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6期

教育頻道改革發展的探索與思考

劉旭東

2013年12月16日15:13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摘要】 在互聯網、衛視及強勢地面頻道的多重擠壓下,在政策的限制下,教育頻道的發展舉步維艱。本文以江蘇教育頻道為例,從深化認識、創新探索、未來發展重點三個方面入手,探討教育頻道“大教育”的思想認識、專業特色的節目內容、創新機制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江蘇教育頻道﹔大教育﹔專業化﹔創新

當前,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強力沖擊下,受眾的注意力正在加速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移,電視發展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在電視生態圈,隨著越來越多的衛視推行大片化戰略,在收視市場上攻城略地,地面頻道的生存環境越發不容樂觀。不同的地面頻道,發展機遇也不盡相同,同等條件下,那些擁有新聞、影視或者綜藝等熱播資源的地面頻道,很容易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在網絡、衛視以及強勢地面頻道的多重擠壓下,教育頻道的發展舉步維艱。教育頻道的出路在哪裡?本文擬以江蘇教育頻道為例,談談改革發展中的一些探索與思考。

一、深化認識:大教育,寬內容,新規律

新時期,辦好教育頻道,必須對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再認識。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要讓人民滿意,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是,教育供給要能夠滿足教育需求。人民對教育的需求與改革開放初期已經大不一樣,當時教育資源非常匱乏,有書讀、有學上是人民的普遍需求,如今社會已經進入終身教育與全民學習時代,人民對教育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高,教育的劃分隨之越來越細。按照不同標准,可以對教育進行不同的分類,如從不同施教主體來看,可以分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從不同的專業類別來看,又可以分為政治教育、文化教育、藝術教育等。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不同年齡的人對教育需求也不同,如老年人對健康養生知識有需求,少年兒童對科普安全知識有需求,中青年對專業技能知識有需求。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是要及時把握教育內涵和外延的變化,樹立大教育的理念,積極研究不斷涌現的新需求,進而不斷滿足這些新需求。

新時期,辦好教育頻道,必須對教育頻道的節目形態和范疇進行再認識。1997年國務院頒布施行的《廣播電視管理條例》規定:“教育電視台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播放各類教育教學節目,不得播放與教學內容無關的電影、電視片。”2012年底,原國家廣電總局同意開辦江蘇教育頻道,並在批復中明確要求:“所播節目以教育教學類節目為主”,“不得播出影視劇”。新世紀以來,我國教育環境和傳播環境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教育電視隻有順應變化,才能更好地堅持定位、履行責任,為教育教學服務。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如果還按照20多年前興辦教育台之時的理念和方法辦教育電視,隻能是資源的浪費。中國教育電視台准確把握發展環境和受眾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豐富節目內容,除了教學類節目,還有教育新聞、電視劇場、大型節目等多種類型,全國眾多教育電視台所播節目大體如此。與發展實踐不相適應的是宏觀管理的滯后,以影視劇播放為例,影視毫無疑問是當今最流行的大眾藝術,有志於影視藝術的人比比皆是,教育頻道提供影視觀摩和專業指導是題中應有之義,因此教育頻道要面對的不是能不能播放影視劇的問題,而是播放什麼樣的影視劇、如何播放影視劇的問題。從《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到總局關於江蘇教育頻道的批復,對教育頻道節目范疇的界定不僅沒有放寬,反而更加收緊。主管部門應與時俱進,進一步放寬對教育頻道節目范疇的界定,才能充分釋放教育頻道的發展活力,更好地實現教育電視服務教育教學的功能。

