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7期

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網絡視頻文化研究【4】

——以“鬼畜視頻”為例

錢  艷
2018年09月18日09:5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鬼畜視頻”傳播門檻較低,UP主於A站、B站主動分享投稿視頻,屬於傳播活動的發起人,即“鬼畜視頻”傳播的發出者。媒體融合的背景下,網絡用戶穿行於不同的媒體平台,因此粉絲用戶、彈幕族就會將A站、B站中喜愛的“鬼畜”作品分享至愛奇藝等視頻網站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鬼畜視頻”文化以跨媒介的方式由“小眾”衍生至大眾視野。

三、網絡青年亞文化景觀

時下,“鬼畜視頻”文化由A站、B站逐漸衍生至愛奇藝、騰訊等主流視頻網站,社會影響力日益顯著。這種於網絡流行起來的青年亞文化成為中國本土網絡最活躍,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景觀。作為一種流行的“亞”文化形態,它不僅呈現出與主流文化相疏遠的表態,還凸顯出網絡媒介亞文化新特征,即在顯見的惡搞娛樂旨趣下青年群體以戲謔、反諷等形式在互聯網平台構建出社會公眾的身份來參與交流和討論當下社會的熱點話題與公共事務。

1.“鬼畜視頻”文化的“小眾”特性。目前而言,作為年輕群體個性化代言的“鬼畜視頻”雖然輻射范圍不斷拓寬,但迫於主流意識形態的規訓壓力以及青少年所屬“弱勢”群體的社會地位而不免彰顯出小眾性質。那麼它的這種性質主要是以何種方式來呈現?眾所周知,青年亞文化研究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英國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曾經熱度一時。伯明翰學派通過對1950年代以來的朋克、嬉皮士、光頭仔等的深入分析,總結出青年亞文化的三個特點:抵抗性、風格化、邊緣性。主流意識形態下,傳統的道德觀念、穩定的社會秩序是現下社會大眾遵從且弘揚的核心理念。而經典影視劇、動畫、熱播流行劇、廣告、綜藝等藝術形式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這種理念的宣傳媒介。“鬼畜視頻”創作者選取經典影視劇、動畫、熱播流行劇、廣告、綜藝等為題材,在變形、錯位、置換特效中以一種戲謔、搞怪的形式試圖來顛覆經典、瓦解傳統、打破束縛,從而重塑青年人自身的文化理念。《情深深雨蒙蒙》中“雪姨開門”事件、老版《三國演義》“諸葛亮王司徒罵戰”事件、《西游記》《愛情公寓》《武林外傳》片段等在UP主編輯下不按常規思路組織情節,在表意上與前文本大相徑庭,與主流文化也相互區隔。另外,當下“鬼畜視頻”在一群年輕人追逐和熱捧下成為一種特立獨行、追求自我價值與個體訴求的亞文化載體。惡搞的敘述形式與低俗的藝術審美使得“鬼畜視頻”的“亞”文化風格突出,因此一時難以進入更為寬泛的發展領域。然而這種非常規化的、碎片化拼貼的“鬼畜視頻”卻得到一眾青年群體的青睞和認同。他們多是經常聚集於A站、B站的90后、00后年輕一代,處於工作與學生階段,雖不是伯明翰學派所說的“邊緣群體”,但尚歸屬於“弱勢群體”(話語權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為什麼“鬼畜視頻”的出現得到的是青年人的追隨而不是其他階層群眾的認可?它的小眾特性似乎從它“誕生日”起就已具備。

2.用戶參與和意見表達的可能。伯明翰學派關於青年亞文化的研究對於理解和把握時下“鬼畜視頻”文化形態意義重大。耐人尋味的是,在這之中,媒介空間悄然發生了變化。當下中國,互聯網成為廣泛使用的傳播機制。圍繞著互聯網生產、傳播與發展的“鬼畜視頻”文化在中國所特有的新媒介環境下形成網絡青年亞文化景觀。傳播學者約書亞·梅洛維茨認為,傳播技術是形構情境的空間機制。傳統的印刷媒體運用“文字”進行紙質傳播而使社會大眾由於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產生溝通的區隔,所幸電子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這一狀態,尤其是網絡打破了傳統媒體營造的空間感,促使各個平台融合,網民有了自由、平等地進行學習與交流的機會,從而形成“部落”和“社群”。互聯網跨越時間和空間地有效地匯集和整合信息資源,於是網生代有了獲取資源的渠道。不僅如此,針對社會上引起熱議的同一事件、話題,互聯網還具有快速聚集人群參與集中性交流與討論的路徑安排。“鬼畜視頻”這一類的惡搞類視頻、表情包之類的“文化現象”的米姆式快速傳播,在顯見的“亞”文化性質之外凸顯出一種青年群體面對社會發言的新方式。以“金坷垃”“鬼畜”系列為例,本是一則聲稱由“美國聖地亞哥農業集團”研發,中國負責生產的化肥添加劑廣告,因浮夸的對白與表演在網絡中走紅。A站、B站介入之后,金坷垃在“鬼畜”屆掀起一股“歌曲翻唱”風,《新貴妃醉酒》、《咱們屯裡人》等。引人注意的是,金坷垃原廣告詞“肥料摻了金坷垃,一袋能頂兩袋撒﹔摻了金坷垃,小麥畝產一千八”等在“鬼畜視頻”中被反復提及與使用,各種變調和新填的詞配上快速剪輯的畫面更具惡搞、嘲諷之風。顯然,UP主針對網絡熱點題材諸如金坷垃廣告的處理,是以一種社會公眾的身份表達青年群體對於此類廣告虛假、夸張宣傳語的不滿。然則文化層面上,則是以亞文化形態進入主流文化視野,進而來參與討論公共事件並表達意見。

四、結 語

如今,數字技術和互聯網行業發展突飛猛進,媒介融合和跨界、跨屏傳播的趨勢下網絡視頻所表征的青年亞文化與中國社會熱點文化之間的呼應日益引起重視。當下青年群體在網絡媒介語境中,不再像父一代於傳播媒介下單向接收亦或“接受”關於社會話題、世界事件等的認識,他們對於個體、對於社會乃至對於世界型塑了自身的看法與態度,並通過新媒介平台以參與性的方式去生產、傳播帶有個體及所在群體的觀點及意見的網絡視頻等,從而更加主動性的去認識社會,了解世界。

參考文獻:

[1] 陶東風.粉絲文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1.

[2] 陶東風,胡疆鋒.亞文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3.

[3] 馬中紅.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現狀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4):6.

[4] 陳一,曹聖琪,王彤.透視彈幕網站與彈幕族:一個青年亞文化的視角[J].青年探索,2013(6):21.

[5] 劉海龍.像愛護愛豆一樣愛國新媒體與“粉絲民族主義”的誕生[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4):33.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