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6期

時政新聞“鬆綁”之后

劉征

2013年12月16日14:04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黨中央“八項規定”的出台,給新聞欄目,尤其是時政新聞欄目帶來了新的輿論環境,時政新聞欄目可以很大程度地擺脫服務政務會議和活動帶來的束縛。時政新聞多得來不及拍、超時的情況將很難出現了。這為時政新聞欄目騰出了時間和空間,讓一大批記者重新擁有了自採新聞的可能。但也給時政新聞欄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張家港電視台的時政新聞欄目《張家港新聞》,開辦27年了,時政新聞一直是這個時長20分鐘的欄目最主要的內容。欄目的定位如何調整,頭條在內容哪裡,空出來的時段用什麼來填,怎麼填,填的東西領導滿不滿意,群眾買不買賬,能不能不通過會議把握領導的意圖、不根據領導的要求掌握階段性重點工作,我們能不能用自採的新聞節目讓領導有所共鳴和思考?這些問題劈頭蓋臉撞來,成為時政新聞“減負”之后,新聞欄目面對的壓力。

這讓我想到了做俯臥撐。俯臥撐是一種常見的健身方式,身體既沉得下去,還撐得起來。時政新聞“減負”之后,新聞欄目的出路就在於俯下身去接地氣,抬起頭來做新聞,認真做好俯臥撐。

一、俯下身去接地氣

俯下身去接地氣,就是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到現實生活中去。改變時政新聞欄目的浮躁與傲慢,改變時政新聞記者靠拿文件抄報告過日子的壞毛病。《張家港新聞》為了俯下身去接地氣,對欄目進行了全面調整。

1.調整欄目定位。欄目的定位從過去的“領導干啥我播啥”向“我讓領導看到啥”轉變,從過去“基本沒有群眾什麼事”向“群眾利益無小事”轉變。欄目定位開始以大政方針、大民生、財經新聞和三農報道為主。

2.調整欄目設置。由於過去時政新聞太多,無法在二十分鐘的節目中設置子欄目,新聞編排往往按照領導大小排定。現在大量的版面和時段空出來了,為欄目設置提供了可能。《張家港新聞》推出了《今日頭條》、《深度追蹤》、《關注》三個子欄目。《今日頭條》主要以大民生為內容,基本都是提前策劃好的選題,確定新聞的時宜性后播出,設置該欄目的目的是為了有計劃地掌握頭條、設計頭條,讓頭條成為重要的新聞、好看的新聞。比如年前策劃了“幸福港城的民生路徑”、“城市規劃早知道”、“生態十問”、“春運故事”等選題。過去,這些報道往往沒機會登上頭條,而現在欄目的頭條基本都是這些內容。《深度追蹤》主要以市委市政府本階段重點工作的解讀、落實、調查為主要報道內容。這一子欄目的設置是防止時政新聞“減負”后,新聞欄目不能更好地配合中心工作。在這個子欄目中,中心工作和重點工作以記者調查採訪結合專家評論的形式進行,讓群眾了解大政方針,讓領導掌握實施情況,為領導提供參考依據。比如 “中小企業度年關”、“1.5億民生紅包的去向”、“外貿破冰”等報道很好地配合了中心工作。《關注》欄目以社會現象和熱點問題的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為主要內容,是一檔新聞評論類欄目。設置該欄目的目的是體現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思想深度。年前策劃的報道有“我能買到火車票嗎”、“我能拿到血汗錢嗎”、“拆遷安置小區管理之困”等,這些報道不回避社會熱點問題,通過積極引導弘揚正氣,傳遞正能量。通過設置三個子欄目,《張家港新聞》基本掌握了宣傳的主動權,避免了時政新聞“減負”后帶來的消極影響,既確保了每天都有米下鍋,又保障了新聞服務發展大局。

