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5期

理解媒介對兒童的影響:路徑與理論框架

緱  赫
2018年06月28日14:2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隨著觸屏技術和移動端媒體的發展,兒童對媒體的接觸日趨低齡化,並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理解媒介對兒童的影響在當前尤為重要。本文梳理了媒介影響兒童的三種路徑,即使用時間、媒介內容和媒介形式特征,以及理解媒介對兒童影響的八種理論框架,如啟動效應、社會認知理論、通用媒體模型等,並輔以大量研究實例,說明媒介主要通過何種途徑、以何種機制對兒童產生影響。

關鍵詞:媒介﹔兒童﹔社會認知理論﹔通用媒體模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5-0072-03

一、前 言

在今天,兒童被包圍在豐富的媒介環境中,特別是觸屏技術和移動端媒體的發展,為低齡兒童敞開了技術限制的大門。歐盟網上兒童(EUKidsOnline)項目數據顯示,兒童正在越來越小的年齡接觸觸屏媒體[1]。例如,50%的3-4歲瑞典兒童在使用平板電腦,25%在使用智能手機﹔23%的0-6歲挪威兒童擁有家庭平板電腦,32%的兒童在3歲前就開始使用觸屏媒體。美國媒體研究機構CommonSenseMedia的數據則顯示,2011年,隻有8%的0~8歲兒童家中擁有平板電腦,而這一比例在2017年翻了近十倍,達到78%,甚至42%的兒童擁有屬於自己的設備[2][3]。在我國,北京市學齡前兒童的平均電視時間為41.8分鐘,同時,花費在平板電腦、手機、音樂播放器等新興設備上的時間已達到58.6分鐘,超過了在電視上的時間花費[4]。隨著媒介與兒童的關系愈加緊密,理解媒介影響兒童的主要路徑與理論框架,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二、媒介的影響路徑

Subrahmanyam和Greenfield認為,媒介對兒童的影響主要通過三種路徑實現:使用時間、媒介形式特征(formal features)和媒介內容[5]。其中,有關使用時間的討論主要依據“替代假說”,認為花費在媒介上的時間佔據了其他更具意義的活動,如人際互動、戶外運動和閱讀。而媒介形式特征則主要考慮不同媒介的符號表征系統,兒童通過長期的編碼解碼過程,可能發展出一套適應該媒介特征的技能,如長期閱讀形成的讀寫能力,電視等視覺媒體形成的一些固定視覺符號等。媒介內容則主要指媒介傳遞的信息,例如為兒童提供知識、榜樣或腳本[6]。

1.使用時間

一些研究者認為,媒介對兒童產生的負面影響正是那些富有意義的活動被媒介時間所取代。例如,Corteen和Williams對比了沒有電視信號、單一電視信號和多個電視信號社區中兒童的閱讀能力,發現其閱讀成績與電視信號數量成反比,而當沒有電視信號的社區引入電視后,該社區兒童的閱讀優勢隨即消失,說明電視對兒童的閱讀能力存在負面影響[7]。然而,Newman則認為看電視並沒有減少兒童閱讀嚴肅書籍的時間,因為他們從始至終就沒有花費多少時間在這類書籍上[8]。Murry和Kippax同樣通過三個社區的對比發現,看電視減少的只是兒童看連環畫的時間,它所替代的只是那些具有相似功能的活動[9]。

除替代效應外,一些研究者認為媒介的過度使用會導致久坐和戶外活動的減少,增加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甚至導致幼兒動作發展的遲緩[10]。

2.媒介形式特征

構成媒體之間巨大差異的形式特征可能導致不同媒體影響方式和結果的不同。早在90年代,Subrahmanyam和Greenfield就發現一些游戲能夠促進兒童的空間能力。通過一組2*2*2實驗,他們利用電腦軟件對61個男孩和女孩的動態空間能力進行前測,又在隨機分配的控制組和實驗組內分別給予他們一款文字游戲和一款動作游戲。后測發現,動作游戲能夠顯著減少被試的空間錯誤,特別是那些空間能力本身更差的兒童[11]。

當然,媒介形式特征是否能夠被兒童理解要視兒童的發展階段而定。美國兒科學會建議2歲以下的孩子不要接觸屏幕媒體,原因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存在一種“視頻短缺”(video deficit)現象,這使他們很難從視頻中獲益[12]。符號思維的缺乏和較弱的注意力限制了他們將知識從二維空間轉換到三維空間所需的記憶靈活性[13]。2歲后,兒童進入皮亞杰所說的前運演階段,符號思維的發展將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電視內容。

3.媒介內容

多數研究者認為,媒介攜帶的豐富內容對兒童的影響尤為顯著。例如,媒介暴力可能會增加兒童的攻擊性,媒介展示的有關性別的刻板印象會影響兒童對性別角色社會化的認知,媒介內容頁可能對兒童的道德發展產生不利或有利的影響等。

Anderson,Gentile和Buckley在書中分別採用實驗法、橫截面相關分析和縱向研究對大學、中學和小學生進行研究,結果都支持暴力游戲接觸會增加兒童和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結論[14]。不過,亦有研究表明,當游戲中的施暴行為需要玩家的團隊合作來完成時,游戲不僅不會增加個體攻擊性,反而會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生[15]。此外,那些具有親社會特征的游戲也可能增加兒童的親社會行為[16]。

媒介內容同時也為兒童提供知識和大量學習機會。2歲兒童就能夠通過與成年人的視頻聊天學習詞匯[17]。一些設計精巧的應用程序也可以使兒童通過觸摸屏幕上的物品與相關詞匯進行學習[18]。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