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12期

試論智能手機媒體對新聞業格局的改變

揣美麗
2018年01月19日10:1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類社會每一次革命性地變革,都帶來了媒介形式一次又一次的變化,從報紙、廣播、電視到今天的智能媒體,而智能手機媒體自出現,就無聲地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同時也改變著新聞業的傳統格局。如果說傳統媒體開創了媒介變革的話,那麼今日的智能手機媒體則延續了以往的傳播方式,並且又開創了新的傳播格局。它延伸了新聞的採訪功能,使得新聞寫作變得個性化、精細化﹔受眾既是讀者也可以變成編輯、評論員﹔同時智能手機也改變了新聞媒介經營的傳統模式,形成新的經營管理模式。

關鍵詞:智能手機﹔新聞行業﹔經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049-02

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可以看出,每一次技術革命的變革和升級都帶來了媒介的一次又一次變化,從古代的結繩記事到現在的遠程通訊,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於通訊的高層次追求。作為人類通訊史上的重大發明,手機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十幾個年頭,而智能手機的出現,可以說是手機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裡程碑。

智能手機媒體就是以手機為中介,傳播文本,視聽、娛樂等多媒體信息的互動式的傳播工具,它不是傳統媒體傳播方式的延伸,也不是時下網絡的補充,而是開創了一種新型的大眾傳播媒介,准確地說,手機是一種互動傳播,多向傳播媒介[1]。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統計中心第40次報告(CNNIC)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較2016年底增加2830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手機上網比例持續提升[2]。

相對於傳統媒體來講,目前智能手機媒體功能的發展並不是很完善,尤其是游戲資源的開發和網絡付費標准的形成,使得手機的技術標准越來越高,但這一項手機還處於探索之中,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智能手機媒體的出現已經給新聞傳播活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並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一、智能手機媒體的基本特征

媒介經濟是一種注意力經濟,受眾的多少直接決定著媒介受眾市場的大小。如果說內容市場是媒介的第一市場的話,那麼廣告市場就是媒介的第二市場,自從手機媒體出現之后,可以說是已經無孔不入的滲透了人們的生活,更多的人變成了“低頭族”,變成了手機的奴仆,這體現了手機媒體具有高度的便攜功能,可以24小時不離身,而人們之所以被手機吸引,除了因為它具有最基本的通訊功能外,更多的是它兼具游戲、娛樂、支付等功能。隨著手機功能一步一步地完善,可以推測智能手機媒體越來越朝著融媒體方向發展,而這都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尤其是近年來生產商和開發商都通過開發APP,吸引受眾關注,而當人們在觀看新聞以及瀏覽、分享新聞的時候,無疑成為了他們的潛在客戶,而客戶群體的擴展正是通過智能手機媒體實現的。

多方向互動是智能手機媒體的又一特征。以往作為傳統媒體代表的報紙,是單向的傳播方式,即從傳播者—受眾,傳播者對新聞內容的選擇直接決定了受眾對新聞的閱覽,受眾是無法根據自己的喜愛決定新聞的選擇,而隻能通過看或者不看來取舍新聞。自從3G、4G網絡出現后,尤其是與手機這一媒體相遇后,成就了今日的“天作之合”,受眾變成了信息的選擇者,甚至一些訂閱號根據受眾的喜好設置了屏蔽和新聞的調查功能,如鳳凰網新聞板塊就設置了新聞的調查功能。

二、對新聞實務的影響

(一)人人都是記者,延伸了新聞的採訪功能

新聞採訪是指記者為獲取新聞對客體觀察、詢問、傾聽、思索和記錄等活動,新聞寫作的前提,是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3]在尋找新聞線索的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交談或者到現場觀看的方式去發現新聞線索。然而,這種新聞採訪和攝影活動都是由專業的媒體記者用專業的採訪和攝影設備進行的,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參與,而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融合電子攝像、圖片美化功能,使得手機在拍照和攝像上有了大幅度提升,不僅像素越來越高、畫面質量越來越清晰,有的手機甚至符合了新聞圖片對圖片質量的專業需求。目前,OPPO手機就把它的音樂功能、拍照功能作為它的銷售賣點。

在“人人都是記者”的今天,智能手機彌補了記者不能到現場的遺憾,它的記錄性改變了採訪的鏈條。如五一長假期間發生的“貴州興義市發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致14人死亡”這則交通新聞,最初的視頻資料就來源於現場目擊証人,它縮短了時間,事故發生瞬間的及時記錄也印証了消息來源的真實性。

(二)新聞寫作更加個性化、精細化

在生活節奏快速、社會壓力較大的今天,人們已經很難靜下心來讀完一份報紙、收看一則電視節目,即使空閑下來時,也因為時間問題錯過了想要收看的電視節目,而融合了各種媒介資源的手機,改變了生活的這種現狀,隻要擁有了手機,你可以隨時隨地地收看你想要看的任何節目,並且不受時間限制。然而,由於手機屏幕和存儲量的限制,它的新聞體裁也不同於其他媒體。李良榮在《新聞學導論》中關於報紙的新聞體裁介紹中指出:“消息:迅速、准確簡要地報道一個新聞事件﹔通訊是是詳細地報道一個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一個新聞人物的所作所為,以彌補消息之不足” [4]。

