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8期

無人機“上帝視角”的媒介感官隱喻

陳靜
2018年10月18日09:2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在Google中輸入無人機和上帝視角兩個關鍵詞,會得到一系列的新聞標題:《上帝視角:無人機年度照片TOP12》《無人機上帝視角讓攝影大開眼界》《無人機航拍之“上帝視角》《圓夢上帝視角·普通人玩兒航拍究竟有多難》等,顯見的是,無人機拍攝與“上帝視角”(God’s perspective)難以分割地結合在一起,成為描述觀看無人機拍攝的感官隱喻。當代隱喻研究意識到隱喻包含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它生成於認知與存有合一的基礎之上。Lakoff和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強調隱喻的普遍性以及它們如何塑造人類思維方式和生活﹝1﹞。隱喻幫助人們在認知領域熟悉新事物,打破原本知識框架,無需借助復雜的概念與理論描述,快速實現不同思維方式和系統的對接。

在無人機“上帝視角”隱喻中,新媒介技術與受眾感官凸顯為隱喻的本體和喻體系統,通過隱喻描繪新媒介,思考媒介本質,產生了一系列“媒介即何物”的著名隱喻,例如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的隱喻,尼爾·波茲曼意指媒介對現代生活深刻影響的“媒介即隱喻”。技術哲學家基特勒延續了波茲曼的表述,借助感官和身體研究的豐碩成果,指明:“我們對自我感官一無所知,直到媒介提供了模式和隱喻﹝2﹞。”基特勒的感官隱喻擺脫了麥克盧漢的人本主義思想,而是從物質中心主義出發,認為是物質媒介決定了人類身體、感知與媒介關系。他討論過打字機、圖靈機、攝影機、留聲機等系列媒介,這些媒介都圍繞著科技與人類發展得以演進。

如果基特勒在世,無人機也許會成為他的下一個研究對象,因為它與其所關注的馮·諾依曼的計算機同樣經歷了軍事技術向民用技術轉化過程,並最終演變為受眾熟悉的媒介工具。無人機拍攝發生使用性質轉變后,因提供視角和拍攝有獨特的視覺屬性,吸引了大批愛好者學習交流﹔無人機拍攝成為新聞媒體的標配,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和西北大學已率先開展了無人機新聞課程﹔帶攝影功能雲台相機和無人機已發展為一種新型媒體,成為新聞媒體的標配。無人機的“上帝視角”作為隱喻被廣泛接納折射出社會心理與技術神話的豐富話語內涵。文章將聯系無人機技術滲入媒介生產過程和受眾日常生活的背景,以基特勒的技術媒介、感官隱喻的關鍵詞入手,借助西方隱喻分析理論,探尋媒介隱喻發生的社會語境與根源。

一、兩個隱喻系統:宗教與媒介

當受眾使用和接受無人機是“上帝視角”這一隱喻時,並沒有在意識中明確指向宗教意義的上帝。盡管上帝作為基督教、天主教、新教等共同的神經歷二千年發展,歷史悠久且廣為人知,這構建了“上帝視角”中無人機隱喻被接納的社會心理基礎﹝3﹞。《聖經》中存在的大量隱喻散落於故事和箴言中,眼睛、伊甸園、道路、羔羊等都是直接喻體,建立於教徒熟悉生活基礎上的隱喻有助於教義的理解,但上帝視角卻並非聖經中提及。為這一隱喻提供直接意象的是基督教中上帝之眼(Eye of the God)又被稱為全視之眼(Allseeing Eye)的描述,它代表著上帝監視人類的法眼。筆者查閱后發現,基督教的《聖經》多處提及的眼睛僅指信徒的眼睛,上帝的眼睛或上帝之眼也未曾明確提及。《舊約》中缺乏上帝的外貌、體態和形態的描繪,通常解釋是猶太人認為圖畫偶像會褻瀆神祇而對此有所忌諱。至文藝復興時期,西斯廷教堂的壁畫等表現上帝形象的藝術作品大量出現。大量藝術作品中的“上帝之眼”均出現較晚,上帝形象被符號化為無所不在的視覺器官——眼睛,體現為神對人類的監察。宗教生活的滲透令上帝之眼成為根隱喻,用以描述上帝的無處不在、洞悉萬物、知曉一切的宗教教義,“上帝視角”的隱喻則依附於這一根隱喻。

如果說受眾觀看無人機攝影所拍攝的鏡頭,化身為上帝之眼的話,這種隱喻的迅速生成必然因為喻體和本體間存在著相似性,而讓思維產生關聯。無人機拍攝的影像特質提供了聯想的觸發點。首先是兩者物理的高度相似性。無人機飛行借助硬件設施自如地模仿人們習慣的視覺語言,突破了人類視覺模式,具有視覺獨特性。受眾在無人機攝像頭帶領下,不僅實現任何地方的定點盤旋,也可瀏覽拍攝區域整體。鏡頭擺脫了重力規律對運動方向和速度的限制,借助遙控飛行獲取影像,視角廣度上突破了地面低維度限制,通過機械與數碼技術結合完成影像。其拍攝影像不同與航拍,傳統航拍照片需要借助飛機或直升機幫忙拍攝,耗資不菲,也成為重要的地理影像記錄的方式。但與快速移動且多角度展現的無人機拍攝相比,后者優勢顯著,它無需人工操控,造價低廉,在高度上填補了航拍空缺。目前無人機主要機型的飛行高度通常在120米以內,高配置可達500米,這一高度區間是直升機飛行或飛機航拍較少涉及的區域。傳統飛機航拍通常無法獲得完整起飛鏡頭,隻能從飛行中的舷窗向外拍攝,畫面遮擋多且畫面不穩定,無人機不僅補充了這一高度所需畫面,而且獲得了完整穩定的航拍畫幅。

此外,無人機拍攝與“上帝視角”觀看間有著心理感受的相似。起飛時無人機會向上突然騰空而起,猶如魔幻影視劇中神仙平地飛升,機器發出嗡鳴將受眾視覺帶離地平線,人們迅速擺脫了新聞事件、慶典儀式擁擠的現場,獲得了高處對事件規模、動向的整體觀感。伴隨輕微擺動的飛升視角,人們觀看到過去無法看到的景象。無人機可以空中懸浮,尾隨主體拍攝時無人機忽上忽下,忽前忽后造就自由的視點,同時可以連綿不斷地拍攝中遠景鏡頭,不像過去的航拍隻能拍攝大范圍景物。可以說,無人機拍攝改變了推拉搖移的傳統視覺語言,形成了一種連綿不斷飛行的視覺感受。傳統的推拉鏡頭與無人機拍攝的效果不同,一種是純粹的物理變化,另一種則將受眾從觀看者的輕鬆姿態向前推進,以主體向客體融入的態勢改變對事實的認知。“上帝視角”提供了全新的感知世界的體驗與維度,這是受眾對這種鏡頭迷戀的主要原因。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