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8期

無人機“上帝視角”的媒介感官隱喻【2】

陳靜
2018年10月18日09:2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隱喻的橋梁:視覺感官

技術實現的可能提供了人類視覺和頭腦的興奮點,上帝視角並非指上帝目光所及,其深層意涵是人類在技術的幫助下,成為新的上帝,擁有等同上帝的視角,在此視覺感官成為調動隱喻的中介。Clark (1973)認為, 人類的知覺特性與身體構造決定了我們同環境互動的方式及所獲得的感知經驗, 而隱喻映射正是建立於此經驗基礎之上﹝4﹞。視覺在身體感官的信息接收中扮演重要的作用。阿恩海姆認為:“視覺感知外物的方式與外部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一致的﹝5﹞。”無人機所拍攝的高空並非人們所感知的日常。因為普通視角和觀看方式的視覺體驗局限了我們對萬物的看法,通過日常的視覺感受與經驗累積人們才得以掌握對空間的判斷。無人機的上帝視角增添了視覺認知的方式,提供了過去新聞缺乏的維度。無人機視頻提供了多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人們可以全方位地感知世界,獲得全景拍攝,拓展了難以企及的寬度。

隱喻系統則來自觀看者對上帝視角直觀描述,它是視覺受沖擊后的意識心像。在無人機上帝視角的新聞和網頁中,一系列的形容詞為主的語言結構頻頻出現,大疆的無人機群中,發帖和評論的愛好者們將其描述為一種驚奇的觀感,“奇妙的”“完美的”“令人震驚的”“高端大氣”等感嘆性詞匯說明“上帝視角”作為視覺維度激發的強烈共鳴,很難准確地用語言描述,隻能表達出這種震撼的觀感。

視覺在人類感官系統中始終佔據重要地位。歷史上,哲學家柏拉圖、康德都非常重視視聽官感,神學背景的哲學家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在《視覺新論》和《人類知識原理》提出了 “存在即是被感知”。視知覺的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強調視覺思維對藝術創作、審美直覺的影響,現象學的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支持“世界就是我們感知的東西”。無人機拍攝提供了獨特的視覺呈現,在上帝視角的視頻新聞中,通過機器操控的飛行視野,受眾作為身體被懸置,處於虛無狀態的主體進入觀看,與客觀世界萬物景象共存,找回了人與自然、世界萬物的聯系。對視覺知覺所呈現的奇觀感的興奮超越受眾對拍攝和報道內容的關注,說明“上帝視角”以一種脫離常態的角度,成為幫助人們重新發現和感知周邊世界的方式。

人類視覺研究發展與觀看方式變化相伴隨,視覺觀看方式的變化常常因媒介特質引發,當視聽媒介興起,視覺的現代化便開始發生。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觀看之道》原目的是通過他個人對觀看的深刻見解幫助受眾欣賞藝術品:証實觀看確立了我們在周圍世界的地位,觀看事物的方式總受到原有知識和信仰影響﹝6﹞。事實上,媒介每一次進步都是對人類感官的一次全新沖擊。對媒介來說,以往觀看方式會局限對新畫面和角度的理解,突破、適應和轉變需要漫長的適應期。人類的視覺始終在追求一種完全無束縛的視覺可能,為此,通過無人機技術展示的對上帝視角的追求,原因並非僅存在於視角層面,還存在於觀看事物的維度和身體的限制。

我們通過無人機以“上帝視角”觀看同時身體消失了,它似乎在畫面觀看瞬間以隱身法術獲得了不可見性(invisibility),如同指環王那枚戒指使戴上它的人隱形、肉體消失和行為不受約束。無人機帶給我們肉體的解放,人類遠離沉重的肉身,借助這種拍攝景象,人們在身體參與情形下享受一種無拘束的視野變幻,而它過去隻存在於神話和故事的想象空間中。“上帝視角”的隱喻源自媒體傳達的仿真體驗,這種視覺方式由時代特征與技術支持共同完成,它是技術時代無所不能的象征,拍攝傳輸的圖像成為有力的証明。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