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短新聞的數量逐年增多,但大多質量平平。究其原因,主要是認識偏差。不少記者以為,隻要字數控制在500字以內,或者是一分半鐘的播出時間,便是短新聞了。其實,短新聞不僅是形式短小,更在於內容精干,以簡練之筆,寫精萃華章。
一、以大觀小的新聞視角
一篇新聞稿的質量,取決於它的新聞價值。有些事件的新聞價值是一目了然的。如《蘇州在全國率先實現社保關系異地轉移》(獲2010年度中國廣播電視節目獎短消息一等獎)《總理為農民追工錢》(獲2003年度中國廣播電視節目獎短消息二等獎)。前一篇反映了蘇州市在深化體制改革中的創新之舉﹔后一篇反映了黨和政府對拖欠民工工資問題的高度重視和對民工的關懷。這些事件的新聞價值顯而易見。但也有不少新聞事件的本質意義並不直接表露,需要記者運用較大的新聞視角來審視新聞事件,發現更大的新聞價值。
比如常州台的《車禍受傷后,妻子借錢結清民工工資》(獲2011年度江蘇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獎短消息一等獎),反映的是一位包工頭的妻子,在丈夫遭遇車禍昏迷不醒時,想方設法四處借錢,終於湊足15萬元,趕在年前替丈夫把20多位民工的工資全部結清。單從事件來說,這不過是個欠債還錢的平常事,但是,如果從社會誠信這個更為廣大的視角來審視,就不難發現,這則凡人之舉充分彰顯了傳統美德和時代風貌,尤其是在社會誠信面臨嚴重危機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故事更加令人感動,新聞價值也越發不一般。
又如甘肅台90年代的一篇獲獎好稿——《鎮原縣農民舉辦“學術研討會”》。就事論事,這隻不過是一次很普通的研討會。但是,如果把視角放大,從全社會重視科學,形成學科學、用科學的新氣象這個大范圍來審視,這個由農民自發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便有了不同尋常的典型性,從而揭示出這一新聞事件的本質意義。
眼前發生的事,往往是社會大網絡中的一個交叉點,是必然之樹上結出的偶然之果,所以,優秀的短新聞尤其注意新聞事件同事件以外的有關因素的聯系。 “以大觀小”的審美視角是新聞報道的普遍規律,尤其是短新聞,運用這種審美方式,便可跳出新聞事件的局限,准確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
二、以小見大的思想內涵
短新聞篇幅有限,不能對新聞事件進行詳盡的報道,所以,選好一個最具有本質特征、最能體現主題思想的新聞事件,格外重要。所謂“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落筆”,說的正是短新聞寫作的又一個普遍規律。
長期以來,界中人認為,報道篇幅長,分量也就重,不僅能獲得較大的社會影響,也能顯示記者的水平﹔報道篇幅短,容量小,分量就輕,不僅難以反映重大題材,報道的影響也不大。這也許就是許多高手不願寫短新聞的主要原因。
其實,一篇新聞報道的信息質量和社會影響,並非取決於報道的長短,而是取決於報道是否反映了事物的本質特征,能否揭示深刻的思想內涵,顯示典型意義。經過高度提煉,集中主題,抓住最典型、最醒目的事實,詳略適當,完全可以用短新聞的形式來反映重大題材。毛澤東在1949年渡江戰役時親自為新華社撰寫的一篇短消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大江》,全文不過400多字,全面准確地報道了解放大軍橫渡長江,挺進江南的重大消息,對於瓦解敵軍斗志,鼓舞我軍士氣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成為我國新聞史上的經典名篇。
又如,央廣的《縣委書記給種糧大戶送保護匾》一稿(獲1996年度中國廣播電視節目獎短消息一等獎)。記者從當時農業生產上出現的一些侵害農民利益、影響農民積極性的問題當中,選取了縣委書記給種糧大戶送保護匾這一最具典型意義和思想性的新聞事件,反映了黨和政府對保護農民利益、穩定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和對種糧農民的關懷,充分揭示了“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的深刻思想。
鮮明而深刻的思想性是新聞報道的靈魂,優秀的短新聞往往能夠抓住典型事例,深入挖掘外在形狀之內的意蘊,揭示出深刻的思想性,折射出生活的真理之光。
三、直接平實的敘述風格
短新聞受篇幅的限制,要求敘述直接明了、結構短小緊湊、語言朴實精練。
《蘇州在全國率先實現社保關系異地轉移》一稿的導語:“鼠標輕輕一點,社保關系輕鬆接續。昨天,由市區跳槽到張家港打工的小張,在蘇州市社保中心隻花了幾分鐘就辦好了自己的社保轉移手續。這意味著,蘇州在全國率先實行的社會保險關系網上異地轉移業務正式展開。”以具體事例開門見山,直接提示了報道主旨,使主題更為突出明了。
這種直截了當式的敘述風格,體現在短新聞標題的制作上。短小精干的短新聞沒有必要設副題,隻要求有一個響亮而明確的正題。這樣,短新聞的標題就不能虛寫,隻能實寫。實寫就要以典型事實為基礎,開宗明義,直接道出主體事實。如:《總理為農民追工錢》、《縣委書記給種糧大戶送保護匾》、《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升空》、《三峽發電了!》、《沈陽一怪事死樹噴綠色》、《客船深夜緊急出航,隻為一名弱水游客》等等。這些標題主題突出,簡潔明快,朗朗上口,又有懸念,聽到標題就有了解下文的欲望。
新聞報道要求平實,並不是說新聞語言就不講究文採,只是新聞語言的文採同文學作品的文採是不同的。許多初寫新聞的年輕記者總喜歡堆砌一些華麗的詞藻,搜羅大量的比喻,隨意引用豪言壯語。其實,新聞語言的文採主要表現在運用真話、實話,以簡練生動的文字准確地表述新聞事實。
《縣委書記給種糧大戶送保護匾》一稿中有關新聞背景的交代:“夏汝清承包142畝土地,每年向國家上交幾萬斤糧食、百把頭豬,一年可賺二、三萬元。可是,自從當了勞模后,四面八方伸手要錢要物的沒完沒了,至今夏汝清已被‘要’去五萬多元。眼看生產資金緊張,而一封封‘伸手要錢信’卻有增無減,他不得不求助於縣委、縣政府。”這段文字沒有一句一字的廢話,交代得清清楚楚,用詞貼切,富有生氣。其中一個“要”字更是平中出奇,既含蓄,又准確,不僅揭示了種糧大戶面臨的困境,又直接點明了縣委書記送保護匾的原因。
當然,短新聞直接而平實的敘述風格並不是平而無味,實而無情。優秀的短新聞也應該能表達出作者的情感,這也可以看成是短新聞的一個美學追求。其表達並不是淺顯的直露式,而是在客觀、平實的敘述中,通過素材的取舍、聚焦點的選擇以及詞匯色彩的運用,不露痕跡地體現出來。
比如《車禍受傷后,妻子借錢結清民工工資》,記者在敘述了虞菊伢湊錢結清了民工工資的新聞事件之后,特別加上這麼一段,“在領到工資的那一刻,工人們無不動容。工人孫連鬆:(出錄音)‘我真正感動的是她跟朋友借錢把我們的工資付掉,真想不到,這個為人真好’”。這段文字和話語朴實無華,卻蘊含著雋永的情感。記者借用民工的語言,說出了自己想說而不能直接說出的話。在這裡,即便是豪言壯語,或是熾烈的抒情,都會讓人感到畫蛇添足,倒不如這種平中見情的敘述更能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也保持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可信性。
(作者單位:蘇州廣播電視總台廣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