3.調整報道方式。過去,不少時政新聞有八股文風,許多年輕記者干了幾年時政新聞之后,文稿裡沒有採訪、沒有事例、沒有人物,更沒有現場、沒有思想。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張家港新聞》重點培育了以記者現場出鏡報道為表現形式,以同一主題的多條相關新聞密集組合為編排方式的組合報道,要求記者做“四有新聞”,那就是有故事、有情感、有細節、有思想。用故事情節和新聞細節來表達新聞,用人文情感來溫暖新聞,用思想來揭示新聞價值。同時欄目對新聞採編提出了“三好”標准:好的現場、好的延展、好的點評。要求記者“說人話”,用平時生活的思維和語言採寫新聞,點評不要 “作報告”、“假大空”。為了增強評論性,節目聘請江蘇省社科院、南師大、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學院的十二位教授擔任特約評論員。信息的快速傳遞、海量提供已經不再是傳統媒體的強項了,而新聞的現場、對新聞內涵和外延的拓展、對新聞價值的分析和評判仍然是傳統媒體的強項,所以電視新聞應當把自己的強項做得更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見人、見事、見精神”。今年1月,《張家港新聞》以組合報道的形式連續報道了“菜價上漲”、“霧霾天氣”、“汽車牌照”等題材,雖然央視也有大量的報道,但本地新聞有無可替代的地緣性和接近性,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4.調整考核方法。過去的考核方法主要圍繞時政新聞的採編進行,現在我們把對記者的考核重點放在了自採新聞的數量和質量上。除了對記者的自採新聞條數作了考核規定,還把考核總額的80%放在自採新聞的質量考核上,由於欄目實行的是“零工資制”考核運作方案,這一調整從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記者的採編能動性,他們能夠主動下基層尋找線索,能用好稿優稿的標准去選擇新聞了。主編和責編每月走訪市委辦、市政府辦、研究室,獲取報道選題,掌握報道方向,了解中心工作。這種隨訪制度確保有分量的新聞經常出現在屏幕上。記者與全市九個鎮區、一百多個社區建立了挂鉤聯系,每月走訪,確保鮮活的新聞不被遺漏。

二、抬起頭來做新聞

抬起頭來做新聞,要求記者不能局限在具體的新聞事件中就事論事,改變沒有眼界、沒有視野、沒有高度、沒有大局觀的微觀新聞報道,要站在市領導的角度和高度,站在公民利益的高度來對待新聞、報道新聞。

1.加強策劃力。擺脫了新聞的“計劃經濟”,就得走新聞的“市場經濟”,新聞的“市場經濟”最關鍵的制勝因素是策劃力,用策劃決定欄目的走向,決定宣傳的價值,說白了就是欄目的管理者有沒有好點子。去年10月,張家港市一個愛心公益組織被一家企業冠名贊助,搞了個簡單的儀式,記者發了條簡訊。當天這條新聞被我們忽略了,第二天在策劃會上,有記者提到了這條新聞,發現它蘊含的新聞價值遠遠不止簡訊那麼簡單。它的出現一方面擺脫了公益組織“做好人就得自掏腰包”的尷尬現狀,另一方面公益組織的專業化服務與愛心企業的資金支持能夠為公益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可能,這是一個多贏的創新舉措。於是,我們策劃了系列報道《公益組織找伙伴》。一個月后,市文明辦開始在全市范圍推廣實施“公益組織伙伴計劃”,市政府相繼出台了“公益組織培育孵化計劃”和“政府出資購買公益服務”的實施辦法,我們又策劃了跟進報道,使整個策劃形成了系列。

2.提高執行力。記者隊伍的整體實力是需要管理者和策劃者去提高的,這是具體到每一個用詞、每一句話、每一篇稿件的細活。我們在策劃會上都會要求記者針對選題發言,但執行起來往往有失偏頗,這既有客觀的因素,更與記者的水平有關。執行力的提高需要一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張家港新聞》的子欄目《深度追蹤》每期都是由責任編輯帶領年輕記者完成的,在執行策劃方案的過程中,責編會手把手地傳授經驗。隻有記者隊伍的整體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証策劃方案不走樣。

3.強化引導力。策劃力和執行力都是為了生產出好的新聞節目,而好的新聞節目會產生強大的引導力。正確的輿論引導是主流媒體的職責,在社會熱點層出不窮的今天,發出怎樣的聲音,直接決定著媒體的地位。去年7月,隨著張家港城鎮化進度的加快,許多企業的外地員工租房成了難題,一時間網絡上眾說紛紜。我們及時策劃推出了一組報道,從轉型升級、政府加快安置房建設、企業加快推進鄰裡中心、藍領公寓、員工宿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疏導。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