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3期

地方主流新聞類APP的傳播現狀與發展對策探析【2】

王秋艷
2019年04月09日10:1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地方主流新聞類APP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地方主流新聞類APP雖然獲得了較快發展,但也面臨著挑戰與困難,亟待解決。

(一)原創佔比小,特色不夠鮮明

從表面上看,地方主流新聞類APP設置了眾多的頻道和欄目,每天更新量為幾十條到幾百條不等,但原創內容比例不是特別高,少數能夠達到60-70%,大多數在50%左右,有的則不足一半。其余內容或者轉載自國內其它媒體,或者轉載自同城其它媒體,也有一部分是用戶提供。如果原創比例過低,信息的含金量就會下降,質量亦難以保証,自身特色也不易彰顯。再有,APP的特色不夠突出。一是表現在名牌欄目的缺乏,二是凸顯地方文化特色的欄目缺少或不夠有亮點。

(二)文本尚未擺脫傳統媒體束縛,可讀性不強

當前,各地報業集團紛紛打造中央廚房,採集的新聞素材根據各渠道需求進行分發,各個渠道結合自身傳播特點進行加工與包裝后進行傳播。然而,現實操作過程中,很多APP上的文章與報紙文章內容、形式一模一樣,有的把標題稍加改動。移動媒體用戶與傳統媒體讀者的閱讀環境、閱讀習慣、年齡特征均有較大差異。報紙嚴肅、正統的表達方式在移動媒體端會顯得語言呆板、形式單一、拖沓冗長、可讀性差,用戶閱讀時會失去耐性,最終導致用戶的流失。

(三)內容結構不夠合理,閱讀體驗不佳

地方主流新聞類APP每天給用戶提供的信息數量較多,但是,這些信息的排列多少有些混亂。絕大多數地方主流新聞類APP都會設置一個諸如“焦點”“推薦”這樣的欄目,給用戶推送一些重要信息,在所以欄目中信息量最大。但是這些信息通常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各種類型的新聞混雜在一起,顯得雜亂無章。不僅難以吸引用戶,而且造成閱讀效率的降低。若點擊其它欄目,則會發現其內容的更新速度非常慢、數量也比較少,有的欄目一天更新兩三條,有的欄目幾天才更新一次。內容結構的合理性對用戶的閱讀非常關鍵,分類合理、條例清晰的內容能夠引導用戶閱讀,提高閱讀的效率﹔反之則會造成閱讀上的混亂,引起情緒上的焦慮,帶來不良的閱讀體驗。

(四)互動貧乏、形式單一

新聞類APP相較於傳統報刊而言,其互動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比如能夠與用戶及時交流、獲得用戶的點贊和反饋、得到用戶的爆料等。但是,大多數地方主流新聞類APP中新聞報道的評論數和點贊數較少,很多文章評論數、點贊數尚不足百,並且評論質量不高。有的是把標題復制粘貼一下,有的為“閱”“好”“已關注”等,有應付差事、純粹獲得積分之嫌。編輯、記者與用戶交流的次數較少,往往隻見用戶留言,不見編輯、記者回復,並且方式較為單一。

(五)盈利模式尚未擺脫對廣告的依賴

由於APP的投入與維護成本很高,因此,盈利模式的探索迫在眉睫。當前,地方主流新聞類APP中有的已經能夠盈利,有的還處於賠錢賺吆喝階段。即使已經能夠盈利的,對廣告收入的依賴性仍很大。如2017年,寧波甬派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廣告宣傳業務收入佔總營業收入的85.35%。2018年下半年,“澎湃新聞”的總編輯劉永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澎湃新聞”現在主要的變現手段還是廣告和版權。不難看出,地方主流新聞類APP的營收對廣告收入的依賴性程度較高。一旦行業、企業廣告投放的資金減少,則會給APP的生存帶來較大影響。

(六)版權侵權多發

2017年5月,鳳凰新聞APP曾從蘋果商店下架,有報道稱是因為版權問題被版權方投訴所致。由於地方主流新聞類APP有一部分內容是通過轉載、摘編其他媒體內容而得,在不屬於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或法定許可使用的情況下,若不經過著作權主體的同意而在作品保護期內使用他人作品的話,很容易造成侵權。侵權對象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一旦遭到訴訟,會對媒體形象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同時,由於互聯網環境下復制、抄襲、改編都變得十分容易,因此,地方主流新聞類APP的原創內容也會經常受到侵權。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