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6期

詩詞類綜藝節目可持續創新策略研究

——以《中華好詩詞》為例

劉夢笛
2018年08月16日09:5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自2013年文化類綜藝節目進入人們的視野,其將各種形式的中華傳統文化通過獨特視角呈現,變成觀眾喜聞樂見的視聽畫面。連播六季的《中華好詩詞》作為最早發展的詩詞類節目,一直不斷尋求創新突破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中華好詩詞》為例展開,在分析該節目創新經驗的基礎上,探究其存在的發展瓶頸,並針對《中華好詩詞》的內容、媒介和營銷等瓶頸,依次提出可持續創新發展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中華好詩詞》﹔詩詞類綜藝﹔可持續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6-0113-03

《中華好詩詞》作為河北電視台2013年底自主創新的一檔詩詞類文化綜藝節目,至今已經播出六個賽季。它嘗試將中華傳統詩詞文化與現代娛樂媒體傳播方式相融合,打造新型文化傳播形式。之后,陝西衛視《唐詩風雲會》、中央台《中國詩詞大會》、東方衛視《詩書中華》、浙江衛視《向上吧!詩詞》等詩詞類文化綜藝節目相繼播出。《中華好詩詞》作為詩詞類綜藝節目的“鼻祖”,曾榮獲第24屆電視文藝“星光獎”電視文藝欄目提名榮譽,其許多創新發展之處是值得其他文化類節目學習借鑒的,但在連播六季之中也存在發展瓶頸,本文將對《中華好詩詞》的可持續創新發展提出策略建議。

一、詩詞類綜藝節目的創新經驗

(一)堅守主流文化,傳承傳統文化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需要我們統籌好‘古’與‘今’,同時關注中華文化的古韻新風。”他還明確指出“既要把中華文化中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又將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1]。”詩詞類文化綜藝節目以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方式,將傳承中華文化與新媒體平台傳播相結合。其在內容上堅守我國主流文化價值選擇,傳承中華優秀詩詞典故,傳播優秀詩詞文化。

《中華好詩詞》在題目表現上多偏重於愛國、懷古、詠物、邊塞、山水田園等類型,偏少於諷刺、愛情的題目。考察的詩人多是積極正面的人物,如:李白,杜甫,蘇軾,杜牧等。在情感表達比較具有正能量的,蘇軾的詩詞多是氣勢磅礡,樂觀豁達,杜甫表達愛國愛民情懷,李白詩風則是豪放飄逸……這些富含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在詩詞類節目上以非政治化的手段呈現出來,使更多觀眾在娛樂中潛移默化受到主流文化價值的影響,有利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二)堅持形態本土化,創新文化品牌

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個性化拓展,也即由電視節目的形式、內容、氣質和神韻構成的電視節目設計模板[2]。我國的電視節目形態一直在不斷演變創新,經歷著“文藝—綜藝—文化+綜藝”的發展過程。從早些年的歌舞曲藝,詩歌文壇到21世紀初“超男快女”,中國電視在不斷的發展進步。進入2012年之后,中國電視節目開始走向從海外引入模式、購買版權、模仿制作,《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等節目都是如此,我們一直進行“中國制造”而不是“中國創造”。

《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詩書中華》等詩詞類綜藝節目在制作上堅持以中國本土的詩詞文化為內容進行創新,不同與以往“韓范兒”“歐美風”的娛樂綜藝節目內容,其不再局限於對海外綜藝節目的本土化改造,而是根據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現狀,受眾實際需求制作出來的具有中國風味的創新型綜藝節目。節目內容上不僅有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賀“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等詩詞文化。節目場景設置也透露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賽場上以古色古香的背景牆為主,每個環節也以詞語命名來呼應節目,例如心領神會、奇思妙想、孤注一擲等。《中華好詩詞》著力打造具有中國風格的綜藝節目,展現了中國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力量。

(三)堅持多樣化探索,實現傳播立體化

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指出,要在全國推行“三網融合”:即電信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利用媒介融合,實現電視節目立體化傳播。如果一檔電視節目想要實現傳播效果最優化,僅僅依靠電視這一媒介,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力量是很微小的,應盡可能的將媒體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傳播渠道,實現立體化傳播。《中華好詩詞》在電視媒體傳播文化的同時,加強探索多樣的傳播形式,建立立體化傳播,設置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開發詩詞App。《中華好詩詞》官方微博粉絲數已達到158萬,不定時更新一些內容,每逢節日還會有相關的主題內容發布,再加上與多個線上播放平台合作,在傳播渠道實現了多樣化。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