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4期

時事辯論類節目主持人如何“挑撥離間”

張 園

2013年12月16日13:28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時事辯論類節目本質上屬於脫口秀,節目的紀實性、沖突性與競爭性又使其帶有真人秀的性質,能夠擺脫純訪談節目的波瀾不驚,兼具兩種類型的模式,讓時事辯論類節目獲得了眾多觀眾的青睞。

然而,人們也注意到,某些嘉賓在節目中的表現猶如潑婦罵街,問題的症結在於主持人對話題和節奏缺乏把控,強調對抗而不是對話,注重煽情而不是發掘理性。在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裡,人們看到的“對話場”常常是,嘉賓侃侃而談,觀眾躍躍欲試,主持人寥寥數語,幾句點撥,氣氛就立刻靈動起來。節目主持人胡一虎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挑撥離間的主持人” 。

一、“挑”:挑起每個人說話的欲望,營造濃厚的節目氣氛

2013年4月6日《一虎一席談》的《房控細則能否有效控房》,充分展示了主持人“挑”動嘉賓和現場觀眾踴躍表達觀點的能力。

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房價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如何在紛繁復雜的頭緒中梳理出主要觀點,需要主持人“挑”起話頭。這檔節目選擇了京版“國五條”的核心內容進行了討論。把“限制京籍單身人士購買二套房”擴展為“會否存在人權歧視”、“會否催生假離婚現象”、“房產適用計劃調控還是市場調控”等多個視角,從政策問題引申出了更多的社會涵義,給受眾留下了多元的思考角度。將“嚴格依法征收20%的個人所得稅”延伸出“征稅要符合民意”、“規避稅收的合理籌劃”、“稅收的支出方向”、“稅收能否轉嫁”等相關話題,使嘉賓和觀眾都能夠從不同角度表達自己的看法。在總結各方觀點后,主持人收攏了發散的討論角度,重新回到“國五條能否遏制房價瘋漲”的主題,得出了“房價取決於供求關系”這一辯論雙方都能接受的基本結論,並就改善供求關系對房屋產權登記制度的可行性作了進一步討論,在產權登記制度這一艱難的政策選擇上,引發了觀眾對房地產市場調控更多的思考。在節目總結時主持人陳述道:“房屋考驗的不僅是房地產市場的健康,而更加考驗了社會的價值觀是否存在偏失。”節目通過對房地產調控政策的討論提升到對價值論的認識,“挑”起了場內和電視機前更多人對這一話題的深刻思考。

二、“撥”:主持人在討論陷入僵局和偏離主題的節點,適時點撥,將論述控制在公共平台的適宜語境

辯論節目的沖突性是其看點,也是一觸即發的“炸點”,主持人必須有很強的現場掌控能力,既不能因為言辭激烈而引發人身攻擊,把“開辯”變成“開罵”,也不能是沉悶單調、一團和氣的商榷,把“開辯”變成“開會”。在《一虎一席談》裡,主持人的表現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一方面,主持人要在“辯論”變成“吵架”的邊緣及時剎車,轉移觀眾和嘉賓的注意力。2013年4月27日播出的《朝鮮半島戰爭還是和平》,邀請了張璉瑰、馮瑋等國內研究朝鮮問題的專家,以及金聖益、金宰賢等與朝鮮問題存在密切關系的韓國人士。在討論半島無核化問題時,金聖益提出了韓國政府應該撤出美國的核保護傘,開發韓國自己的核武器,保持和朝鮮的力量均衡。針對現場的激進言論,主持人及時打斷了嘉賓的話語,提出半島無核化才是符合各方實際利益的正確方向,但仍不忘請現場觀眾鼓掌,表達對嘉賓觀點的尊重。另一方面,主持人要在“開辯”變成“開會”之際“煽風點火”。針對重啟六方會談的討論逐漸趨於平淡,金聖益再次提出要保持軍事實力的平衡,主持人迅速將話題拋向另一位韓國嘉賓。兩位韓國嘉賓的觀點產生激烈碰撞,使大家認識到在半島搞軍備競賽的惡劣后果,現場重新回到熱烈的討論氛圍。

三、“離”:應當允許辯論雙方嘉賓適當游離主題之外,表達富有個性的觀點

辯論,不是揪住一個觀點死纏爛打﹔電視辯論節目,不是普通的大專辯論賽,應當有觀點,更有看點。所以,時事辯論節目可以允許嘉賓有些離題的“閑話”,而“閑話”恰恰可能會成為節目的亮點,更有傳播價值。2013年3月30日《一虎一席談》的《廢除養老金雙軌制是否條件成熟》,討論了涉及每一個人切身利益的養老問題,由於話題敏感,而且嘉賓的觀點多受身份影響,因此現場觀點碰撞激烈,時常出現驚人之語。在這一期節目中,主持人在征求雙方嘉賓觀點后,一改套路,馬上轉入尋求現場觀眾的意見,給觀眾更多機會表達自己的意願。現場觀眾贊成取消養老金雙軌制的居多,其中一位觀眾認為:“憲法規定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國家實行養老金制度,但沒有規定公務員還享有單獨的養老金制度。”另一位觀眾則表示:“廢除養老金的時機還不成熟?但我的命也是有限的!”頓時,現場掌聲熱烈。還有一位觀眾認為:“廢除雙軌制,討論時機問題只是表面現象,有沒有決心做才是核心問題。”話題直指政府的推行力度,也將辯論引入了更深的“水域”。在延伸討論“是否要延長退休年齡”時,嘉賓認為延長退休年齡,要考慮老齡化進程、就業人口規模、養老金缺口等多方面因素,但絕不能僅以養老金存在缺口作為提高退休年齡的依據,否則將會引起更大的社會矛盾。主持人充分掌握了觀眾對於養老金制度不同訴求的心理,給予觀眾更多表達意願的機會,反映了主流民意。

四、“間”:打通場內觀眾與嘉賓、場內與場外觀眾互動的空間

《一虎一席談》議題的開放性決定了討論視角的多元性,結論也往往無法達成共識,而且嘉賓和觀眾的立場不同,觀點各異,因此需要為辯論留出求同存異的空間。

2013年4月20 日播出的《恐怖襲擊會不會卷土重來》,針對美國波士頓發生的爆炸慘案,討論了反恐措施。對反恐得失的討論,有些嘉賓認為,“反恐體現了人性的正義,必然是得大於失”。另一位觀眾則認為,“美國出於軍事、經濟的考慮,發動了戰爭,踐踏了其他文明,導致其他文明的報復,是美國引起的一種惡性循環,美國發動戰爭所造成的傷害遠遠大於恐怖主義造成的傷害”。對於嘉賓和觀眾的不同意見,欄目始終堅持各抒己見,所有意見都備受尊重。討論有時偏於狹隘,這時需要主持人作提煉和升華,闡述問題的本源。當期節目總結時,主持人胡一虎說:“反恐如同馬拉鬆賽跑,為了所愛的人,我們不能倒下去。”這一總結,既暗示了恐怖主義對人性的否定和摧殘,強調了愛的意義,也突出了反恐任重道遠,必須堅持不懈。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教育頻道播音部)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