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報業集團黨組書記、社長陳寅
人民網深圳8月19日電(記者 燕帥 宋心蕊)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戰略舉措。2017年8月18日至8月19日,人民日報社聯合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媒體融合領域頂級盛會“2017媒體融合發展論壇”。本次融合發展論壇的主題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在主論壇“議題二:中央廚房如何建”的討論中,深圳報業集團黨組書記、社長陳寅做了主題演講,以下是主要內容: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同志們、朋友們:
下午好!
無論對於傳統媒體還是商業網絡媒體,中央廚房都是深化融合的關鍵一招。一個多月前,國內一家大型網絡公司推出智能媒體平台,可幫所有媒體從業者和內容創作者快速捕捉熱點,及早發現新聞線索,並為作者精准匹配素材,快速生成內容﹔還可依據對數億用戶的全面畫像,實現內容多渠道個性化分發。
這一平台,與我們傳統媒體的中央廚房本質是一致的,總的方向也是相同的,那就是打造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型智能媒體。
朝著這個方向,深圳報業集團近一年來邁出了深化媒體融合的新步伐。新媒體矩陣業已形成,用戶數接近6000萬,年發稿量達平面媒體的3.27倍。深圳特區報主辦的時政類客戶端讀特,覆蓋用戶50萬﹔深圳商報主辦的科技財經類客戶端讀創,覆蓋用戶10萬﹔深圳晚報主辦的深圳ZAKER,覆蓋用戶500萬,日活用戶70萬﹔晶報代運營政務新媒體80多家,覆蓋用戶超過2000萬﹔深圳都市報客戶端覆蓋用戶35萬﹔深圳新聞網在全國首推城市級自媒體內容平台“@深圳”,用戶超2100萬,今年6月26日深圳新聞網挂牌新三板。
盡管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先進傳媒集團相比,我們還有不少差距﹔放在整個媒體格局中來看,我們依然任重道遠。
根據一份中國移動互聯網2017年夏季報告,截至今年6月,以月活躍用戶量排名,新聞客戶端前10名中僅有1家為傳統媒體所主辦,位列第9﹔第11至20名中,有4家傳統媒體,均位列15名之后﹔上述5家傳統媒體客戶端月活躍用戶量總和不到第1名的十分之一。
這種格局近幾年來未有根本改變。在此背景下,對以中央廚房為關鍵的媒體深度融合,我們必須做更深入的思考。
一、以科技創新為融合第一驅動力
傳統媒體與商業網絡媒體的差距,首要原因恐怕在於科技創新不足。
當今商業網絡媒體巨頭都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依靠。他們沒有新聞採編資質,而其新聞客戶端卻幾乎瓜分了市場,恰恰証明,科技在贏得用戶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西方領先傳統媒體在融合轉型中,走的主要是一條科技創新之路。貝索斯收購《華盛頓郵報》后,將技術隊伍擴大到近400人,超過報社總人數一半,號稱堪比“硅谷的任何團隊”。
那麼,我們的傳統媒體稱得上是科技公司嗎?技術研發投入有多少?取得了多少項專利?我們說,融合發展要以技術為支撐,其要義就是讓科技創新成為融合發展的第一驅動力,讓科技創新引領融合發展。為此,深圳報業集團正在籌建集團科技委員會,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媒體科技公司——深圳市創意智慧港科技公司。
二、超越融合才能真正實現融合
我們傳統媒體目前的融合路徑是對外建立以“兩微一端”為主的新媒體矩陣,對內通過中央廚房等方式重組流程,以適應新媒體傳播需求。就是說,我們主要依托現有新興媒體來推動融合。在我看來,如果把眼光停留於此,恐怕很難實現融合目標。
首先,靠模仿和依賴不可能超越商業網絡媒體,打破不了既有格局。正如有人所言,在同一條道路上總想彎道超車,十有八九會撞車甚至翻車,隻有換道,或者換工具載體,才能實現超車。
其次,現有新興媒體並未對傳統媒體形成實質上的超越。微博、微信、客戶端、網站等雖是新形態,但內容生產方式仍主要是傳統的人工找線索、定題目、採寫編。發布渠道雖然數字化、網絡化了,但內容依然如前,嚴格意義上還是傳統媒體的電子版。