我們可以看一則新聞報道,形式是文字和視頻配圖相結合。《人民日報》刊登出一則新聞,“送給所有勞動者/你見過凌晨四點鐘的城市嗎?”,內容如下:在過去的10天裡,我們用鏡頭記錄下了一座城市從何時蘇醒,那裡有凌晨兩點還在轟鳴運轉的印刷廠,四點鐘點亮接頭第一盞燈的早點攤,五點鐘開始首班運行的地鐵與公交車,當然還有那些從日出前就開始投入忙碌工作的工人,攤主、快遞員、司機……[5]文本字數總計100字,由此,不難看出,手機文本的內容已經不能和傳統媒體的寫作要求相提並論,在傳統的新聞寫作中,一則消息需按照“倒金字塔”的寫作模式展開,即消息由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尾構成,而在手機新聞的寫作過程中,是開門見山地直抒胸臆,就事論事地發布新聞,這體現了現代人要求快節奏地獲取信息的心理特點。

三、對新聞受眾的影響

手機媒體自從誕生以來,與生俱來的一個優點就是發布信息后可以直接被受眾接受並且瀏覽,筆者目前已經養成了每天都要瀏覽各大門戶網站的手機版新聞資訊的習慣,這種靈活的方式已經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而在手機和廣播融合的過程中,廣播語言的親和力,使得受眾更願意參與到用手機和廣播互動的節目當中,與主持人零距離地交流和溝通,不僅增加了廣播的聽眾數量,而且也豐富了手機的文本內容。近年來,在各大門戶網站的APP中,都可以隨時發現網絡版的直播報道,如2016年近段時間廣州遭遇重大暴雨雷電天氣這則新聞,網易和鳳凰客戶端就進行了專題直播報道,不僅將地區進行了重點說明,而且隨時將最新報道在手機客戶端上進行更新,以便更多的網友關注,短短幾個小時時間,就吸引了近30萬網友的關注,在與網友的互動過程中,網友可以隨時關注災情,而且也可以評論甚至進行捐款,這種和廣大網民的互動新趨向正是借用了智能手機媒體才上演了情真意切的新聞直播。總而言之,智能手機時代的新聞受眾不再局限於接受者,同時也是現場記者,是新聞信息的發布者,也是編輯把關人,是新聞輿論生產的參與者。

四、對傳媒產業的影響

隨著手機在人們生活中的普及,原來被人們忽視的手機已經佔據了人們的生活,據交通事故調查數據顯示,受眾瀏覽手機的習慣已經是近些年的交通事故發生的主因之一,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低頭族,成為手機控,不夸張地說,每一個媒體的產生都造成了社會關系的改變,手機也是如此。它改變了既有的傳播格局,也在爭奪著社會權力的話語權,甚至還在沖擊著人們的理性和信仰。

手機的普及,使得信息傳播工具逐步向個人手上轉移,在熱點話題的討論中,這種由手機聚集起來的“公共意見”,已經成為政治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域,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公共領域甚至改變了原有的傳播結構。十年前轟動一時的倫敦地鐵爆炸案,英國電視媒體第一時間的現場錄像,採用的就是乘客用手機拍攝下來的畫面。手機的拍攝功能的變化,呈現了一種新型的信息採集和發布模式,同時也促進了一種新聞學的產生——公民新聞學。

“公民新聞學”是指公民(指的是以往沒有機會參與媒體專業運作的普通人),在搜集、報道、分析和散布新聞和信息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的行為,實現了一種“每個公民都是記者”的理想[6]。公民新聞的出現,實現了信息的多向流動,標志著個性化信息時代的到來。除了新聞信息之外,手機和網絡的結合也營造了眾多休閑娛樂的氛圍,我們可以利用手機觀看電影、甚至瀏覽流行小說,這種組合的多功能樣式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手機依賴症”的出現,正是這一重要功能的體現,手機無所不能,隻要有網絡,手機就可以實現相應功能。可以說,手機媒體的出現,並沒有造成傳統媒體受眾大幅度流失,而是逐步細分了受眾市場。

總之,技術的發展進步是促進媒體發展的關鍵因素,“低頭族”的出現,印証了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著手機媒體,然而,當用戶變成“手機控”的同時,我們也有著這樣的困惑:到底人是技術的主宰,還是人是媒介的奴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但我們仍無法回避這個現實,也無法忽略智能手機對生活的影響。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手機網民數量依舊會不斷增長,新的傳播格局也會隨著智能手機功能的完善,不斷建立。

參考文獻:

[1] 匡文波.手機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13.

[2] 中國互聯網信息統計中心(CNNIC)第40次統計報告[DB/OL].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49.htm.

[3] 丁柏銓.新聞採訪與寫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6.

[4]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5] 人民日報微信訂閱號.rmrbwx[DB/OL].

[6] 匡文波.新媒體的思考[J]新聞與寫作,2006(3).

[7] 嚴三九.媒介經營與管理[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89.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