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鼓勵編採播人員鑽研業務,江蘇電台連續兩年舉辦“職業技能大賽”。10月,“文藝音樂專場”舉行。此次大賽共有四個環節:文藝音樂知識的現場回答、參賽選手的才藝展示、事先錄制好的一檔節目的現場聽評和糾錯,和現場直播主持題。作為出題人之一,在第四個環節,即“現場直播主持題”上頗費了我一些功夫:如何出一個給選手以充分展示自己且能在現場呈現得五花八門的題目?高考作文題給了啟發,我出了這麼一個題目:提前兩天給各個參賽小組發放了一張CD,CD裡隻有一首歌,周雲蓬的《春歌》,選手根據這首歌制作一檔5分鐘的文藝或音樂類節目。這是一個看上去很簡單的題目,卻因其“開放性,沒有具體要求”從而特別考驗參賽選手的發散思維。
賽前我給選手講解了這首歌。在歌詞方面,周雲蓬採用了“集句”的創作方式,宋代禪宗無門禪師的偈《春歌》、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和《竹枝詞》、唐代詩人李白的《贈汪倫》和《望廬山瀑布》都被周雲蓬換用﹔在旋律方面,周雲蓬改編了我國流傳很廣、影響很深的傳統民歌之一《孟姜女》﹔在歌曲的結構上,周雲蓬根據汪倫送李白的故事戲作了一段“李白下河救汪倫”的調侃,結尾處有個女聲用蘇州話念白了獲“人民文學年度詩歌獎”的《不能說話的愛情》。
根據我的廣播經驗,5分鐘的節目做音樂的話,可以談周雲蓬的創作,談經典旋律的改編,談流行音樂與文學的關系﹔做文學節目的話,談文學中的集句,談劉禹錫和李白,談“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古典生活哲學﹔做文藝評論節目的話,可以對戲仿和顛覆經典作品進行一番點評。
10組選手經過兩天的准備,比賽當天在這個環節上交出了讓我興奮的答卷,不少選手呈現的5分鐘節目令我耳目一新。
選手關心和晴子女女搭檔,從周雲蓬入手,陸續引入了蕭煌奇和波切利,做了一檔“盲人歌手”的小專題,溫馨和暖﹔選手阿束,緊緊扣住《春歌》這首歌,先后介紹了周雲蓬、何訓田和“好妹妹樂隊”的不同版本,做了一次很好的“版本學”的比較,音樂性強。這兩檔音樂節目非常規整,展示了選手的音樂功底。
選手吳俊鵬另辟蹊徑,從《春歌》結尾時的蘇州話念白入手,列舉了吳方言入歌的流行歌曲,從而展開流行音樂對吳文化的呈現。主題富有江南意境,主持沉厚大氣,制作精良細致,給人江南風光片的視覺通感。
選手蘋果則是另一種路數。她沒有拘泥於作品和作者,而是以沉靜、從容的語調,講述了“把黑暗的日子擰成詩和歌”的主題,凸顯了藝術作品對人心的感召和撫慰作用,是一檔以音樂打底、又跳脫出文藝范疇的節目,展現了主持人的個性魅力。
在“文藝音樂專場”中怎麼能少了娛樂路數呢?選手美美和龔振模擬了一次有電話參與的娛樂節目,兩個選手在節目裡大唱根據古典詩詞譜曲的流行歌,趣怪熱鬧。我在評委席上感慨:現在的DJ還真不好做,沒些“會說話”外的功夫還真不行。
當然,這個環節中也暴露了選手的一些問題。
所有比賽、評獎這些帶有競賽性質的活動中,任何關於作品、作者的硬傷,都會讓得分大打折扣——日常節目也是如此。主持人一定要做足功課,對相關知識有全面了解,否則會讓聽眾覺得你不夠專業。
比賽中可以做“設計”:設計話題、設計參與電話和短信,但是,這種“設計”應該合理、適可而止,如果整檔節目都是通過設計和巧合來架構,會使節目顯得很假,減損節目的可信度。
還有,節目再怎麼創新、劍走偏鋒,也不能偏離節目的定位。比賽的要求是“根據周雲蓬的《春歌》,做一檔音樂或文藝節目”,那選手就應該圍繞音樂文藝打轉,旁逸斜出得再遠,也要自然地回到音樂文藝上。
賽后我對選手寄語:多聽歌,多讀書,以積累文化底蘊﹔多讀報,多看新聞,以把握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