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0期

移動傳播時代電視新聞內容創新探析

王麗
2018年12月18日09:1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隨著移動互聯網覆蓋率的不斷增高和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普及,截至2018年6月,我國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已達到6.31億,約佔網民總數的79%﹝1﹞,越來越多的受眾把手機作為獲取信息的首要工具。近年來,各級電視台紛紛依托移動互聯網新媒體,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等端口,變一次播出為多次播出、一屏觀看為多屏觀看,使新聞傳播效果持久擴散、放量增長。

電視新聞的移動傳播不僅有效提高了新聞信息的到達率,也改變了人們對傳統新聞節目的接受習慣和審美趣味,受眾渴望參與到傳播活動中來,同時對電視媒體所提供新聞產品的內容、品質、樣態等更為挑剔。

在風起雲涌的移動傳播時代,電視新聞人如何打破思維定勢,不斷改善採編水平、豐富節目樣態、生產出適合移動傳播的新聞信息產品,從而“黏”住更多用戶,確保主流媒體的“喉舌”功能不減、輿論引導方向不偏、受眾群體穩中有升?本文試對此做初步的探討。

一、強化交互,傳受雙方同頻共振

傳統媒體時代的宣傳報道是一種單向的信息傳遞,主導權掌握在媒體手裡,受眾隻能被動地接收信息。而移動互聯網則打破了信息的不對稱狀態,普通受眾的參與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持,傳受雙方的交流互動成為可能。

“帶著你的問題,我來跑兩會。”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浙江衛視通過“中國藍”微信公眾號廣泛征集網友微心願,在《浙江新聞聯播》中策劃推出《兩會我提問》專欄。“如何培養鄉村好教師?”“基層如何留住好醫生?”“‘海歸’如何引得進留得住? ”……節目中,網友分享各自故事,講訴對大會的關注,就關心的問題向代表委員提問﹔主持人第一時間把網友心聲傳達到兩會現場,與代表委員面對面交流﹔代表委員則結合大會精神,就網友關注的民生話題答疑解惑、建言獻策。傳統主流媒體和新興網絡媒體有效互動、同頻共振,不僅拉近了新聞報道和受眾的心理距離,也大大增強了受眾對報道內容的認可度,參與互動的網友在幾天時間內就達到上百萬。

受眾每天接觸到海量信息,他們在接受信息后往往會產生新的看法,並渴望通過一定的方式跟媒體交流,參與公共事件討論,進而影響他人、改變世界。移動傳播時代,廣大電視新聞工作者要轉變過去單向的信息傳播模式和傳統的內容生產模式,放下身段研究受眾的信息需求和表達需求,創造實時、高效的互動溝通渠道,為受眾提供廣闊而自由的發聲平台,以交互的雙向傳播告別傳統的“自彈自唱”,從而實現更好地傳播效果,提升受眾的新聞黏度。

二、降低視角,柔性表達時代主題

主題報道一直是電視媒體擔負的主要任務之一,然而近年來部分報道圖解政策主題淺顯、宏觀有余生動不足、說教味重手段單一,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在移動傳播時代,宣傳是否有效不能再以先前的“站位高”“篇幅長”“規模大”等指標來判斷,而應看傳播的內容能否讓受眾“入耳入心”,能否產生共鳴、引發討論,並帶來規模化的分享和轉發。

2017年春節期間,央視新聞中心拋開主題報道常用的宏大敘事,在《新聞聯播》中推出大型成就性報道《厲害了,我的國》。這組報道廣泛征集受眾及用戶的自拍視頻和圖片,讓受眾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站在普通百姓的視角講述身邊的變化和眼中的中國故事,展現普通人作為新時代的見証者、開拓者和建設者的自豪感和精氣神,鮮活生動,充滿情感張力。不少網友表示,自己過年時像追連續劇一樣追《新聞聯播》,“厲害了我的央視。”

2017年下半年,東方衛視大型成就性報道《海上今朝》同樣降低了報道視角,採用“大主題與小切口”“大時代與小故事”有機結合的節目樣態,將上海五年來的恢弘成就融入到具體細節的敘事之中,把創新發展的大主題、社會格局的大變化化解得輕巧靈動、幽默溫馨,充滿生活氣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許多網友紛紛跟帖表達自己的“觀后感”。

《厲害了,我的國》《海上今朝》讓主題報道的“身段”低下來,從受眾的個性化微視角來透視大時代,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重大主題宣傳變為百姓身邊可觸可感的“近新聞”,增強了立體感、親切感和代入感,實現了新聞價值和傳播效果的高度統一。

《厲害了,我的國》《海上今朝》的成功也給電視新聞人一個有益的啟示:在移動傳播時代,我們要精准找到受眾興趣的“切入點”、情感的“共鳴點”、價值觀的“共通點”,將“高大上”的議題設置與生動親和的傳播形態有機結合起來,將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落細、落小,落實為各行各業的生動實踐,落實為百姓身上質朴真實的獲得感和自豪感,從而實現主題報道由硬性灌輸向柔性滲透的轉變。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