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作品

一位財政部長的兩份遺囑

寧新路

2016年12月07日15:03  來源:光明日報
 

一個人離世已越來越久了,人們卻仍在懷念他,這是因為這個人的靈魂,照亮了人們的內心。“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北京三裡河財政部那灰色的樓房依然如故,幾十年裡走了來了幾十茬人,可從沒停止過傳頌一個人——財政部原部長吳波。

今年是吳波去世十周年,財政部從部長到普通員工,提起吳波,總有一種濃濃的敬仰之情涌上心頭。

十年前的2月25日上午,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別室,在簡單的儀式后,送走了一位新中國部長——財政部原部長吳波。吳波生前立下遺囑,去世后不發訃告,喪事從簡。財政部尊重老人遺願,沒發通知,可自發送行的人排成長河。走完99年人生歷程的吳波,靜臥在鮮花、翠柏叢中。面容依然如生前那般淡然、和藹、平靜。他那面露慈祥、無苦無悲的容顏,讓人感到他沒有離去,只是沉沉地睡著了。

“晚春蠶老絲難盡,孺子牛亡汗未消”。悼詞說,吳波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為新中國的財政工作貢獻了他的一生,實現了他的夙願。這個評價,是一字千金和名副其實的定論。

1983年,吳波離休之后重返延安,對自己參加革命后的生涯做了一個概括:“面完達摩十年壁,換得金剛百煉身。今日靈山問証果,此生猶愧淨無塵”。他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人民,他忠實地完成了自己的夙願。他以真誠的堅守走完了一生。

那年春節臨近,我作為工作人員隨同時任財政部部長項懷誠去北京萬壽路看望吳波老部長。吳老說,你們那麼忙,打個電話問候一下就很好了,何必跑一趟﹔離休了,成了吃閑飯的人,不能給你們添麻煩啊。此時的吳老九十多歲了,雖躺在床上,吸著氧氣,說話吃力,但見到老部下卻一臉爽朗。他住的這房子,聽說早已立下遺囑,在他去世后交公。我當時很難理解,因為他的兒孫大多在外地,有的要在北京讀書和工作,非常需要這套房子。但吳老堅決不改變他的想法。據說這是他年輕時確立的“不置私產”信念,誰也無法使他改變。很多人為此說他是不講親情、不合時宜的“怪人”。我真想聽聽他為何有這麼固執的想法,但一直沒機會,況且他也不讓人寫他。問候完他,他就勸項懷誠和其他同行者“快去忙工作吧”,生怕耽誤大家更多時間。他是個怕麻煩別人的人,也是時時想著別人的人。他離休后的幾任秘書幾乎無事可干。吳老無論在職和退位,對人都很親和,他擠出房子來讓沒房住的司機全家與他住同院,下鄉結交的農民朋友來家就留吃飯,還常給困難無助的老鄉錢物,大家都喜歡與他來往聊天。想與他多聊會兒的項懷誠,知道吳老不喜歡這種形式,隻好起身告辭。

就在一年前,項懷誠收到了吳老在病重期間給財政部黨組寫的又一份《房屋交公遺囑》,這讓他和財政部其他領導非常感動。一年多后,吳老離世,他那兩套住房,便由兒子交給了國家。這是吳老給自己一生畫的最后的“句號”。這“句號”畫得很圓滿,它激起了財政內外一股波浪。

吳波是新中國第五任財政部長,他一生追求做普通人。在晉察冀邊區當“官”時,他就不吃小灶,與大家排隊同吃一鍋飯,並把分配給他的馬匹坐騎送給傷員和最需要的人。到當財政部領導時,他仍然不吃小灶,與大家排隊同吃一鍋飯,並在高溫季節一再拒絕為辦公室配電風扇等特殊待遇,和大家同熬酷暑。因他沒有“官架子”,大家很少叫他部長,而稱他“吳老”。他喜歡別人稱他“吳老”。

吳老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進北京當財政部副部長,直到離休,一直住在分給他的北京市西城區大醬坊胡同幾間年久失修的舊平房裡。他住在擁擠的平民區,胡同開不進車,牆上裂著口子,夏天沒有空調,洗澡用鐵皮簡易浴缸,生活條件簡陋。幾次分新房,尤其是他當財政部部長后,組織上又給他安排了部長待遇的房子,可他都讓出去了,他說住平房習慣了,實際上也是舍不得離開這裡的街坊鄰居。