新時期,辦好教育頻道,必須對教育和傳播規律進行再認識。我們傳統的教育方式是“我講你聽”,隨著“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政策的廣泛深入推進,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實需要,“講”和“聽”之間的互動關系正在從“你講什麼、我聽什麼”,向“我想聽什麼、你就講什麼”轉變,從“你怎麼講、我就怎麼聽”,向“我想怎麼聽、你就怎麼講”轉變。就電視而言,隨著新興技術迅猛發展和互動電視日益普及,受眾的主動權大大提升,可選、可控、可反復收看成為可能,“播”和“看”之間的互動關系正在從“你播什麼、我看什麼”,向“我想看什麼、就點播什麼”轉變,且受眾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到節目制作過程,甚至影響節目的走向和結果。教育和傳播規律的變化,對教育頻道的節目研發創意提出了全新要求。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受眾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受眾對教育類電視節目的需求,已經從單純的知識性向知識性與娛樂性並重轉變,換句話說,教育類電視節目要想贏得受眾喜愛,必須寓教於樂。“寓教於樂”雖是老生常談,但對教育頻道有著特別的意義。“樂”是形式是手段,“教”是內容是目的。“寓教於樂”應當是教育頻道區別於其他頻道的最大特征。不管是什麼類型的節目,隻要彰顯了教育的本體特性,就應當是符合教育頻道定位的。實踐証明,在娛樂互動、不言之教的過程中,教育的影響力恰恰是最大的。作為教育電視的從業者,必須努力把握教育和傳播的新規律,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二、創新探索:專業化,特色化,精致化

根據原國家廣電總局批復,江蘇教育頻道於2012年12月29日正式開播,對於一個專業頻道來說,如何迅速研發推出契合頻道定位、受眾廣泛接受的節目,是迅速形成頻道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江蘇教育頻道從“服務教育,立德樹人”的定位出發,緊鑼密鼓研發新節目,經過頻道全體員工4個月的頭腦風暴和創意激蕩,於今年4月29日推出全新版面,包括新聞節目、原創節目、微型節目、人文紀錄節目、社會教育節目、英語教學節目、少兒節目7條節目帶。

1.服務大教育,突出專業化。任何一個頻道都無法同時滿足所有受眾需求,必須面向特定受眾群,針對性地研發節目,提高專業度,簡單地說,服務大教育是目標,實施專業化是路徑,二者相輔相成。在實際操作中,如何突出專業化?江蘇教育頻道主要進行了三方面的探索:一是鎖定目標受眾。研究表明,18—34歲的群體被稱為“黃金人群”,媒體要吸引受眾注意力,提升自身影響力,首先要努力爭取這部分受眾。由此研發推出的青年生活雜志《青年江蘇》,以多元視角聚焦青年群體,廣泛呈現新生代青年成長過程中向善、向上、向前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又據調查顯示,現在老年人、幼兒及其陪同者、部分少年兒童以及中年人,仍是電視的固有受眾群。針對這部分受眾研發推出的情景式家庭教育訪談類節目《家有兒女》,以關注孩子的成長環境、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為宗旨,採用平民化、接地氣的視角,調動幽默風趣的表現手段,生動再現家庭教育的互動過程,將富有哲理的教育觀念蘊含於親子故事之中。二是提煉特定主題。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碰到的困惑,基於此研發推出的大型勵志訪談節目《青春萬歲》,每期遴選一個有重要影響力或重大新聞性的人作為訪談嘉賓,圍繞嘉賓的青春故事,以及他的青春故事所關聯的過去、當下和將來,真誠對話,分享感悟。三是嘗試益智節目。益智節目有挑戰、有懸念、有互動、有獎勵,一直受到廣泛歡迎。由此研發推出的大型互動益智節目《全民開考》,面向廣大電視觀眾尤其是中小學生進行百科知識的“開卷考試”,將千家萬戶的客廳“改造”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快樂課堂”。為了配合“中國夢”的宣傳,頻道還研發了大型益智季播節目《讓夢想飛》,共30集。這個節目的最大特色是由親子、同學、朋友、情侶等組成夢想合伙人,搶答PK,考驗選手的記憶力、聯想力、判斷力。

