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獲獎作品

“怎麼証明我媽是我媽!”

黃慶暢

2016年12月07日16: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解決証明過多過濫問題,需要打破政府職能部門間的信息“壁壘”,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

“該怎麼証明我媽是我媽!”這是北京市民陳先生的一句感慨。聽起來有些好笑,卻是他的真實遭遇。

陳先生一家三口准備出境旅游,需要明確一位親人為緊急聯絡人,於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可問題來了,需要書面証明他和他母親是母子關系。可陳先生在北京的戶口簿,隻顯示自己和老婆孩子的信息,而父母在江西老家的戶口簿,早就沒有了陳先生的信息。在陳先生為此感到頭大時,有人指了一條道:到父母戶口所在地派出所可以開這個証明。先別說派出所能不能順利開出這個証明,光想到為這個証明要跑上近千公裡,陳先生就頭疼惱火:“証明我媽是我媽,怎麼就這麼不容易?”而更令陳先生窩火的是,這一難題的解決,最終得益於向旅行社交了60元錢,就不需要再去証明他媽就是他媽了。

陳先生的遭遇,並非孤例,很多人在辦事過程中遇到過類似令人啼笑皆非的証明:要証明你爸是你爸,要証明你沒犯過罪,要証明你沒結過婚,要証明你沒有要過孩子,要証明你沒買過房……這樣那樣的証明,有的聽起來莫名其妙,辦起來更讓人東奔西跑還摸不著頭腦。

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証明?近日,本報在《關注改革“最后一公裡”·聚焦社區治理》的報道中一針見血:証明過多過濫,除了審批事項太多外,還因為原本應由相關職能部門之間相互核實,但同級職能部門之間卻互相推諉。說白了,就是要審批的事項很多,可誰也不願擔責。筆者辦事就曾遇到過“部門A說需要部門B的証明,而部門B說沒有部門A的証明我用什麼來証明”,就像是你要給我蛋,才能孵出雞,而我說你要給我雞,才能生下蛋。這樣的僵局,往往托人能打破。

然而當我們對一些証明感到不可理解,去問工作人員為什麼要這個証明,得到回答往往是“就是這麼規定的”。誠然,必要的証明是應該的,但花點錢、找找人就行,或者在沒有知情權的社區蓋個章也行,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其實不少証明並非非要不可。因此,各級政府部門有必要結合簡政放權的時代要求,與時俱進地對需要當事人提供的材料事項進行梳理,能免的就免、能簡的就簡,從源頭上減少對証明的需求。

讓數據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信息化為現代社會治理提供了這樣的可能和便利。解決証明過多過濫問題,當務之急需要打破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通過一定的規則和權限設置,讓公民基本情況實現共享。這樣,老百姓就不會再為各種証明四處跑腿,更不會出現“需要証明我媽是我媽”的尷尬。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08日 17 版)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推薦閱讀

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

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