吳老晚年分配到北京市海澱區萬壽路兩個單元的住房。當時財政部樓房不夠分,吳老堅持要把分給他的房子讓給別人,可組織和家人考慮到平房條件太差,他年事已高,住樓房對他方便一些,就沒有聽他的。他在再三推不掉的情況下,隻好住進這套樓房。后來房改,可用較低價格購買,他卻不買。他說:“我參加革命成為一個無產者,從沒有想過購置私產留給后代。”

這個願望,是他年輕投奔延安革命隊伍時確立的。他在延安被錯誤關押審查近三年之久,身心受到極大折磨,他不僅沒有喪失共產主義信仰,反而更加堅定了他放棄自我、一生做無產者的決心。“文革”時期,他被打倒並下放改造,也沒有放棄跟隨共產黨的決心。他參加革命時的這個初衷,雖經過了幾十年的世事滄桑、風風雨雨,卻一絲一毫也沒有改變。到了晚年,他對“一生無產”這個初衷的實現,心情越發迫切了。

那年,年高85歲的吳波病重住院,他感到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有點著急立遺囑了。出院后的一天,吳波讓三子吳威立和秘書王沈京等人張羅立遺囑的事。他開了一個家庭會議,請幾位秘書作為立遺囑見証人。吳老提出,他去世后房子交回財政部,家庭成員一致同意。他口述,讓吳威立記錄,留下了交房遺囑,並把這份遺囑送交給了財政部。

遺囑

我參加革命成為一個無產者,從沒有想過購置私產留給后代。因此,我決定不購買財政部分配給我的萬壽路西街甲11號院4號樓1101、1103兩單元住房。在我和我的老伴邸力過世后,這兩單元住房立即歸還財政部。我的子女他們均已由自己所屬的工作單位購得住房,不得以任何借口繼續佔用或承租這兩單元住房,更不能以我的名義向財政部謀取任何利益。

我去世后后事從簡,不發訃告、不開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別,火化后骨灰就地處理不予保留。

立遺囑人:吳波

見証人:王沈京、梁志義

家屬:吳本寧、裘企陽、吳威立、吳本立

2000年10月9日

這份擲地有聲的遺囑,已經有兩個見証人,也由兒子、兒子的代簽人簽名畫押,按理說房子交公的事已經不會有什麼問題了,吳老似乎放心了。兩年多后,吳老年事已高,多病,也經常住院,他對去世后房子交公的事又放心不下了,同時他感到還有一些意願,需要給財政部領導交代一下。他又寫了第二份遺囑。這份遺囑,他直接寫給了時任財政部部長的項懷誠。

懷誠同志:

我的后事請按我的遺囑辦理,一切從簡。

我在遺囑中要求我的子女不要向財政部伸手,也請部裡不要因為我再給他們任何照顧。在我老伴邸力過世后,我的住房必須立即交還財政部。財政部也不要另外給他們安排、借用或租賃財政部的其他房屋。他們有什麼困難,由他們找自己所在的工作單位解決。

我指定我的三子吳威立做我的遺囑執行人,由他負責和財政部聯系。

順致問候

吳波

2003年1月26日

面對吳老的遺囑,項懷誠部長心裡一股熱流往上直涌,他瞅了許久這份遺囑,感動著,思索著……

這第二份遺囑和第一份遺囑一樣,在財政部黨組成員中引起了贊嘆。黨組成員欽佩吳老的高尚品格,對吳老的意願,隻好選擇同意。大家明白,按照吳老的遺囑辦,就是對他的最大理解與敬重。

2005年2月20日,吳老平靜地走完了99年人生。2月25日上午,家人在八寶山送走了吳老。辦完父親喪事的吳威立,挂念著父親的遺願,就在那個下午,趁家人比較齊,召集兄弟、侄兒,也請了父親的秘書和身邊工作人員開家庭會議,研究辦好父親遺囑的事,形成了一份詳盡的《家庭會議紀要》,將遺囑中的安排,逐條逐人地落實了下去。吳威立又寫了一份《交房申請》,請父親的秘書送到了財政部,表示“我父親交房是個人的意願,不是國家所提倡的事,因此也不要宣揚。我們兄弟都已買下了本單位分配的住房。代父親上交這兩套住房,是出於子女們對父親的尊重,完成他的遺願。”

這份《交房申請》送到部長助理王軍手上,王軍又一次被感動。幾年前,吳老寫給財政部領導的兩份遺囑,就讓他非常感動。他從吳威立寫的《交房申請》的字裡行間再次感覺到,吳老的高大和他家人的高尚。王軍清楚,雖然這是吳老的私產,但他和家人都以極其認真的態度堅持交公,他隻有按吳老遺囑辦,才是對老領導最大的尊敬。他馬上批示了相關部門照此辦理。

