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獲獎作品

十幾年搬不掉一個“籌”字?

柯進

2016年12月07日16:30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為最高等級的國家實驗室,自籌建以來始終一“籌”莫展——

十幾年搬不掉一個“籌”字?

“作為我國最高等級實驗室的國家實驗室,自首批籌建至今,十幾年已經過去,曾經的那批科技人員中雖然不少人青絲變成白發,但至今‘籌’字依然難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對於國家實驗室十幾年一“籌”莫展的窘境,不少代表委員明顯提高了嗓門。

“這就好比一隻靴子已經掉下來半天了,另一隻靴子何時落下?”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王梅祥繼去年兩會提交“全面深化國家實驗室建設改革”提案后,今年再次呼吁要重視國家實驗室建設。

無獨有偶,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雲在今年兩會上也建議,國家應給予國家實驗室長期穩定的經費投入,使國家實驗室加快建設步伐,既能瞄准國際前沿產出國際一流原創性成果,又能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服務國家經濟發展。代表委員大聲疾呼的背后,卻遮不住國家實驗室“一籌莫展”的現實。

十幾年為何遲遲等不來驗收?

根據2006年出台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實驗室的定位是“根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和具有我國特色和優勢的領域,主要依托國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建設若干隊伍強、水平高、學科綜合交叉的國家實驗室”。

從本世紀初我國醞釀國家實驗室,到論証、籌建,王梅祥參與並見証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歷程。雖然十幾年過去,但他仍能清楚記得每個實驗室的名稱和批准籌建時間。

繼2000年成立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后,2003年11月科技部陸續批准籌建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籌)、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共5個國家實驗室。

2006年12月,科技部又啟動了海洋、航空航天、人口與健康、核能、潔淨能源、先進制造、量子調控、蛋白質研究、農業和軌道交通10個重要方向的國家實驗室籌建工作。加上2000年前已建成的3個,我國確認和籌建的國家實驗室至此達19個。

正是與國家實驗室存在的特殊關系,王梅祥一直關注著國家實驗室的命運。事實上,建設國家實驗室並非相關部門一時興起,他們都經過反復論証。“過去的10余年間,科技部隻對試點的1個國家實驗室進行了專家驗收,對2003年試點建設的第一批其他5個國家實驗室遲遲未開展驗收工作,而且對2006年提出的第二批籌建的10個國家實驗室計劃再未提及。”王梅祥說。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對此回應稱,國家實驗室是一個新鮮事物,也是近年才逐漸開始摸索和探索的。其驗收是否符合國家實驗室標准,涉及多方面,政府、科技界、產業界和實驗室等不同層面都要認真梳理、清晰定位,這個標准還有一定爭論。

科技部的這一回應,得到一些學者的認同。北京某著名高校一位學者表示,國家實驗室作為實驗室序列中等級最高、數量最少、投資最大的實驗室,往往代表了一個國家相關領域的最高科技水平。因此,在建設過程中理應萬分審慎,高標准、嚴要求,甚至寧缺毋濫。

籌建之后為何遭遇“愁建”?

“這些一直處於籌建狀態的國家實驗室,雖然這些年在創新研究方面有了不少新突破,但始終沒有‘轉正’,致使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以及財政支持制度缺位或模糊不清,在日常運行中有時明明急需一個研究方向的高層次人才,但我們都不敢輕易啟動人才引進程序,甚至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有點像‘游擊隊’。”採訪中,某在籌國家實驗室一位負責人說,“籌了這麼多年,團隊裡有的優秀研究人員都有點失望了!”

與之感受相似,王梅祥說,目前國家實驗室取得非常好的成績,不論是隊伍建設,還是鈮鈦物理超導、分子科學和納米技術、光電材料、先進材料方面的創新研究,都有比較好的表現。但國家實驗室籌建運行以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國家實驗室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和與依托單位的關系尚不明確,國家對國家實驗室建設的財政支持機制也尚未建立和健全,這些造成國家實驗室在籌建之后遭遇‘愁建’”。

王梅祥舉例說,目前,在籌的國家實驗室基本都是依托國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在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籌建的。而按照最初的設想,國家實驗室應變更為主管部門下屬的獨立法人單位。但在實際運行中,可能影響各依托單位積極性的發揮。“十二五”以來,國家財政雖然已建立了對國家重點實驗室長期和穩定的財政支持制度,但對國家實驗室並未明確有制度性的財政支持機制。

“有些國家實驗室是在跨部門的若干國家重點實驗室基礎上籌建的,由於隨著國家實驗室的籌建,原有國家重點實驗室被撤銷,所獲得的國家實驗室籌建經費還少於對原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經費支持。”王梅祥說,“這種籌建中尚未建立的財政支持制度,實際上使得國家實驗室反而成了依托單位的‘緊箍咒’,嚴重制約我國優勢科研機構的發展。”

在今年1月8日全國政協舉行的2015年首場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林惠民說:“一提起國家實驗室建設,大家往往都會提到體制機制問題,而體制機制問題是體現在很多細節問題上的,如國家實驗室的主管部門問題、人員的編制問題等。看似小問題,其實都是關乎實驗室發展的大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好了,體制機制問題才能解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進才認為,國家一直未對籌建中的國家實驗室進行驗收,影響了國家實驗室的人才引進、科研創新和國際影響力,希望國家盡快啟動驗收工作。

密集調研能否按下“去籌”按鈕?

籌了十幾年的國家實驗室,是“冷啟動”,還是“熱啟動”,不僅在籌的國家實驗室關心,政府部門、科技界也概莫能外。

自去年以來,在籌國家實驗室的建設現狀引起了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的高度關注。2014年,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經過研究,將王梅祥提出的涉及國家實驗室建設的提案作為備選重點提案報送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該提案最終被定為全國政協重點提案,並由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督辦。

同年4月到5月間,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專題調研組分赴山東和遼寧兩省多家實驗室,開展“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專題調研。

今年3月,科技部副部長侯建國等多位領導分赴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籌)、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等在籌國家實驗室考察調研,並召開北京地區試點國家實驗室座談會,就國家實驗室如何驗收和未來發展等問題展開討論。

在考察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時,侯建國表示,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是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科技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盡快做好國家實驗室的建設和驗收工作,探討國家實驗室未來的功能定位和發展規劃,從而發揮國家實驗室的先進性和不可替代性。

相關部門的密集調研,對“愁”了10多年的在籌國家實驗室來說,或許意味著“去籌”的按鈕正在悄然按下,即將調頻到“全面建設模式”。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推薦閱讀

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

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