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類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的政治傳播淺析【2】
——以“佔豪”為例
4.傳播受眾
由於受眾大多通過搜索和朋友圈分享的自發性方式關注公眾號,因此一個公眾號的訂閱用戶往往具備相同的愛好和特質,他們共同關注的微信號也就成為了他們在新媒體環境中“重歸部落化”的圈子社區。佔豪作為一個以時政類內容為主的微信公眾號,其訂閱用戶大都是時政愛好者。他們通過佔豪的分析文章滿足自身信息訴求的同時,也通過評論功能參與到政治話題的討論中。圍繞佔豪的微信公眾號,他們逐漸形成一個基於相同的時政愛好的“戰友”圈。
“佔豪”的受眾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和較高的思考能力。相較於一般的公眾號文章簡短的評論而言,“戰友”們的評論一般篇幅較長,在評論內容上,“戰友”們會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共同關注的政治事件發表看法,這使得“佔豪”的評論區某種意義上成為了一個觀點交鋒的公共論壇。
二、時政類自媒體公眾號的政治傳播影響
時政類自媒體公眾號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政治傳播方式,其蘊含的更大的傳播能量使得其在傳播政治信息的過程中,對社會成員和社會系統產生范圍更廣、程度更深的影響。
(一)傳統政治傳播渠道的補充
自媒體的政治傳播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是對傳統政治傳播的補充。
一方面,以把控公共輿論為目的的、傳統的垂直政治宣傳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中越發受到公眾的質疑,政府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公眾往往會形成對這種宣傳模式不信任的刻板印象,而相對自由化的自媒體給予公眾一種更為真實的好感,它吸引了受眾將自媒體的傳播形式作為獲取完整政治信息的渠道補充﹔另外,大眾傳播媒介所傳播的政治信息由於顧忌信息內容本身的敏感性和受到某些因素的限制,往往是標准化、單一化、表面化的信息,而自媒體在傳播政治信息時多是結合自身的經驗與見解進行個性化的觀點表達,這些信息往往能給予公眾除了科普之外更多一層的啟發與思考。另一方面,傳統媒體的信息接收往往受到時空的限制,時效性大打折扣,而自媒體有較強的實時性和伴隨性,受眾可以在政治事件發生時同步獲取信息。
(二)公眾政治參與意識的提升
新媒體環境下,政治信息內容豐富性和獲取便捷性的提升,使政治逐漸衍化出“去隔離化狀態”,融入到公眾的日常生活中。在政治傳播逐漸日常化的過程中,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也日益提高。
首先,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拓寬了社會公眾獲取政治信息的渠道,擴大了政治信息的傳播范圍,信息獲取成本的降低使社會公眾對政治信息的獲取能力和了解程度趨於平等﹔其次,政治信息的極大豐富為公眾政治參與意識的提高提供了客觀條件,一些在傳統媒體上無法獲取的完整信息,通過自媒體可以進一步補充和深化﹔再次,公眾通過使用自媒體,切身感受到了自身話語權的提高,個人的意見確實能夠通過新媒體的渠道實現表達並得到反饋,公民政治參與的主觀積極性得到激發﹔最后,政府對待公眾參與政治討論觀念的轉變,互聯網傳播環境的去中心化特質和匿名性的掩護機制,為公民實踐政治參與創造了自由寬鬆的環境。
(三)線上公共空間的構建
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哈貝馬斯20世紀60年代初在其專著《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提出了公共領域,也即公共空間的概念。他認為,公共領域是指社會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種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可以就社會問題展開討論,從而達成相對一致的公共意見。
網絡空間的時效性、包容性、互動性、虛擬性和隱匿性都為公共的意見表達提供了相對自由和寬鬆的話語平台。圍繞自媒體人發布的推送,訂閱用戶在評論區自由地交流和討論,這樣一個虛擬公共空間的形成,應用到政治信息的傳播中,可以逐漸轉變傳統僵化的、主客分明的政治宣傳機制,形成一種話語權更加平等的政治溝通狀態,圍繞某個政治事件,公眾都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在這些意見不斷交流和碰撞的過程中,一種更貼合於公眾實際意願的公共輿論逐漸匯聚而成。
(四)對公眾態度與情緒的誤導與煽動
自媒體的政治傳播豐富了政治信息的內容,提升了政治信息的廣度和深度,但自媒體傳播主體的個人化也使得其傳播內容缺少對新聞專業素養的把控,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不利於引導受眾正確、客觀、全面地看待政治事件,可能會誤導他們對政治信息的理解和態度。
另外,自媒體的內容往往夾雜了傳播主體豐富的個人化情緒,而這些情緒的表達有時往往過於泛濫,這些直白的情緒表達通過新媒體的裂變式傳播會被逐漸放大,如不加以控制,可能會形成一種煽動公眾的力量,並逐漸演化成具有危險性和破壞性的現實運動,如近年來的“茉莉花革命”“香港佔中事件”等社會運動,都是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實現了從虛擬到現實的過渡。
三、結語
時政類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的政治傳播,作為一種新的政治傳播模式,其傳播效果也由此更具廣度和深度。它是傳統政治傳播模式的有益補充,並有效地提升了受眾的政治參與意識,助推了線上公共空間的構建。但其同時也存在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主觀情緒表達過於泛濫等缺陷。針對這些問題,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時政類自媒體公眾號的傳播主體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在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上也需進一步把關、完善和創新。
參考文獻:
1.荊學民,段銳.政治傳播的基本形態及運行模式[J].現代傳播,2016(11).
2.臧雷振.新媒體信息傳播對中國政治參與的影響[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2).
3.邵培仁,張夢晗.全媒體時代政治傳播的現實特征與基本轉向[J].探索與爭鳴,2015(2).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