2.聚合紀錄片,彰顯特色化。江蘇教育頻道新版面在晚間黃金時段一口氣打造了三條人文紀錄節目帶。為什麼選擇紀錄片?一是以真實生活、真人真事為創作素材和表現對象的紀錄片,具有較強的教化功能,比較契合教育頻道的定位。二是傳播方式的變革使得受眾注意力可以隨著個人興趣和需求向更細的專業方向分流,原本小眾的紀錄片現在可以吸引中高文化層次受眾,其社會影響和商業價值越來越大。三是江蘇科教資源豐富,江蘇廣電總台紀錄片創作積澱深厚。

除了整合江蘇廣電總台的紀錄片外,江蘇教育頻道還面向國內外廣泛引進各類紀錄片。每天分別於 17:50 和 21:45 首播的《新視界》和《傳奇》,就是兩檔國外引進節目,二者均以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科學幻想、自然奇趣為主要內容。此外,每天20:55首播的《人文紀錄》,以國產人文紀錄片為主,已經播出的有《文明與創造》、《台北故宮》、《大師》等。如於今年暑期推出的大型文化系列片《大師》,以豐富的歷史文獻、生動的情景再現,呈現了蔡元培、陶行知、竺可楨、陳省身、陳寅恪、錢鐘書、冼星海、傅雷、徐悲鴻等中國近現代史上100多位杰出大師的傳奇人生,展示了大師們在顛沛流離中探索真理、追求光明的不懈努力和為振興中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為青少年暑期生活提供了一道文化大餐。

3.融合互聯網,突出精致化。江蘇教育頻道在研發創意節目之初,就強調採用新技術,融合互聯網。具體操作中,主要進行了三種類型的嘗試:一是資訊類的,以有趣為標准,聚集網絡信息,推出《e覽天下》,融新聞、資訊、評論於一體,通過趣聞、趣事、趣評,寓教於樂,趣說教化。二是賞析類的,《微影大藝》以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三性統一為標准,選播目前網絡上最為年輕受眾歡迎的微電影,同時邀請影片主創和影視專家、嘉賓進行訪談,不僅打通了網絡和電視的內容,也打通了網絡和電視的受眾。三是講堂類的,以精短為標准,以文史為講題,研發推出《微講堂》,充分考慮年輕受眾碎片化的接受習慣,每期節目隻有6分鐘,於每周一至周五18:20播出。

三、未來重點:政策、責任、機制、產業

1.爭取政策,發揮優勢。政策就是優勢,首先是積極爭取廣電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懇請主管部門能從廣大受眾的切實需求和教育頻道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優化管理,放寬對教育頻道節目播出限制,特別是對受眾需求最大、反映最多的影視劇的限制。其次是積極爭取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扶持,落實老政策,研究新政策,繼續為教育頻道改革與發展保駕護航。

2.強化責任,提升服務。不斷提升服務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效果,是教育頻道義不容辭的責任。提升服務,不僅考驗從業者的責任擔當,也考驗從業者的能力素質。因此,推動教育頻道發展,責任是根本,能力是基礎,品質是關鍵,服務是目的。

3.轉變機制,創新節目。自身的資源是有限的,對優質節目的需求是無限的。如果僅僅依靠自身力量抓研發、搞生產,這種手工作坊式的模式難有大作為,必須借鑒成功經驗,適時探索成立專業的教育節目制作公司,面向市場,整合資源,引進人才,才能更加有效地對接受眾需求、頻道定位與市場變化。

4.拓展產業,支撐發展。江蘇教育頻道必須依托頻道獨一無二的教育資源,大力拓展教育產業。一方面可以把線上節目與線下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激活教育資源、服務教育教學﹔另一方面,隨著傳播格局的深刻變化,通過節目高收視實現廣告高回報的商業模式正在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隻有大力拓展產業,努力實現產業和廣告 “雙輪驅動”,才能更好地支撐頻道正常運營。

(劉旭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辦公室主任,江蘇教育頻道負責人)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