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6期

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的應變

許宸

2013年12月16日14:35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基於計算機技術而得到迅速發展的網上論壇、微博、微信、手機電視、網絡電視等新興媒體迅速改變了既有的媒介生態。手機等無線終端與網絡的結合不斷催生出新的傳播渠道,它們以個性化服務、低門檻介入、雙向互動、不受時空限制等優勢在當前的競爭格局中節節勝利。由此而引發的“全民記者社會”、“自媒體時代”將當前中國帶入了一個眾聲喧嘩的媒介化社會。在此媒介生態環境下, 電視觀眾被急劇分流。

當前,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的裂痕日趨明顯,理性表達、悲情訴求與情緒化謾罵相互交織, 形成了一個理性與非理性並存的場域。電視媒體在與官方話語、民間話語、境外話語的沖突和妥協中面臨著巨大的公信力危機。電視新聞的內容生產也面臨著多重困局。

第一,在自媒體急速發展的今天,電視媒體的議程設置能力被削弱。從此前南京的天價煙事件到2012年的“表叔”楊達才事件再到新近發生的李某某涉嫌輪奸事件,多數熱點事件的發酵均遵循了這樣的發展過程:事件發生——網絡爆料——網絡熱議——傳統媒體跟進——多方關注導致事件繼續發酵——各類媒體跟進最新情況。從中可以發現,新媒體在熱點新聞事件的推進和報道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它們不僅搶在了電視媒體和平面媒體之前發出了第一張圖片和文字消息, 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傳統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因此,新聞的時效性在新媒介環境中已發生轉移。然而,講述最新發生的事件依然是電視新聞內容生產的主要依據, 電視新聞報道的相對延遲與觀眾的期待因此形成了明顯錯位。

第二,新媒體的出現開啟了大眾傳播的雙向傳播時代。虛擬的賽博空間將傳統受眾從“肉體的牢獄”解放了出來, 基於網絡的虛擬特性,現實的風險可以被降低至最低程度。隻要與網絡相連, 任何普通大眾既可以是信息接收者, 也可以是信息傳播者, 在此過程中, 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得到了極大釋放。雖然電視媒體早在多年前就開始了對雙向互動模式的探索, 如觀眾來信、觀眾熱線、短信參與或邀請觀眾到現場等, 但是缺乏互動的媒體獨白依然是電視新聞的主要表達方式, 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媒體與受眾之間的疏離,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的當下, 當觀眾在電視上聽不到自己的聲音或尋找不到預期的情感支持時,就會轉而投向新媒體。

第三,日漸開放的話語空間已然形成。伴隨著傳統媒體議程設置能力的削弱以及傳播模式的重構,話語空間必然重建。在目前的媒介生態下,任何一個新聞事件都有可能成為一個開放的話語空間,網民可以通過微博、搜索引擎、在線討論等多種方式隨時參與到新聞事件的內容生產中, 更改或推動事件的發展進程。 如2012年末的熱門話題“切糕”,話題本身來自於2012年12月3日,湖南省岳陽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岳陽公安警事”發布的對一件民事糾紛的處理結果。隨著網民的積極參與, 該事件的新聞觸角從事件本身延伸到了“民族關系”、“政民關系”等多個領域, 從而吸引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相較之下, 傳統媒體嚴格的內容生產機制所形成的相對封閉的話語空間成為電視新聞的現實困境之一。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電視媒體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做出的積極轉變。雖然手機便捷輕巧、網絡交叉互動的特點都非電視媒體所能企及, 但它獨樹一幟的直播形態卻能夠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受。特別是近年來與新媒體的主動聯姻, 進一步豐富了電視新聞的表現手法。

1.直播日常化。電視直播使敘事的開放性與情節的完整性實現了完美統一。如2010年由央視和江蘇台聯合進行的南京大報恩寺阿育王塔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直播,將新聞現場與新聞背景等諸多敘事元素集中展示,觀眾既可以看到一個按照媒體議程設置規定好的始發事件, 也可以領略到事件不經意間顯示出來的戲劇性和偶然性。這既滿足了觀眾的獵奇欲, 也滿足了他們最大程度還原新聞事實的基本願望。

