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人物專訪節目主持人與嘉賓的心理互動分析

劉飛曼

2016年02月24日14:11  來源:視聽
 

摘要:電視人物專訪節目中,主持人與受訪嘉賓良好的心理互動,是支撐雙方交流順利進行的基礎,也是決定節目成敗的關鍵。通過對人物專訪節目主持人與嘉賓心理互動模式、互動過程及互動方式的深入分析,可有效避免訪談過程中嘉賓消極感應與霍桑效應的產生,對提升節目質量、擴大節目影響力大有裨益。

關鍵詞:電視人物專訪﹔主持人﹔嘉賓﹔心理互動

電視人物專訪節目作為電視訪談節目與新聞採訪活動相結合的新生節目形態,通過特定場景中的主持人對嘉賓真實生活經歷與人生感悟的訪問,探尋人性的本質,挖掘生命的意義,給受眾以啟迪。主持人與嘉賓面對攝像機鏡頭雙向互動,通過公開的人際傳播,實現大眾傳播效果。

一、主持人對“訪談”的心理認知

專訪節目中,嘉賓作為主持人的直接交流對象,主持人對其交流特性產生較深刻的認知可促進雙方言語及心理互動的順利進行。

第一,人際交流的平等性。電視人物專訪節目兼具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特性,主持人需要為嘉賓營造日常“嘮嗑兒”一樣輕鬆愉悅的交談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雙方舍棄過多修飾的“社交場合”中“我”的身份角色,以一種相對坦誠的“真我”身份出現,敞開心扉,坦然交流。主持人以尊重、真誠、平等的交流狀態與嘉賓展開互動,感染嘉賓使其以“誠”回應。如此,雙方在有意無意中實現社會角色關系下的角色傳播向基於人際關系的人際傳播自然過渡。

第二,話題深入的情感性。這裡的“情感性”主要指主持人的“人文關懷”。人物專訪節目主持人在與嘉賓交流的過程中,受人際傳播效應影響,人際間談話的私密內容可能直接作為節目內容被公之於眾。由於涉及嘉賓不為人知的一面,這就需要主持人在充分了解與理解嘉賓情感感受的基礎上,以“人文關懷”為前提,通過恰當的言語行為符號來引導完成訪談。

第三,訪談的紀實性和刺激性。電視人物專訪節目“紀實性”的特點要求主持人首先對嘉賓有較高的認知度,通過個人真誠訪問,在充分尊重嘉賓話語權的基礎上讓嘉賓產生說真話和心裡話的欲望,並把這些話通過電視鏡頭真實地記錄下來。此外,主持人在話題的選擇上一定要有“刺激性”,主要表現在這些話題事先沒有和受訪嘉賓溝通,可能是在聊天過程中隨機產生的,讓嘉賓“措手不及”,也可以是嘉賓相對比較敏感的話題。這些話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產生激勵作用,再次提起嘉賓表達的欲望,使雙方互動逐步深入,避免訪談的“無味”,但一定要在嘉賓可承受的范圍內實施。

二、主持人與嘉賓的心理互動模式及其轉換

人物專訪節目中,成功的“人際交往”對促進節目收視率的提升意義重大。主持人與嘉賓的心理互動屬於人際溝通的范疇,在此范疇內,“約哈裡之窗”模式可以更好地詮釋主持人與嘉賓的心理互動關系。

“約哈裡之窗”由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哈林頓·英格拉姆和約瑟夫·勒夫創立。該模式強調整體不變、內部可變的活動窗口。通過“約哈裡之窗”模式,我們可以看出,在人物專訪節目中主持人與嘉賓對彼此信息的了解情況可以分為主持人了解的信息、主持人不了解的信息、嘉賓了解的信息、嘉賓不了解的信息四種情況,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下:

