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8期

無人機“上帝視角”的媒介感官隱喻【3】

陳靜
2018年10月18日09:2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隱喻的根源:技術神話

技術哲學家唐·伊德通過伊甸園的隱喻,引入人們對依賴技術世界的思考,並將問題集中於人——技術相互影響的討論中,人類利用技術產生了一個技術環境,技術與人類日常經驗發生關聯﹝7﹞。操控無人機並進行拍攝成為需要耗時學習的技術,技術提供給受眾特殊視角的視覺影像。新式的視覺和反應出現一度作為新媒體的電影、電視、網絡作品中,而非局限於某特定的媒介。當前人類處於自我創造的多重技術環境中,需要警惕:當技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並能提供更為舒適便捷生活時,技術容易上升為受眾仰望的新式宗教。這一點可以許多方面一窺蹤跡:比如新產品發布會布置得猶如教堂儀式中的祭壇,技術大亨發布新技術猶如大主教布道,新媒介產品宣稱擁有神跡般的使用體驗,整個過程充滿儀式感,以引發受眾對新技術的驚嘆與臣服。

新宗教的說法自有其科學根據,霍金在《大設計》中所提及的十一維時空對處於四維時空的人類幾乎難以想象﹝8﹞。可以預見的是,高維度時空的生物對低維時空的存在來說,恰如人類的神。對未知世界好奇,試圖突破感知局限的心理從來都深植於人類本性之中。無人機視角不能說真正做到了這點,但它產生了一種技術賦予的自由感知,而這種視角過去隻有宗教中的神才享有,無人機技術滿足了人們上天入地的心理,實踐者是作為技術主體的我們,無人機技術將原本並非人類可以覺察的維度通過視覺被感知。作為依靠各種技術生存發展的物種,這是“上帝視角”始終為受眾迷戀的心理因素。

相信技術確實提供人類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的思想隱含著技術決定論色彩,這並非現代技術階段才有的,技術神學隱喻從古至今映射出人類觀點。發展早期的普羅米修斯盜火不啻是一則技術神話隱喻,而引發技術后果被喻為潘多拉的盒子。不只是西方,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倉頡造字、嫘祖繅絲、神龍嘗百草、大禹治水都是面對自然環境技術使用的突破。神話傳說是人類對未知世界擔憂的積澱,它總是與傳統宗教情感相關聯,影響人們對技術的感知。伴隨著自然征服和社會發展,人類所掌握技術水平由低到高,技術不僅與人類關系更為密切,更發展出生存技能、身體技藝、科學技術等多方面。宗教的影響始終難以排除在外,但人類從蒙昧邁向現代的過程中,技術突破給予人們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宗教自始至終地扮演著安撫冒險者和開拓者精神家園的角色,兩者各司其職,發揮功用。在文章所討論的隱喻中,傳統的技術神話成為潛在的歷史背景,構建起隱喻本體和喻體的橋梁。

四、結語

文章對無人機“上帝視角”分析后認為,在媒介隱喻研究中,以往的宗教心理影響和近年形成的技術迷思不可忽視。正如凱瑞在文化傳播研究中開篇指出,隨著技術與宗教思想的褪去,傳播技術成為思想中心,技術思維和技術哲學開始佔據主流。但宗教從未遠離,技術的宗教迷思包含了人類對未知的渴望,將古老的心靈探討和現代技術尊崇在這個隱喻中得以充分顯現。

文章並未將隱喻視為修辭手法,而是將其作為連接新舊知識的思維紐帶。前文所討論的三者是緊密關聯的,通過挖掘宗教性隱喻與傳統社會心理關聯,可以發現宗教隱喻具有共享和想象特質﹔我們認為隱喻分析探討“上帝視角”的技術內涵,探尋技術實現與社會心理深層結構的互為映射。“上帝視角”的隱喻認知模式受到西方宗教傳說影響,反映了早期人類困惑。無人機的上帝視角拍攝形成了一種易辨識的視覺化影像風格,技術令人類脫離原有生存維度,獲得自我審視高度,在日常視覺觀看中實現了傳統宗教隱喻向技術隱喻的轉變,因而脫離了宗教倫理的范疇,成為認識論的對象和新媒介認知的新出發點。

參考文獻:

﹝1﹞Lakoff, G., & Johnson, 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Friedrich kittler(2010), Optical Media﹝M﹞.translated by Anthony Enns, Malden:Polity Press:34.

﹝3﹞值得一提的是,文學領域的“上帝視角”的術語指的是在小說文體發展早期,作者全知全能的寫作方式,隨著現代化思潮的影響和作家技巧的豐富,小說寫作視角開始多維度和內化,典型的意識流等小說寫作手法相繼出現。視覺媒介的發展從普通的、局限性的鏡頭逐步發展為場面化、巡禮式的、高角度鏡頭,拍攝中不僅追求視角的解放,而文學發展中追求的是更藝術化、個人化的獨特表現。

﹝4﹞Clark, H. H.(1973).Space, time, semantics, and the child.InT.E.Moore (E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acquisition of language (pp.2763)﹝C﹞.New York:AcademicPress.

﹝5﹞(美)魯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92.

﹝6﹞(英)約翰·伯格著.戴行鉞譯.觀看之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7﹞(美)唐·伊德著.韓連慶譯.技術與生活世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8﹞(英)史蒂芬·霍金,列納德·蒙洛迪諾著.吳忠超譯.大設計﹝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