深圳報業集團與騰訊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開展大數據、雲服務和融媒體等方面的協同創新,以探索超越現有新興媒體的新路徑。
三、實施全鏈條智能化融合
8月8日四川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18分鐘后中國地震台網發出一篇540字的消息,並配發4張圖片,包括速報參數、熱力人口等8項內容。這是機器人用25秒自動編寫而成的。我們要建成智能化新型媒體,就要對新聞全鏈條各環節進行智能化升級。
在新聞生產階段,首先要擴充用戶生產,實現海量供應,形成海量數據,為智能化奠定基礎﹔其次要擴充機器生產,比如機器輔助寫稿、機器人自動寫稿等。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深圳特區報推出新聞機器人“讀特”,具有播報兩會新聞、自行前往指定區域完成採訪任務等功能。
在新聞傳輸階段,主要由機器對傳輸內容、渠道、對象進行自動化、個性化精准匹配。最終,一定是也隻有智能機器的傳輸,才能滿足億萬用戶的所有差異化傳輸需求。
在新聞消費階段,要讓用戶選取新聞的過程機器化。智能機器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后,對用戶的了解將遠勝過用戶本人,因而能夠幫助乃至代替用戶作出最佳消費決策。
在新聞反饋階段,一方面,機器本身是反饋的主體之一,能夠對新聞效果獨立作出評價﹔另一方面,機器是所有反饋的分析和管理者,能夠將反饋滲透到新聞全鏈條其他各環節,使各方對反饋自動作出反應,自動實施動態調整。
四、以用戶為融合的中心
全鏈條智能化是為了真正解決新聞用戶痛點,更好地為新聞用戶服務。以用戶為融合的中心,在我看來,要著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讓用戶參與到各環節中來。用戶既是新聞消費者,也是生產者、傳播者。傳統媒體要與用戶優勢互補、融為一體。
二是為用戶賦能。要讓用戶融入到媒體中來,就把先進的傳播方法、手段、渠道等交給用戶。
三是圍繞用戶配置資源。新聞用戶絕大多數已轉到了移動互聯網上,與之相應,傳統媒體也應把絕大部分資源投入到移動互聯網上去。
四是解決用戶痛點。比如,社交分享垃圾信息越來越多,“精准推送”頻現“精准傷害”,讓用戶不勝其煩。
五是為用戶創造價值。如何檢驗我們是否為用戶創造了價值?看用戶是否願意為你的數字內容付費。中國55%的網民有過為內容付費的行為。在美國採用付費牆的媒體,從2010年6家增至去年的77家。國內傳統媒體在為用戶創造價值上有很大探索空間。
五、加強全域融合
前面講的都是媒體內部如何深度融合,全域融合則是指媒體外部如何深度融合。
一是無論哪種媒體都要遵循統一的新聞規制。要實現“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不僅單個傳統媒體內部要一體化,整個媒體行業全域范圍也要一體化,商業網絡媒體也應和傳統媒體一樣,接受政策、紀律、道德等規范的制約,承擔社會責任、義務和使命,否則,一體化就會落空。
二是重構新聞生產與分發的關系。傳統媒體的原創報道在自建新媒體渠道上往往應者寥寥,而被商業網絡平台轉發后,閱讀量迅速達到千萬乃至上億。這種生產與分發關系不正常。先進國家的經驗值得借鑒,比如商業網絡平台隻能轉載傳統媒體原創作品的標題和鏈接,當網民點擊后,就跳轉到了傳統媒體自己的渠道上,經注冊后才可閱取,這樣,他人的轉發行為才可能為原創者引來流量、用戶等。
三是破解大數據困境。商業網絡平台掌握了新聞用戶及其大數據,但無採編資質,不能將大數據用於新聞生產﹔傳統媒體擁有採編資質,但缺乏大數據來指導生產。這種數據佔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嚴重阻礙了整個社會新聞生產傳播水平的提高,需要從全域層面加以解決。
綜上所述,在建設中央廚房的過程中,我們要以科技創新超越現有新興媒體,實施新聞全鏈條各環節的智能化,強化媒體行業全域融合,創造公平、統一的融合發展環境,打造出黨和人民信賴的智能化新型媒體,但歸根結底,無論如何智能化,始終要以用戶為中心,以為用戶精准提供滿足其個性化需求的內容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習近平總書記所一再強調的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創新為根本真正落到實處。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