第一,當主持人和嘉賓還未確定溝通關系之前,雙方都對彼此可能溝通到的話題了解為零,所以處於“未知區”﹔

第二,當主持人在開場拋出某個話題后,嘉賓已經對此話題信息有一定了解,而主持人仍處在等待未知信息傳播的階段,此時溝通雙方處於“未知區”向“盲目區”的過渡﹔

第三,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之后,主持人與嘉賓的熟識度大增,主持人對嘉賓感興趣的話題展開深入提問,甚至主持人掌握的信息已經超過了嘉賓,主持人可以很好地掌控訪談進度,而嘉賓對主持人的提問狀況也有了一定掌握,所以雙方處於“開放區”﹔

第四,由於主持人和不同嘉賓有著不同的關系,所以在訪談過程中,主持人有著充分的前期資料准備,此時會出現主持人已經掌握嘉賓不了解的信息,即“秘密區”﹔同時隨著雙方談論話題的深入,嘉賓可能會提出一些主持人尚未掌握的信息,此時雙方的關系就處於“盲目區”。

上述四種情況在一期節目中會有一個連續不斷的轉換過程,溝通雙方能否保持四種關系順利而完整的轉換是決定節目成敗的關鍵。

三、主持人與嘉賓的心理互動過程與技巧

(一)主持人以傾聽為主

傾聽既是對嘉賓的尊重,更是一種“文化姿態”。所以電視人物專訪節目主持人與嘉賓的有效互動在於傾聽。人們一般認為“聽”處於被動地位,即有“說”才有“聽”。這種對傾聽的理解較片面,訪談節目以訪談嘉賓的說話內容為主,主持人提問只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嘉賓的話語方向,所以在傾聽中有效結合嘉賓的話語內容,自然而然地引出提問內容,可拓展訪談思路,豐富訪談內容,提升傳播效果。良好的傾聽技巧也可以消除主持人、嘉賓與受眾的溝通障礙,是激起嘉賓“談話興致”的潤滑劑,可以增強溝通效果。

其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良好的傾聽可體現節目目的,促進節目播出意圖的實現。在訪談節目進行時,嘉賓與受眾處於較隨意的狀態,話語范圍相對鬆散。期間主持人扮演話題引導者和節目進程推動者的角色,當嘉賓的話語內容不能服務於節目播出目的時要適時引導,體現出自身睿智的形象氣質與控制談話能力。

第二,良好的傾聽使節目內容創作更加飽滿有意義。訪談節目開始前主持人會有預先設計好的採訪方案,但是嘉賓現場表現的不確定性會出現“方案”意料之外的情形。主持人在認真傾聽嘉賓說話的過程中,充分調動積極思維,善於發現新內容、新方向,在不偏離節目主題的情況下,隨機應變,突出精彩之處,刺激新的話語高潮產生,充實節目內容。

第三,使現場溝通交流順利進行。嘉賓的說話興致是在自身被尊重的情況下而激發的,這種尊重主要表現為“讓訪談對象說話”,就主持而言則表現為傾聽。主持人為嘉賓營造良好的心理溝通“氛圍場”,使嘉賓說話更加充滿自信,讓嘉賓“隨意”說話,增強傾訴表達欲望。

(二)增強與嘉賓的情感溝通

人際感情的形成需要情感溝通,而這種情感的維系則主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擁有“共感”的基礎上,即“他”和“我”有同樣的情感認知反應。這種情感溝通在電視專訪節目中的表現尤為突出,關乎節目的成敗,主持人的作用不容忽視。

當主持人與嘉賓的“情感身份”相一致時,面對普通大眾,主持人即便作為社會層次較高的“名人”,也可以通過情感調適深入嘉賓內心,以“普通人”的狀態與嘉賓展開溝通﹔面對社會名人,主持人也可以通過平等的情感交流,去除嘉賓的“名人光環”,還原嘉賓最本真的一面,與其展開最真實的聊天。當主持人通過“情感親和”把自身置於與嘉賓同等的心理環境氛圍中時,嘉賓才願意面對主持人敞開心扉,由此形成良好的溝通基礎。比如《藝術人生》節目主持人朱軍,當嘉賓就某個話題陷入極度悲哀的情緒時,朱軍會非常理解地說“我們不妨換個話題”。這是一種朋友般的親切關懷,使嘉賓從心理上得到安慰與信任。隻有與受訪對象在心理上保持平等時,才能縮小彼此的心理距離,傳受關系才能更加和諧,傳播效果得以增強。

