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6期

關於未來媒體的幾個判斷

欒軼玫

2013年12月16日14:10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回顧互聯網這10多年的應用,是沿著三條線展開的:首先是“信息線”:即新聞——BBS——博客——微博﹔其次是“工具線”:即搜索、IM客戶端、輸入法、微信等工具型應用﹔第三條是“娛樂線”,即網絡游戲、手機游戲、網絡音視頻等。網絡提供商因其平台特性及商業出身,最初介入的領域主要是“工具線”與“娛樂線”,但隨著近年的發展壯大,其在“信息線”的擴張意圖日益明顯,“媒體化”的渴望日益增強,這一特點在視聽新媒體領域也非常顯著。

開放性是未來媒體的重要特征。新技術消弭了媒介生產與消費的邊界,未來媒體將是基於開放特性下的媒介融合。媒介的開放性具體表現為技術的開放性、介質的開放性與內容的開放性三個維度。媒介的開放性引發了內容生產的融合,即內容的嵌入與交融,將促進舊媒體與新媒體進入一種共融與共榮的階段。

新舊融合是媒體未來發展趨勢。新舊融合使得人的社會關系、生活方式都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性,人們將不僅僅在以往單一的“現實圈”中生活,而是在“虛擬——現實圈”兩個圈中來往,基於打通這兩個圈子的新興商業模式將是發展重點。融媒體時代,傳播機構多介質的特點使得形象管理變得非常重要,媒介形象是一種獨特的社會資本,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力,輸出什麼樣的形象碎片、制造什麼樣的形象話題、建構何種形象目標,這些都是媒介競爭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此外,視覺化傳播將成為媒體商業模式的最快成長點,未來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將由文字更多地轉向視覺,視頻成為融媒體價值鏈上最大的利潤領域。

融合不是自然發生的,受多方影響。新舊媒體的順暢融合在現實層面不是自然實現的,而是多方合力的結果,包括介質開放性提供了物理基礎,技術進步帶來了融合契機,傳受習慣的逐漸養成成就了受眾規模,新型終端營造了融合新空間,大眾需求開啟了媒介互通互聯等方面,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政策層面的引導,它從頂層進行著新舊融合的制度設計。一個好的制度安排能促進新舊融合的順暢進行,反之,一個差的制度安排無疑是阻礙與倒退力量。在中國現行媒介制度下,政策引導是最有力的影響因素。

政策引導的核心應由引導“事”到引導“人”。未來融媒體的政策引導應該是多維視野下的系統考量。宏觀層面,國家信息安全、國家文化安全、國家軟實力、國際傳播力以及媒介經濟發展與民眾媒介素養都是重要的考量指標。微觀層面,消弭新媒體發展的融合趨勢與割裂現狀之間的縫隙與路障因素尤為重要。未來政策引導的核心應由引導“事”向引導“人”轉變。人的因素是視聽新媒體發展的關鍵因素,無論是在搭建中國軟實力的新媒體平台方面,還是具體到傳統媒體的新媒體轉型方面,都需要具體的有能力的“人”來實現,因此,引導好“人”,建設好有利於人才發揮的制度安排對於融媒體的政策引導而言是根本之策。在這之上,加強融媒體機構的研究能力也非常重要,對於迅速變化著的新媒體機構的決策而言,必須有強有力且持續性的決策支持系統,研究機構正是起到這樣一個因長期追蹤而既能把握靜態又能掌控動態的部門,為決策提供支持,從而避免拍腦門決策造成的損失。

媒介領域未來將上演“搶人運動”。這裡搶奪的“人”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技術導向的新聞人才,或脫胎於報紙機構內部,或成長於商業網站的專業編輯,他們既有新聞素養,又有編程經驗。另一部分則是活躍在各類社交平台上的“意見領袖”、“職業寫手”,他們是社會網絡的連接者,他們創造趨勢並引領潮流。他們是群組的連接者,把不同種族、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家庭背景的人聯系在一起。他們是內容的貢獻者、觀點的生產者、人氣的聚集者,抓住了他們,就抓住了他們的粉絲。隨著新媒體的競爭日益激烈,如何能在同質化越來越高的信息中脫穎而出實現異質化內容提供,“搶人”,“搶到合適的優質人”成為新媒體競爭的共識所在。

可以說,未來媒體是圍繞以“人”為核心的良性制度安排與頂層設計而派生出的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模式、新產品、新形態、新內容。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