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獲獎作品

要幫進城農民算好三筆賬

何蘭生

2016年12月07日16:17  來源:農民日報
 

承包地有償退出試點:要幫進城農民算好三筆賬

探索承包地有償退出的改革試點,是立足國情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現實路徑,是促進人的城鎮化的重要一環。要保証這一歷史進程順利推進,關鍵還是如何維護離農進城農民的權益問題。這就需要幫他們算好三筆賬,一筆是進城賬,一筆是離農賬,還有一筆是后路賬,這不僅是公平問題,也是效率問題,更是決定性的關鍵問題。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明確指出,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和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在農村改革試驗區穩妥開展農戶承包地有償退出試點,引導有穩定非農就業收入、長期在城鎮居住生活的農戶自願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應該說,這一決策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不僅有利於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生產率,也對進一步減少農民、促進人的城鎮化具有重要指導性。

適度規模經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但現階段面臨著兩方面的困難,一方面是我國農地的細碎化現象,農業勞動力人均耕作土地面積不到10畝﹔另一方面,由於農民工市民化問題沒有解決,2.69億的農民工依然保留著農村土地。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土地隻有這麼多,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隻能走新型城鎮化之路,讓農民工更多、盡快融入城市。國家也提出,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因此,探索讓條件成熟的進城農民有償退出承包地,其意義也就在於此。

方向和路徑很明確。要保証這一歷史進程順利推進,關鍵還是如何維護離農進城農民的權益問題。這就需要幫他們算好三筆賬,一筆是進城賬,一筆是離農賬,還有一筆是后路賬。

首先是進城賬。對於進城農民來說,融入城市,非不願也,是不易也。進城農民和他的家人要想在城裡住下來,成為新市民,有四個問題必須得到滿意的回答:有沒有穩定的就業?這就業不是打游擊的街頭活,也不是今兒有明兒無的,擺攤做小買賣也行,但最好不要被城管追得滿街跑﹔有沒有住的地方?建筑工地的簡易工棚、塑料板房不算,能與當地居民一樣享受公租房、廉租房才算﹔社保怎麼樣?在醫療、養老等方面最好是與當地居民享受同城同保待遇﹔還有子女能不能在城裡就學?得像當地人孩子一樣就近上學,不要任何額外費用。就業、住房、社保和子女上學這四大問題不解決好,他們是不會輕易退出老家的承包地的。所以,促進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在農村,功夫在城市,最終還是體現在城鎮化的水平上,體現在農民工市民化的進展上。

其次是離農賬。承包地有償退出,是怎樣的機制?標准是什麼?含金量多大?包不包括進城的安家成本?是永久性退出,還是退出承包期內的權益?如果只是退出承包期內的權益,下輪承包時,是否還有承包權?這些問題,都是現實中繞不開的問題,需要給農民講清楚說明白。另外,進城農民原本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的法賦“三權”,承包地有償退出后,他們的宅基地使用權還在不在?集體收益分配權是一次性算給他們?還是在承包期內繼續享有?據有關方面調查,目前,80%以上願意進城定居的農民工希望保留承包地,2/3的農民工希望保留在農村的宅基地和房產。這也說明,維護和發展進城農民離農時的合法權益,讓他們高高興興離開農村、心甘情願退出土地,做好“有償”這篇文章是關鍵。

最后是后路賬。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起碼需要幾代人的遷延演變,其間所經歷的利益博弈、情感糾結、文化撕裂和命運起伏,都不是“風過水無痕”那樣簡單,一定是隻有當事人才能體味到其中的甘辛。我國農民深受傳統文化影響,深愛土地,安土重遷。在探索承包地有償退出試點時,應鼓勵一部分進城農民在條件成熟時積極融入城市,也應該葆有一份施政的耐心,允許一部分進城農民哪怕是少數,有一個較長的猶豫過程,哪怕可能會遷延一代人的時間。對那些在城市就業和收入都不十分穩定、對未來預期也不十分確定的進城農民,對那些適應不了城市而想回鄉的進城農民,要充分尊重他們對進退有路的堅持,防止他們進退失據兩頭空。這不僅僅是給進城農民留一條后路,也是給可持續發展多一個思路。

目前我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數量已達58個,覆蓋全國28個省份,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其試驗結果也相應具有較高的示范性。但盡管如此,在試驗區試點有償退出時,還是應該堅持穩妥的原則,不可操之過急、操之太切。畢竟,多一些審慎,就多一些妥善﹔多一分憂患,就多一分周全。不妨把試點范圍再擴大一些,把困難考慮得再多一些,把時機把握得再准一些,真正做到既有戰略視野又能切合實際,既有統籌謀劃又能辨証施策,既有推進機制又能及時完善,這樣才不失試驗的宗旨,才有試點的意義和作用。

探索承包地有償退出的改革試點,是立足國情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現實路徑,是促進人的城鎮化的重要一環。因此,幫進城農民算好三筆賬,不讓他們的權益受損,就不僅是公平問題,也是效率問題,更是決定性的關鍵問題。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推薦閱讀

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

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