此外,主持人恰當的“示弱”也是增強與嘉賓心理溝通的有效途徑。主持人某種程度上是作為“名人”“強勢群體”出現的,節目中適時“示弱”會顯露出“無堅不摧”的力量效果。面對嘉賓傳奇的生活或情感經歷,主持人由衷的贊嘆、羨慕或佩服感慨的話語會使嘉賓心理上產生一種親近感、放鬆感。比如《魯豫有約》主持人陳魯豫在節目中常說“真的嗎?太令人難以置信了!”“你累嗎?”“呀!真好!真不錯”等話語。語言的真情表達其實是主持人內心情感世界的真實流露,這種真實的存在會使嘉賓放下心理芥蒂與主持人剖白自己的內心世界。

(三)主持人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即用一種相對含蓄的、間接的方式,通過一定的傳播符號(包括語言、表情、手勢、姿態等)對他人的思維進行引導,左右其心理結構,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圖並付諸行動。其中語言暗示是所有暗示方式中最主要的一種。在電視人物專訪節目中,主持人對嘉賓適當的“心理暗示”可以使嘉賓消除消極的心理因素,調控其心理狀態,引導其話語方向,使訪談過程連貫、自然、順暢。“心理暗示”技巧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第一,直接暗示。即用比較簡單、淺顯易懂的話直接使嘉賓領悟主持人的暗示內容及目的,並作出積極回應,實現“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果。這種方式要求交流雙方有一定交流基礎,主持人對於嘉賓的心理把握較准確。直接暗示有助於激發嘉賓談話興致,豐富訪談內容。

第二,間接暗示。即借助其他事物或行為間接向受訪者傳達一定意義並使其在無意識狀態下自然而然地接受,繼而引出某個結論。當觀眾需要或應當了解嘉賓的相關信息,而嘉賓對此又無戒防心理時,這種暗示方式會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

第三,反暗示。即主持人通過相反的話語行為刺激嘉賓,故意引起嘉賓的反向反應以實現傳播效果。這種情況下的嘉賓顯得相對被動,可能對某些話題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主持人利用嘉賓這樣的心理,借助“反暗示”技巧,通過說“反話”激起嘉賓的表達欲望。

總之,心理暗示技巧的運用是一項綜合系統的工程,它需要充分調動主持人的理智因素、情感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綜合運用包括有聲語言和副語言在內的各種符號成分。嘉賓初見主持人就打開心扉暢聊是很難達成的,如何把談話雙方的心理距離逐步縮短,由純粹的社會關系轉化為私人關系,需要主持人善於發現捕捉與嘉賓的“接近點”,找到雙方的心理契合點或情感契合點,借助這個點逐步創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圍,由此雙方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此基礎上的“心理暗示”才能真正實現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陸錫初.主持人節目學教程[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2.[美]K.T.斯托曼.情緒心理學[M].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3.張浩.論情緒和情感及其在認識中的功能——主體認識結構中的非理性要素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06(6).

4.邱劍星.電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心理暗示[J].視聽界,2005(11).

5.王小燕,李廣月.採訪對象的心理分析及控制[J].藝術百家,2004(3).

6.王若琳.電視人物專訪節目中的心理互動[D].吉林大學,2011.

7.[俄] H.B.施果鮑洛夫.電視訪談的心理學技巧[J].現代傳播,2000(6).

8.申東巍,李娜.讓真實變得更加有力——淺析電視訪談類節目的定位與表達[J].劇影月報,2005(4).

(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推薦閱讀

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