吳老“走”后,有人對吳威立說,按規定老人的房子你們也可以不交,而且這個黃金地段的房價漲到了好幾萬一平方米,兩套房要出售,至少能賣近千萬。面對這樣的大利,吳威立和他的兄弟們沒有動心。依照父親的遺願,在吳老去世三個月后,吳威立很快整理搬走了萬壽路兩套房的東西,把鑰匙交給了財政部有關部門,並讓出具了收條,實現了父親交待的,“走”后房子交還國家,“我是一個無產者”的願望。

吳波沒有大額存款,因為他把大部分收入都用來幫助了別人,留給后人的僅有3萬元的積蓄。這筆錢除了付喪葬費和兒子搬出公房等費用外,幾乎沒有什麼剩余。

不沾一“塵”地來,不沾一“塵”地去,他要讓自己的靈魂不沾塵灰,這是吳波追求的人生境界。吳波實現了他的人生夙願。

一個人的精神高度,就是一座高山,那是由無數沙石凝聚而成的,而每粒沙都有它的故事。吳老以一生追求無產,給自己人生畫上圓滿的“句號”,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他精神高山的自然形成。他的精神高山,是由日積月累的水晶、珍珠和金子組成的。

吳老年輕時代追求真理執著而不舍,在舊軍閥部隊裡,幾次寧可丟掉飯碗,也不以邪惡為友,不以人民為敵﹔主持湖南賑災,在隨時會喪命的危險裡,與貪官污吏智斗,使賑災糧款免遭貪污,拯救了數萬災民﹔端著國民黨政府陝西公路局長的飯碗,卻為延安和共產黨做事,營救了大批紅軍西路軍。后來,他干脆放棄官祿,投奔延安加入了革命隊伍。

吳老幾次被錯誤關押審查和批斗,蒙受巨大委屈,卻不埋怨組織和他人,恢復財政部長職務后,從沒報復曾陷害他、打擊過他的人。

“文革”造反派批斗吳老,逼他交待老領導的“罪行”,面對揪斗、抄家、大字報攻擊等嚴酷折磨,他仍然敢講真話,他說:“財政部的錯,具體事都是我辦的,是我吳波的錯!”不管造反派如何打壓,都不把責任推向上級,也不把責任推向下級,不隱瞞過錯或把錯推給別人。

他被樹立為新中國“模范部長”,雖有升遷的機會,但他在中央提倡干部年輕化時,把財政部長職位主動讓給年輕有為的副部長王丙乾,為老干部主動讓賢立了標杆。

吳老從財政部長位置上退下來后,又有了很多閃耀光芒的故事。

他常年住在裂縫掉灰的平房,在大家看來與財政部長身份不相配,有關部門多次要為他維修,還派來工程隊,運來磚頭水泥,“逼”他同意維修,但他怕花費國家的錢而一次又一次拒絕了。他不僅住著破舊的房子,還坐著“打補丁”的破舊沙發,自己舍不得花錢買新的,更不讓公家給換新的﹔他吃著平民的飯菜,過著朴素的日子,不要國家給的“特供”待遇。他一生喜歡過同老百姓一樣的簡朴生活。

他鼓勵4個兒子不在優越的京城工作生活而到艱苦地方安家落戶,3個兒子都安家落戶在了外地,且不准他兒孫利用自己的權力和影響謀好處,也不准兒孫利用他的朋友、熟人關系為自己辦事情。吳老的老戰友要把他在條件艱苦的甘肅甘南工作的大兒子吳本寧調到蘭州市,被吳老知道后攔住了,他說絕不能用自己的影響為兒子謀好處。曾在北大荒開拖拉機,后自己考上教師的兒子吳本立,被領導關照去香港進修,吳老聽到后給北大荒領導打電話取消了他的進修資格,進修名額給了其他教師。因為吳老了解到這是有領導對他兒子給了“特殊關照”。清華大學畢業的三子吳威立,靠自己本事就業並成為干部,在單位變革尋找新去處時,財政部成立國資局,有好心人想把他調進來,也給吳老攔住了。不但把兒子攔住了,還交待所有兒孫,在他在職、退休和去世后,不准到財政部辦私事。他的兒孫從他當部長到退休、去世至今,沒有人進過財政部的門,更沒有找財政部的人辦過任何事情。吳老當財政部長一場,他的兒孫都是一般干部和工人農民,沒有一個在求職、上學、升職等事沾上他這個“大官”的“光”。

