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6期

詩詞類綜藝節目可持續創新策略研究【3】

——以《中華好詩詞》為例

劉夢笛
2018年08月16日09:5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詩詞類綜藝節目可持續創新策略

《中華好詩詞》已經連播六季,較早的將大眾的視野轉向中華古典文化方向,對於存在的發展瓶頸,河北衛視作為一個省級衛視,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應如何更好的實現可持續創新呢?

(一)寓教於樂,實現內容有效傳播

1.文化層面:深挖詩詞內涵

《中華好詩詞》圍繞“詩詞”這一主題,對典故、常識、歷史故事進行多角度展開,但是詩詞內容的意境與意蘊之美涉及太少,缺少審美趣味。如何改變碎片化的內容傳播,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呢?首先,詩詞與漢字不同,詩詞有作者創作風格、創作社會背景、當時情境、用詞典故以及用字的巧妙等內在角度。著力點應在於詩詞本身,多挖掘詩詞深層次的內涵。其次,深挖詩詞內涵對於受眾而言,內容的拓展性加強了觀眾的知識量,便於對詩詞的理解記憶。最后,筆者認為可以在“詩詞+”做文章,將詩詞與現代化聲光電技術相聯系,例如:當提到李白的詩句,可以用現代化聲光電塑造雲霧繚繞的氣氛,增加現場感。當涉及蘇軾時,用技術形成大氣磅礡氣勢,營造出更濃厚的詩詞意境。要盡可能的多挖掘其審美價值,實現內容傳播最大化。

2.教育層面:建立系統化詩詞庫

《中華好詩詞》作為一個寓教於樂的詩詞類節目,實現其教育性的重要策略就是建立科學系統的詩詞庫,形成自己的教育系統。從單一獨立的詩詞出發,盡力在節目中實現一首的完整性。其次,對於整季節目或某期節目設定主題,對新手更具有挑戰和趣味性,對觀眾來說,更有助於記憶和理解,不至於總是一知半解。比如,主題大類分為懷古詩、詠物詩、山水田園、邊塞詩、愛情詩、送別詩、行旅詩等,除了大主題的系統劃分外,也可以用某個字或詞作為主題,以此實現系統化的詩詞庫。

3.娛樂層面:平衡娛樂與文化之間的度

“文化為核,娛樂為殼”將傳統文化節目娛樂化,但是要注重“文化為體,娛樂為用”,把握好文化與娛樂之間的度,詩詞類綜藝節目應以傳統文化精髓為核心,巧妙的與現代娛樂形式相結合。首先,不能為了過分迎合大眾胃口,而失去節目本質意義,在《中華好詩詞》的濃重明星角色安排,因為明星的名氣不夠大,在節目宣傳上並沒有那麼明顯,可以適當邀請一線當紅明星,凸顯明星優秀的內在。其次,除了明星角色形式安排上,要有自己的節目創新形式,雖然前幾季節目形式也在不斷革新,增設題型樣式,“大學季”中模仿《中國好聲音》選擇導師制,但這些都立於模仿基礎上的創新,要不斷推陳出新創造屬於自己的節目形式。

(二)實現傳受一體,獲取更好傳播效果

對於電視媒體互動局限性,可以在節目錄制前發起話題互動,將新媒體平台互動的有效反饋信息以字幕形式呈現在節目上。其次,場內觀眾在節目錄制過程中參與互動,比如參與選手遇到不會的題目有一次向現場觀眾進行求助的機會,對於答對題的現場觀眾有小禮品贈送。“傳受一體”的互動可以增加觀眾觀看節目熱情,受眾不再僅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拉近節目與觀眾的距離。即時高效的互動可以獲取更多的反饋信息,更好的傳播效果才能使節目更好的發展。

(三)拓展營銷渠道,爭取利益最大化

我們知道目前傳統電視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廣告,詩詞類節目也要利用自身優勢積極談洽合作贊助商,選擇合適的廣告品牌,最好符合詩詞類節目播出的廣告形式,如一些詩書銷售平台、書畫推廣等。詩詞類綜藝節目還要拓寬節目產業鏈,在App的推廣上可以借鑒火山小視頻軟件,與廣告品牌合作,對游戲獲勝者有獎金、購書代金券或禮物贈送等。其次,利用節目內容做一些周邊產品,題庫及解析套書、日歷、書簽等。也可以專一合作某個線上平台,提前預告下期懸念花絮,商談獨家播放的優勢。

四、結 語

《中華好詩詞》從2013年播出到現在一直秉承發揚優秀文化,實現文化節目的社會價值。對於我們觀眾而言,也應該堅守文化自信。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需要我們去傳承,更需要我們去創新。國家非遺歙硯技藝傳承人王祖偉曾呼吁:“讓文化煥發出更強大的生產力”。將傳統文化實現產業化,讓文化煥發出更強大的生產力,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除了需要孕育和培養“工匠”和“土壤”,如何讓其煥發新生同樣不可忽視[7]。詩詞類綜藝節目如何將中華文化煥發新生,發出更強大的力量,則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創新可持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參考文獻:

[1] 張麒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N].中國經濟報,2017-12-15.

[2] 孫寶國.關於電視節目形態的創新[J].現代傳播,2007(4):61.

[3] 何學森.淺析電視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的貼切性[J].電視研究,2013(5):19.

[4] 蔡雯.媒體融合呼喚內容革新[J].中國廣播,2013(6).

[5] 張愛鳳.加快構建原創文化節目的現代傳播體系[J].電視研究,2018(2).

[6] 《人民日報》發文高度評價《中華好詩詞》欄目[EB/OL]. http://tieba.baidu.com.

[7] 關於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兩會上這些聲音值得關注[EB/OL]. http://www.china.com.cn.

[8] (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9] 謝耕耘.新媒體與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10] 張愛鳳.原創文化類節目對中國“文化記憶”的媒介重構與價值傳播[J].現代傳播,2017(5):85.

[11] 周笑盈.文化類電視節目傳承與創新路徑研究[J].創作與評論,2017(10):80.

[12] 柯豐雲.詩詞競技類電視節目的文化價值傳播研究[D].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7.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