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至2015年我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綜述【4】
——基於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新聞與傳播》全文轉載論文的分析
參考文獻:
[1]劉海龍.中國傳播研究的史前史[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1).
[2]程曼麗.戰時新聞管理體制的形成及其影響探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9).
[3]何村.抗戰時期民族主義視閾下的國民黨黨營報紙大眾化[J].新聞大學,2014(2).
[4]童兵.“在地獄的入口處”——記百歲新聞理論家甘惜分教授[J].新聞愛好者,2015(3).
[5]向芬.台灣民主轉型中新聞傳播的變遷與發展——一項基於對台灣新聞傳播界深度訪談的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
[6]喻國明.關於當前傳媒發展的若干思考[J].編輯學刊,2014(5).
[7]張彥華.大數據時代國內傳媒產業的挑戰與機遇[J].現代傳播,2013(11).
[8]李向陽.試論傳媒轉型的陷阱[J].南方電視學刊,2014(2).
[9]陳頌清,夏俊,柳成蔭.全國新聞從業人員現狀分析——以“60后”“70后”“80后”的代際比較為視角[J].新聞大學,2014(4).
[10]王斌,劉詩瑤.新媒體語境下記者職業角色的理論爭辯[J].新聞戰線,2014(10).
[11]夏倩芳.“掙工分”的政治:績效制度下的產品、勞動與新聞人[J].現代傳播,2013(9).
[12]陳力丹.習近平的宣傳觀和新聞觀[J].新聞記者,2014(10).
[13]傅瓊.互聯網電視時代傳統電視媒體的應對策略[J].現代傳播,2014(1).
[14]周笑.社交媒體:電視產業的“藍海”? [J].視聽界,2013(5).
[15]谷虹.廣電產業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平台戰略[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9).
[16]李弋.電視媒體進軍新媒體的策略探討——關於媒介融合的幾個認識誤區[J].電視研究,2014(2).
[17]劉俊,胡智鋒.內容、機構、人才與收益:論當前媒介融合時代的電視活力——兼對“電視之死”的回應[J].編輯之友,2015(3).
[18]王朋進.電視節目創新的內在基礎與外在條件——從歐美經驗談起[J].視聽界,2014(2).
[19]李正國,王躍進.媒介融合環境下廣播發展現狀、趨勢及對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5).
[20]彭蘭.從網絡媒體到網絡社會——中國互聯網20年的漸進與擴張[J].新聞記者,2014(4).
[21]胡泳.走進眾聲喧嘩時代:中國互聯網20年[J].新聞戰線,2014(6).
[22]方興東等.中國互聯網20年:三次浪潮和三大創新[J].新聞記者,2014(4).
[23]蔡騏.社會化網絡時代的媒介文化變遷[J].新聞記者,2015(3).
[24]孫立明.互聯網與中層民主的興起——互聯網與政治發展的中國實踐[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1).
[25]胡泳.互聯網與“觀念市場”[J].國際新聞界,2015(3).
[26]隋岩.從網絡語言透視兩種傳播形態的互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
[27]彭蘭.再論新媒體基因[J].新聞與寫作,2014(2).
[28]欒春暉.承載媒體轉型的新產品在哪裡[J].新聞與寫作,2015(1).
[29]邵成圓.新媒體環境下技術與規則的博弈——以“網絡實名制”引發的爭論為例[J].當代傳播,2014(3).
[30]顧理平.微博實名制:“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兼論基於“成本—收益”分析的網絡空間規制理念與管理戰略[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9).
[31]張悅.社會控制論視野下的虛擬社會治理機制[J].思想戰線,2014(1).
[32]李艷.對互聯網治理熱潮的觀察與思考[J].中國信息安全,2014(9).
[33]謝娟,王曉冉.場域理論視角下的微信“威脅論”解讀[J].編輯之友,2013(12).
[34]朱曉鳴.微信自媒體是個半成品[J].中國傳媒,2013(19).
[35]王勇.國內微信的本體功能及其應用研究綜述[J].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社會科學版),2014(2).
[36]蔣建國.微信成癮:社交幻化與自我迷失[J].南京社會科學,2014(11).
[37]申玲玲,張慧.視頻網站和電視台網站的未來發展路徑探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9).
[38]靳戈,陳思,胡馨木.2013年中國網絡視頻滿意度博雅榜全解讀[J].新聞愛好者,2014(6)
[39]路璐.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受眾新媒體消費研究——基於一項江蘇農村的實証調查[J].視聽界,2013(5).
[40]何晶.新媒體與農民工的信息化路徑分析[J].現代傳播,2015(2).
[41]朱鴻軍,丁斌.集體抗爭與數字化轉型:紙媒版權保護路徑[J].中國報業,2014(9).
[42]倪琦珺.維護版權:傳統媒體生存的最后一道盾牌——新媒體環境下版權問題應對研究[J].傳媒評論,2014(6).
[43]楊曉凌.當版權遇上雲技術——美國多家電視台訴新媒體公司阿瑞歐侵權案述評[J].新聞記者,2014(11).
[44]劉小霞,陳秋月.大數據時代的網絡搜索與個人信息保護[J].現代傳播,2014(5).
[45]陳堂發.新媒體涉私內容傳播與隱私權理念審視[J].學術月刊,2014(12).
[46]唐佳梅.他者報道的倫理問題與解決路徑[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11).
[47]趙月枝.國家形象塑造與中國的軟實力追求[J].文化縱橫,2013(6).
[48]邵培仁,張夢晗.全媒體時代政治傳播的現實特征與基本轉向[J].探索與爭鳴,2015(2).
[49]趙冬晶,駱正林.自媒體時代我國政府如何應對“塔西佗陷阱”[J].閱江學刊,2013(5).
[50]賴海榕,王新穎.美國政治信息傳播的特點及啟示[J].對外傳播,2013 (12).
[51]喻國明.構建國際傳播的基本理念[J].新聞與寫作,2013(10).
[52]李金銓.國際傳播的國際化——反思以后的新起點[J].開放時代,2015(1).
[53]王維佳.中國對外傳播的范式轉變[J].對外傳播,2015(1).
[54]張力.媒介文本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差異現象解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
[55]李禮.韓國綜藝節目在我國的跨文化傳播[J].理論界,2014(5).
[56]孫瑋.為了重建的反思:傳播研究的范式創新[J].新聞記者,2014(12).
(王燦發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馬緣園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講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