教育專家、家長、老師了解孩子的窗口。

2.直擊兒童生活

直面少兒的現實生存狀態,直面少兒成長歲月中的歡樂、焦慮、煩惱以至痛苦,成為兒童紀錄片的當代性主題。中央電視台拍攝的《在路上》生動地講述了九個來自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孩子在各自漫長而艱難的上學路上的夢想。在這部長約半小時的紀錄短片中,一名父母在外地打工的男孩天不亮就要起床,舉著火把在漆黑的山路上走三個小時才能到學校﹔一名13歲的男孩和弟弟每天在湍急的河水上空滑索道過河,到對面的學校上學﹔一名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6歲男孩坐兩個小時的長途客車到寄宿學校﹔一名10歲的小女孩在上學途中為家裡砍柴火,她夢想建個水電站保護森林資源﹔一名11歲的男孩細心照料家裡的母雞,這樣在他生日那天就能用賣雞蛋的錢換彩色鉛筆。《在路上》展現了兒童的日常生活,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期盼。

3.啟迪兒童智慧

了解不同年齡兒童的生理、心理需求和特點,掌握深入淺出的表現方式,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增長他們的知識,開發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如兒童紀錄片《自然科學小博士——小朋友的為什麼》,利用生動有趣的內容與形式,引領兒童在知識的海洋裡遨游。上海教育電視台牽頭制作的百集系列片《身邊的奧秘》,圍繞經常發生在兒童身邊的,帶有普遍性的,也是兒童普遍感興趣的話題,解答奧秘的過程,自始至終貫穿著“啟發”這根紅線,旨在開發兒童智力、豐富少兒生活經驗。

4.紀錄兒童情感

記錄兒童情感是兒童紀錄片成功的要素之一。《成長的秘密》記錄了北京一群幼兒園孩子的成長經歷。一位4歲女孩每天堅持的友情等待,一個女孩與兩個男孩微妙的童年友誼。中央電視台拍攝的《我的朋友》是表現原始野生狀態下大熊貓與人類情感的一部兒童紀錄片,講述的是四川省邛崍山脈的原始自然保護區,有一個10歲的孩子和爺爺相依為命。一天,孩子在大雪山中發現一隻受傷的大熊貓,他告訴爺爺后,將大熊貓救回到家中。經過救治的大熊貓漸漸康復,和從前一樣活潑,爺孫倆要將這隻大熊貓放回山裡去了,可是小孩與熊貓的情感卻難分難舍,兒童與動物之間純潔的情感震撼著受眾的心靈。

三、激活少兒的審美創造

兒童紀錄片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少兒,適應當代少兒的審美需求和收視心理,贏得了受眾的喜愛。

1.在參與中實現自我展示

4集《人小鬼大》中的一集《小小胖墩登台記》,小小胖墩展現驚人的戲劇天賦,人送外號“京劇神童”。面對舞台,小胖墩表現不凡,充分展示了藝術才華和聰明才智。

2.在快樂中得到美的體驗

兒童紀錄片具有很強的游戲性,為少兒開展游戲活動提供藍本或在內容中注入快樂的因素,使少兒在美的欣賞活動中手、腦、口並用,在快樂中得到美的啟蒙和體驗。《那美》記錄了2010年夏天一群首次離開父母的孩子到雲南參加夏令營的過程。片中到雲南大理參加為期10天夏令營的孩子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他們在那美靈性教育創辦人蕭望野的組織下,展開尋找“彩虹橋”、“拯救人類”的探險游戲旅程。片中,孩子們清晨跟晨曦對話,星夜與蛙鳴合奏,自己染布作畫,去洱海源頭尋找自然的能量,看白鷺翩飛,趣味盎然。

3.在探索中激發審美張力

魯迅先生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世界,想到地面下的情況,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虫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少兒的很多創造性的活動常常是從想象和探索中開始的,兒童紀錄片根據少兒特有的探索精神,以生動的形式表現豐富的內容。如由北京同道影像工作室、良友(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制作的《成長的秘密之小學時代》第1集《錫坤的新世界》,表現的是一個天性熱愛探索的男孩。媽媽陪著錫坤來到傅作義將軍興辦的奮斗小學,錫坤的探索天性無法滿足,媽媽決定在家裡開辦錫坤工作室,錫坤把醋和鹼面調在一起做酸鹼實驗,把電路板拆了重裝,居然燈泡亮了。錫坤這些意趣盎然的探索,喚起了受眾的童心。

(作者系:江蘇常熟電視台副台長、高級編輯)

參考文獻:

[1]周海燕.北師大師生拍兒童紀錄片《成長的秘密之小學時代》.天心教育信息網,2012-06-03.

[2]金震茅,金一馳.導思•染情•益智——試論兒童紀錄片的價值功能.電視研究,2011-05.

[3]潘超,關雷溟.回頭看──兒童電視紀錄片《我的朋友》創作札記.電視研究,1998-09.

[4]張竟?.紀錄片《初潮》多語言版本帶來國際化視角.中國網絡電視台,2010-12-08.

[5]何煒.紀錄片《幼兒園》的藝術表現手法.中國網絡電視台,2011-06-10.

[6]張偉寧.微紀錄片《禮物》昨天首映.珠海新聞網,2012-06-06.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