雖然在新聞收集和發布方面, 電視媒體逐步讓位於更高效的互聯網等新媒體, 但現場直播的現場性、真實性和時效性等特點也造就了電視媒體在新的傳播格局中的獨特優勢。尤其是在重大新聞事件中, 現場直播既可以准確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也是事件的第一見証人和發言人, 杜絕謠言的滋生。如今年4月的四川蘆山地震,央視及各省級衛視停播所有原定節目,全天候為觀眾報道災區受災及救援情況。前方記者隨時關注網絡動態,對網絡爆料的信息進行驗証,對觀眾了解災區現狀、穩定社會情緒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僅如此, 現場直播還可以幫助電視媒體成為新聞事件的重要定義者。誠然,在互聯網時代,每個市民都能夠收集信息、調查事實並且提供分析。然而,信息並不是新聞報道的全部, 更重要的還有新聞事件對下一步議程的設置和對普通受眾的判斷趨向的引導。現場直播不僅為保証新聞報道的獨立性、原創性和可信度提供了最大可能, 也為引導受眾的判斷趨向提供了保証。如黨的十八大期間, 十八大新聞中心聯合央視策劃組織了多起大型直播活動和現場新聞發布會, 對准確傳播十八大發展動態和黨的聲音發揮了巨大作用。

因此, 從現實的選擇來看, 電視新聞需要進一步推進直播日常化, 這是電視媒體利用自身屬性、資源優勢和新媒體競爭的必然選擇。當然, 電視新聞的直播日常化並非意味著表現形式單一,在新聞事件的直播活動中,還可結合現場採訪、跟蹤調查、嵌入體驗、傳受互動、即時評說等多種敘述方式進行報道,這對爭取新聞事件的話語解釋權和定義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與新媒體融合。雖然由於新媒體的出現, 既有的傳播格局被打破, 受眾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成功實現了話語的自我賦權,但如果就此認為信息制作與傳播的壟斷地位已經被打破, 無疑是錯誤的。事實上,高品質的新聞報道往往隻能由大型媒體的專業記者才能完成, 隻有他們,才具備組織支持、資金支持和后勤、法律服務的后援。所以,在重大新聞事件面前,新媒體多數時間隻能扮演信息的傳播者而不是制作者角色。

與新媒體合作不僅可以有效彌補電視新聞在收集和發布上的不足,也增加了新聞節目的傳播渠道和傳播頻率。以江蘇台近期發布的荔枝新聞和樂享電視手機客戶端為例,這兩個客戶端集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媒介傳播手段和互動平台與反饋於一身。這種集合並非只是文字、音視頻等元素的簡單羅列,而是以知識獲取的邏輯對各種線索進行鏈接。在一則電視新聞中,不僅提供了正常時間線播放,同時其對應分層次立體鏈接的元素還包括新聞事件的文字介紹、新聞事件的產生背景、類似事件的鏈接、其他媒體的報道、相關評論、互動社區等。在整個信息體系中, 一條電視新聞不過是整個信息鏈接的中轉站, 以其為源點, 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鏈接到網絡、報刊等其他媒介, 尋找所需的背景資料、最新動態等,使得電視新聞也成為了類似網絡信息的超文本存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到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小到某省、市、縣的突發性新聞,幾乎所有直播都是傳統電視台與互聯網同步進行的。在台網直播中,觀眾與網民互動,收視率和點擊率會雙雙沖高,實現了傳統電視與新媒體的優勢互補。

在新媒體環境下, 電視新聞的生產方式和生存狀態在與新媒體的融合中悄悄發生了轉向, 一個日益開放的話語空間也逐漸浮出水面。但這種轉變遠遠不能適應現實需求, 需要進一步確立現場直播的核心理念, 加大與新媒體合作力度, 不斷探索電視新聞在新媒體語境下新的生產方式、敘述手段和傳播路徑。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

參考資料:

[1]王以.從媒介環境學看電視與新媒體的合作共存.聲屏世界•廣告人, 2012(7).

[2]徐映玲. 論新媒體條件下重建電視新聞的優勢.現代傳播,2011(8).

[3]孟建;董軍. 新媒體環境下我國電視新聞的嬗變與發展.國際新聞界,2013(2).

[4] 韓揚. 網絡帶給電視節目發展的借鑒和思考.新聞傳播,2012(4).

[5] 高有祥. 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新聞傳播.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5).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