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與人民網研究院聯合推出“每日兩會熱點”專欄。專欄既對兩會熱點以榜單形式進行梳理,也有相關專題的評論解讀。與此同時,阿裡雲研究中心攜手阿裡雲ET機器人也為您同步呈現“語音版”,讓我們也體驗一下人工智能的魅力吧。
【兩會熱點3月4日綜述】
3月3日15時至4日15時,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開幕。4日上午11時,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了首場新聞發布會。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因此成為本時段內的“兩會焦點人物”。“兩會熱點話題”方面,經濟增長仍穩居第一位,“政協報告”輿情熱度位列前五。而在熱門議案提案方面,多位代表委員建議給“二孩”家庭發放補貼,輿論關注度最高。
3月4日“兩會熱點”排行榜
(數據起止時間:3月3日15時至3月4日15時)
每日熱點議案提案榜
(數據起止時間:3月3日15時至3月4日15時)
每日熱點人物榜
(數據起止時間:3月3日15時至3月4日15時)
【兩會焦點輿情解讀】
焦點輿情一:政協關注東北三省“去產能”
本時段內,輿論紛紛聚焦解讀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的“亮點”。《人民日報》“一圖讀懂政協一年成績單”總結認為,一年來人民政協共組織了2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聚焦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和促進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共舉行3次專題協商會,內容涵蓋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推動“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以及東北三省工業轉型升級問題。在“去產能”重鎮——東北三省經濟情況備受關注的背景下,全國政協用扎實調研和詳實數據,提出重要意見建議。16個子課題,深入22個市地、87家企業,召開57場座談會,形成總報告和22個分報告……這一系列調研數據,受到了主流輿論的重點關注。
同時,“監督”也成為政協報告的“熱詞”。南方網關注到,9300多字的報告中“監督”一詞出現59次,位居高頻詞首位。網友關注“發言說到點子上、批評點到關鍵處”等報告內容,認為“平實而有力”。不唯民主監督,報告涉及政協“自我監督”的內容也引起注意。“對嚴重違紀的10人撤銷全國政協委員資格”,獲網友稱贊“體現了反腐在路上的態度與決心”。
焦點輿情二:傅瑩直面“必答題”獲贊“收放自如”
4日的另一兩會焦點,當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向來被視為會與媒體“打交道”的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此次繼續直面回應“治理霧霾”“軍費”等中外記者最關心的熱點問題,在輿論場中再贏“見招拆招”“收放自如”的美譽。
國內熱點話題的回應,聚焦民生仍是“重頭戲”。傅瑩談及“治理治霾”時表示“治理是有效果的”,但也同時承認“距離人民群眾的期盼有很大的差距”,網友贊其“說真話”。針對民生、反腐領域的其他熱點話題,如電信詐騙治理、反腐敗立法和“熊孩子”入刑年齡是否該下調等等,發布會也“一網打盡”,傅瑩分別表示“今年准備對網絡安全法開展執法檢查”,“行政監察法修改為國家監察法已經在推進”,“2020年完成民法典編纂工作,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是否下調,尚需充分審議”。
此外,傅瑩在回答美國CNN記者提問時說,今年中國國防經費增長比例為7%。她“怒懟”西方國家反復拿中國軍費問題說事的回應——“世界上發生了那麼多沖突甚至戰爭,那麼多難民流離失所,哪個是中國造成的?中國從來沒有造成傷害”,也成為媒體眼中的“金句”。
【媒體報道亮點:“部長通道”今年可掃“二維碼”】
每年全國兩會,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的“部長通道”總會成為兩會報道“熱詞”,今年也不例外。兩會的第二天,相關“科普”文章與視頻便陸續出現。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數據顯示,短短1天的時間裡,就有近4000篇媒體報道、評論(含轉載)將目光投向“部長通道”。
與眾不同的是,今年的“部長通道”除了對部長們“定點採訪”這一“必選動作”外,還多了“可掃二維碼提問”這一環節的設置。3日政協會議開幕前,教育部、中國民航局、商務部、國務院僑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文物局等相關部門的6位“一把手”,便與記者們首先開啟了“部長通道”的問答模式。而經過1小時的高含金量“面對面”問答后,尚未“解渴”的記者們還可掃描“二維碼”繼續提問。此外,“上會”的《人民日報》記者、中央電視台主持人魯健都感受到,較之往年,“部長通道”的“話筒”中,多了不少融媒體的“新面孔”,但整體採訪過程卻在緊張中更加有序。
“部長通道”在今年兩會上的意義也更被看重。《人民日報》認為“它背后是兩會新聞發布制度的進步和完善”,新華社也點贊“直面熱點關切,不回避尖銳話題”。而此前因在一天之內攔下了超過10位部長,而被網友稱為“攔部姐”的《成都商報》記者趙倩,也刊文“今年隻能掃碼攔部長了”。看似無奈,行文卻充滿了對“部長通道”升級的肯定。可以看出,融媒體觸角,已經更廣泛地延伸到“直擊兩會”的各個場景﹔新媒體元素,也成為官方在全國兩會中回應“海量關切”的又一抓手。相信在接下來的2017兩會媒體報道和輿論監督中,媒體會更“用心”,官方也將更“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