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9期

社交媒體環境中人們對媒介的依賴【3】

——以微信朋友圈為例

盛潔
2019年10月09日10:45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影響

(一)傳播過程中易產生偏差

微信朋友圈作為一個社交媒介的工具,在傳播過程中,通過文字表達,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這樣的表達方式極易產生信源失真現象。不利於微信的管理和傳播。由於朋友圈的傳播是基於智能手機傳播上,網絡傳播的碎片化和淺層次的信息傳播,也易導致傳播效果產生偏差。

(二)傳播中缺乏“把關人”

微信作為一個社交媒體,不僅僅是社交工具,還是作為一種傳播媒介,一種沒有把關人的媒體。人們可以在這個線上的虛擬空間中隨心所欲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傳播道聽途說來的信息,宣泄著自己的情緒,缺乏“把關人”來篩選和控制真假信息源。

(三)從"容器人"到“手機人”

"容器人"是日本傳播學者中野牧在《現代人的信息行為》一書中描述現代人的形象時提出的。"容器人"是指在現代的大眾傳播環境尤其是以電視為主體的傳播環境下,人們的內心世界猶如封閉的容器,他們是孤立的,封閉的。他們為了打破這種孤獨的狀態也希望與別人接觸,但是這種接觸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並沒有內心世界的交流,因為他們並不希望對方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離成了人際交往的最佳選擇[5]。

在電視掌握人們生活的時候人們依賴於電視,在技術進一步發展的信息社會,手機的功能從最初的打電話發短信到集聊天視頻購物娛樂於一體,一部手機是電視、電腦、廣播的結合體而且還便於攜帶,故而人們選擇手機,依賴社交媒體的豐富功能。

四、反思

(一)強化社交媒體責任意識

微信作為目前國內使用量最大的社交媒體,以其豐富完善的功能分區獲得用戶喜愛,促使更多的用戶加入進來。但在網絡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社交媒體無法阻止用戶對於自身態度的表達,因而就需要強化把關人意識,淨化互聯網環境。

(二)拓展用戶自我表達方式

對於用戶而言,社交媒體的便利性在於可以維護人際關系的同時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想法。在現實社會有時無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態度,因此將朋友圈作為情緒的表達平台。想要克服刷朋友圈的心態,需要擴展自我表達的方式,通過回歸現實社會的社交來打破對虛擬社會的媒介依賴,發展多元化的自我表現渠道,放下手機回歸現實社會。

(三)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

雖然朋友圈便於傳受雙方的自我表達,但在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傳播環境中,人們很容易被情感帶偏,而去忽略事件的真相,例如:羅爾事件。因作者夸大事實,發文引導受眾捐款,上午朋友圈中還是滿屏對於偉大父愛的感動,但到下午受眾了解真相后卻是滿屏的謾罵,覺得羅爾詐捐,全網聲討。對於每一次發生的刷屏事件,受眾應該更理性的看待,而不是盲目的跟隨大流。受眾要想在網絡中堅守自己的本心,不被網絡群體帶向偏離的社會情緒中。

五、結語

微信等社交媒體極大的便利了我們的生活,微信將人際傳播與群際傳播的結合在一起,讓人無法割舍,人們沉浸在技術的賽博空間中。我們在享受技術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理性對待技術,努力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正視技術的雙面性。每天都要刷朋友圈的行為足以表現人們對於媒介較高的依賴性,克服媒介依賴症需要正視生活,打開心扉,不要將自己封閉在網絡的虛擬社會中。網絡和技術縱使給我們帶來很多的便利,但那也只是我們使用的工具而已,不要讓技術凌駕於人類生活之上。

參考文獻:

[1]社會化[EB/OL].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3312611-3489130.html.

[2]譚天,張子俊.我國社交媒體的現狀、發展與趨勢[J].編輯之友,2017(1):20-25.

[3]周馨瑜.淺析微信朋友圈病毒式傳播的特征及成因——以“羅爾事件”為例[J].西部學刊,2017(59):39-41.

[4]易麗平.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媒介依賴的原因探析[J].今傳媒,2011(19):96-97.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