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2期

淺析自媒體時代大眾傳播的輿論拐點作用【2】

——基於網絡視頻拍攝時間點的探討

林娜,程紅
2019年01月15日10:1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 拍攝切入點與“時間零”理論

“時間零”理論是現代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其創作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文學理論。卡爾維諾敘述了這樣一個情景:“獅子扑向獵人,獵人射出一箭,這一瞬間在他看來就仿佛電影中的定格一樣,呈現一個絕對的時間,即‘時間零(Time Zero)’,在此之后的事件,進入時間一、時間二……而在獅子扑出來與利箭射出去之前,那都是發生在時間零以前,即時間負一、時間負二……”﹝7﹞。 “時間零”即為一個點,鏈接的是事情的前因后果,這個點包含著事情發展的所有情節,才是最重要的那個存在。

筆者認為在網絡輿論反轉劇的視頻內容傳播中亦存在這樣的“點”,即為視頻內容拍攝時間的切入點,將這個“點”有選擇地放置於整個事件的不同部位,拍攝出來的視頻所呈現的必然是互不相同的內容,因為隨著這個“點”被放置的位置的不同,社會公眾所接收的視頻內容是不同的,而沒有拍攝到的內容,即這個“點”之前的內容,可能才是整件事情的矛盾之源。

三、 自媒體環境下急於發聲的公眾

“全民記者”,每個人都有權利發布信息,“網絡身份的模糊性和信息發布的匿名性有利於信息發布者逃脫社會責任和道德約束,在不具備進一步探查真相的能力與條件時,想當然的發布模糊的新聞碎片,斷章取義”﹝8﹞。當一則具有爆炸性的新聞出來之時,接收者並未第一時間進行核實,而是依據已有觀念,迅速對此作出自己的評價認定,當整個事件的所有真相被披露出來之時,公眾又是迅速對此作為回應,輿論再次呈現一邊倒的趨勢,但當事情的最終面紗被揭開之時,距離起初社會公眾的認定早已相去甚遠。但每個階段的輿論都是被逐步曝光出來的事實內容所左右,一個完整的事實可以擁有矛盾發展的幾個不同的階段,而每個階段所呈現出來的部分事實雖然也是真實,但卻並不是真相。“輿論反轉的根本依舊是對新聞事實的尊重,也是對信息傳播過程的尊重,任何妄加掩蓋新聞事實而希望獲得社會公眾同情和憐憫的行為都是極不負責任的。﹝9﹞”

對於由視頻內容引發的輿論反轉劇來說,當現實中的事情尚未演變成足以被人拍攝而后被傳至網絡空間時,沒有人能夠預知事情的后續發展,無人能人為地將影響輿論的拐點設置在事情的起始點。

四、 拍攝切入點與輿論拐點的同質化

網絡時代,在視頻引發的輿論反轉劇中,筆者認為視頻內容拍攝時間的切入點與輿論拐點具有同質化的性質,此時的“視頻拍攝時間切入點”發揮的正是輿論拐點的作用。

正如2015年5月發生在成都的“男司機暴打女司機”輿論反轉事件,其中扮演著輿論拐點角色的當屬男司機車載錄像補充的之前暴打女司機的那個錄像中所缺失的部分。第一段視頻無疑是從事件的高潮部分開始切入的,拍攝的切入“點”設置到了矛盾沖突最為激化的部分,社會大眾在接收這樣一個部分事實的時候,並不知道事情有著怎樣的前因,於是很自然地對男司機做出了“喪心病狂”“沒素質”等攻擊性的評價。當男司機車載錄像公開之后,更為完整的視頻記錄似將視頻拍攝的切入“點”移至矛盾開始或尚未呈現的地方,人們通過完整的視頻了解到,男司機出現如此暴力的行為是有原因的,輿論開始傾向於男司機,民眾紛紛發表言論表示可以理解男司機,大部分的責任在於女司機,此時仍有民眾依然支持女司機,認為無論是什麼原因,男司機也不應對一位女性做出如此暴力的行為,“輿論反轉的背后,是受眾情感與理性的博弈,情感是對弱者的同情,理性則是對事實的尊重,反轉在一定程度上是強弱關系的對換”﹝10﹞。“柔弱”的女性在此類含有暴力因素的事件中通常是受害者,但隨著女司機多處不良記錄的曝光,且堅決不肯承認自己在駕車過程中有不對之處時,社會輿論開始徹底逆轉,因為男司機車載記錄視頻還原了所有的事情真相,“事實勝於雄辯”,女司機本身即為有錯在先,此時所有的事實均已展示出來,女司機仍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無疑是激怒社會公眾的行為。李瑞生認為“當單個的人的情緒社會化后,個人的情緒就會因外化體現變為群體性,具有一種共同向心理指向和特征的情緒,繼而形成了社會情緒”﹝11﹞。所以說,社會公眾的輿論傾向就是個人言論的社會化,無數個“個人”的言論的集合就形成了社會公眾的輿論。

2017年年初,當大部分人仍在歡度新春佳節時,寧波動物園發生了老虎咬人事件,最后老虎被擊斃,最先在網絡上流傳的是被咬男子與老虎相互糾纏而老虎正在撕咬男子的血腥畫面,老虎在人們的印象中向來是凶殘的,看到如此血淋淋的畫面時,社會公眾無一不是譴責動物凶殘的天性和動物園管理的不當,但當人們探究為什麼在安全網之內的老虎會撕咬到本該在安全網之外的游客時,有人發現,原來是該男子企圖逃票進入動物園內,基於老虎總是凶殘而捕食向來是動物界的天性的先天性認知,社會大眾開始認為男子被咬完全是男子違反規章制度企圖逃票的結果,網友將這種行為定性為男子貪圖小便宜之后的咎由自取,最后撕咬男子的老虎被擊斃,甚至有為數不少的人為老虎的死而傷心,網上評論說這完全不關老虎的事,老虎撕咬侵入自己領地的生物是天性,而最后就這樣被擊斃了,真是可惜了一條生命。在一些網友表示該男子“不值得同情”的同時,亦有較為理智的網友說責任故在游客,但人心不可以冷漠,網友@小李飛刀78即表示“不該逃票,這是規矩﹔不該招惹老虎,這是本能﹔不該冷眼嘲笑,這是人情”。

公眾輿論傾向為何會發生反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沒有知道事情的真實原因時,人們首先目睹的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被“凶殘的”老虎撕咬著的畫面,人們本能的反映就是同情同樣身為人的游客,譴責動物的凶殘,當了解了事情發生的原因,人的本性就是私利的認知使得人們將此次游客被咬定義為男子貪圖小便宜所導致的惡性結果,且沒有責任的老虎被擊斃了,人們的同情性瞬間轉向了失去生命的“無辜的”老虎,但人的生命也是重要的,所以又有一些社會大眾開始綜合考慮所有的因素,認為責任固然在於人,老虎咬人雖說是本性,可畢竟咬死了一個人,所以對老虎的同情必然不少,但對於被咬男子,我們也不可以冷眼視之。“碎片化的信心傳播加之公眾片面化的信息接受,使得新聞事件擁有了朝著任意一個方向都可以發展的可能”﹝12﹞,所以完整的信息傳播是規避輿論反轉所不可缺少的要求,尤其是以視頻傳播為主的信息傳播,視頻內容展現的事實信息的階段性片段是引導社會輿論傾向的主要因素。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