他的部長用車,從不讓妻子和兒孫使用,即使老伴生病上醫院或落戶西北甘南與北大荒的兒子遠道來北京看他,即使小車司機如何求情也不讓車接送,由他們自己來回打車。他當財政部長期間,多次坐車路過老家安徽也從不停留,他生怕親情、友情與他財政部長職務沾上關系。安排他去黃山療養,安徽省政府的小車接送他,他讓秘書從他工資中支付了全程汽油費。下基層調研,不要多余的陪同,也不坐專車,與大家坐大巴去,拒絕超標准接待,吃飯付餐費。有的地方接待執意上了鮑魚海參等高檔菜,他就按時價付錢,在北京時也同樣。他的工資讓秘書管著,付餐費等開支,隨離隨付,從不耽誤。付餐費,是他當財政部長時的習慣,哪次也沒馬虎過。吳老帶財政部司長和秘書去上海等地出差,他嫌套間太貴,退了套間和秘書住單間,其他人也是兩人住一間。出差不住套房住標准間,從他當部長直到離休沒變過。哪怕是帶老伴到闊別幾十年的延安,也退了套間住標間。即使帶著老伴回老家,他也不因此破例。那年已是七十多歲的吳老,唯一一次帶年邁的老伴回安徽宣城老家探親,他不要專車,不打擾地方同志,自己買車票坐長途客車回家,回到老家自己掏錢住旅館。

他不願享受特殊補助,他把“文革”后給他的平反補助費和后來部長正常待遇的保姆補助費,全部交了黨費,且常年拿出自己工資接濟有困難的人,每月一半工資幫助了有困難的人。

他不收禮品,也定下家規要求家人不得在任何情況下收受任何禮品,他和家人對送上門的禮品一概拒收並客氣地退還,退不了的食品就按價折合退錢,哪怕一箱水果也不行。拒禮這一習慣,吳老堅守了一生。

吳波以99歲高齡謝世,享受了人生的高壽。可他自幼體弱,是一個夜啼郎,20歲時人家說他活不過40歲,新中國成立后有一次陳雲同志和他開玩笑又不無關心地說,吳波你怎麼總是面黃肌瘦,像個“大煙鬼”一樣。但他90歲時,體檢指標都很好,秘書王沈京特意向部黨組報告,對吳老要做長期打算。醫院大夫對吳威立說,吳老的腎臟比很多年輕人都好,吳威立甚感不解,大夫說吳老年輕時沒有大吃大喝地“糟蹋”過自己。

作為高級領導干部,吳老有很多的堅守:

在北京幾乎不參加宴請,從不進歌廳等熱鬧地方,喜歡在家吃粗茶淡飯,一日三餐好壞都一樣吃得津津有味。他活了99歲牙齒完好,一顆也沒有壞過。他離休時月收入2000多元,2005年過世時漲到4000多元。當他知道物價上漲時,就對家人說,如生活費不夠,伙食標准還可以降低一些。

他總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楊雷芳照顧他十多年從沒有見吳老對外人發過脾氣。2004年在醫院,護工不小心把他磕了一下,嘴腫了,醫院領導和護工都很緊張,他淡淡地說是自己不小心,不怪別人。

他從不抱怨,從不議論工作上的是是非非,偶爾涉及往事,他從不責怪別人,隻講自己的不足和失誤。但對是非極有原則,那就是黨的原則,人民的利益在他心中高於一切。離休后的吳波依舊堅持自己的理念,安安靜靜地生活著,心如止水。

他安於淡泊,按慣例財政部部領導退休都保留一間辦公室,而他退掉了為他保留的辦公室,也從不干擾后任的工作﹔給他配了專車,他也退掉,且從不提出外出旅游、療養。

…………

享受了近百年人生美好歲月的吳波,他的長壽不是上蒼的賜福,也不是用錢能買來的,他的善良、寬闊、儉朴、淡泊、真誠等等,應當是他享受長壽人生的“營養素”。

不給兒孫留一分錢,不給兒孫留一間房,在很多人看來,吳老對兒孫實在不通情理,難以理解。沒有走近吳老,總認為他“古怪”,不合時宜。了解了吳老的內心,了解了他的風范,就覺得他不但不怪,還是一個超凡脫俗的人,思想情操高尚得讓人仰望的人。他是老一輩革命家的縮影。

吳老已去世十年了,他的兩份遺囑,還有他一生都做無產者、普通人的志願,就像是耀眼的燈盞,照亮了一代又一代財政人的心田。財政部的人因有吳老這樣的部長而自豪,財政人在傳頌他,在懷念和追隨他。

每當路過萬壽路,我總會注目吳老住過的那棟樓。這情不自禁的回頭和張望,是因為吳老高潔的精神,定格在了遺囑和交公的那兩套房子上。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推薦閱讀

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

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