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現代醫學的一些檢測方式是非常好的,但也可以換一個思路。比如說我們可以檢測一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的一個平均值或者是曲線圖,他少年有個曲線圖,青壯年也有個曲線圖,他健康的時候和勞累、疾病的時候也有,而這些部分是有相關性的。我們這樣獲得的是一個個體在他生命的不同階段的不同數據,以這樣一個數據來作為參照的話,可能會更加准確。
林杰:我贊成你的說法,如果能根據這個人實際情況,設計一份個體數據庫,把他從小到大的生命歷程,做個不同階段的一種虛擬、模擬或者總結,提取出一種接近真實的數據,作為他這一生中的不同階段的不同參照,這樣子可能更符合他作為個體存在的相對標准。
剛才講到的那個共性標准,還要具體地參考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生命階段這些因素,才會更實用。因為不同地方的人,在他所在環境給予的各種條件下,一定會有不同的狀態。在這個地方,他所擁有的生活狀態,也許是非常合理的,但換位到另外一個地方,就可能因為水土不服,造成另外一種狀態。當我們考慮共性標准時,如果能同時照顧到這些條件,如果能夠讓他比較正常地維持他的生命狀態,不過份地影響他大的生命狀態,那麼就是合理的標准。
李辛:說到這個生命狀態的問題,我們在學西醫或者寫大病歷的時候,都會關注生命的基本指征,比如說呼吸、心跳、血壓,這個就是我們的切入點。我們關注的不應該是因為某個疾病,或者人體失常之后,去圍繞這個疾病產生的異常的、失常的數據。因為疾病學只是一個分類學,這一點不管中醫還是西醫,隻要當你以疾病命名來分類的時候,就是在整個生命的洪流當中切一個相。
在中醫來說,並不關心疾病叫什麼名字,也不是以疾病來分類的。更重要的是,有沒有可能我們擴大那些關於生命基本狀態的體征,比如我們的免疫系統、神經系統、胃腸系統的基本數據,我們可以去採集,而不是按照心臟病、肝病、免疫病,然后每個具體的病比如紅斑狼瘡、高血壓來找它這些失常的數據。這樣的話,我們永遠都是在失常當中分類。
相信再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新的數據會越來越多,因為我們的檢測手段會越來越多,而且分類又會重新有新的細分劃類,這樣我們可能就更加流散無窮了。
當我們人體失常的時候產生的身體的變化,其實是涉及各個層次和各個部分的,我們現有的西醫只是以它最顯著的,或是現有的檢測手段、科技手段能達到的范圍內找到的這些指標。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比如當一個人有高血壓的時候,他其實還有很多我們還沒有發現的那些失常的部分,以至於我們還沒有想到要去探測它們的指標。想象一個畫面,現在西醫所有的疾病都只是我們看到的冰山浮在海面上的部分,它只是整個冰山的十分之一,或者二十分之一,那個巨大的在海平面下面的部分其實都是失常的,但是現在沒有人去注意它。
林杰:就象我們關注一個點的時候,往往忘記了這個點只是一個很大很大空間裡面的一個很小很小部分而已。比如說一面大白牆壁上面有個小紅點,大家都會注意那個紅點而忽略整個牆面。當你隻盯住一個點的時候就會忘記整個世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