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的冷思考--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24小时滚动新闻

“数字出版”的冷思考

2012年11月17日03:55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张丽娇制图

  从甲骨、青铜、陶器……到如今数字化,变化的是信息的载体,不变的却是人类对于知识信息的不懈追求。

  未来的书会是什么样?提到这个问题,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数字出版。不可否认,随着近年来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数字出版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蓬勃发展,美国和英国电子书的销量都超过了纸质书,世界出版业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不断的数字革命浪潮,我国的传统出版业将会迎接怎样的改变?

  近日,由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主办、杭州烂柿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举办的“未来的书和书的未来——2012数字阅读创新论坛”在杭举行,备受各界关注。论坛上的一些观点给我们带来冷静、理智、客观的思考。

  1问:我们正在怎样消费数字出版?

  什么是数字出版?

  官方和学界明确定义:经过数字加工的编辑出版的,通过技术手段来发行的都叫数字出版。

  那么当今,当豆瓣阅读、多看、唐茶等各种阅读终端开始流行于读者群中,我们到底在怎样消费数字出版呢?

  2010年9月,天翼阅读正式进入数字出版行业,作为全国信息化推动的一个基地,中国电信从一开始做的就不仅仅是手机方面的阅读,还涉及三屏双媒的一些阅读,包括固话、PC、IPTV都能够给广大的用户提供精致的阅读产品。

  “如何通过数字化,使广大用户能够接收除了文字图片以外的多媒体阅读方式,进一步提升享受呢?比如声音也是一种媒介,也可以传播信息。”中国电信数字阅读基地总经理肖伟说道。

  谈到有声阅读,肖伟说:“我认为听力是人们具备生理能力当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能力,而好的精神物品、文化作品完全可以通过声音得到有效的传递,加上足够多的受众,如何挖掘声音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是手机运营商的中国移动,在数字出版行业里发展十分迅猛,中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内容总编傅晨舟直言:“信息时代的今天,不应该让屏幕阅读行业等待繁荣发展像纸张那样等待943年,其中最有力的例证就是手机阅读的产品,发展迅速。”

  从2008年开始开发,2009年开始测试试用到2010年5月份的正式商用,手机阅读已经由一个概念变成了一项产业。

  2问: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字出版产物?

  “我个人对数字出版有一点见解,认为数字出版是基于数字内容的一种服务,它应该顺序满足几个层面。”新闻出版总署质检中心的程晓龙指出,第一应满足对内容的基本战线和传播;第二表现的手法应该是数字化;第三它应该有基于阅读的数字化服务。“起码要实现‘内容的保值和增值’两种功能。”

  在当天的论坛上,大家讲得最多的也正是“内容”。到底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字出版产物?

  果壳CEO姬十三提出:深度文字阅读它必将死去。“但是我们人类又需要深度的思考,所以我们可能需要另外一种产品,来帮助进行深度的思考,如果我愿意称之为书的话,那么书不会死去。”

  扎客副总裁屈辰晨在评价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化阅读时说,第一是真正的个性化用户能够准确把握他精准的内容需求;第二是内容的高效提供;第三基于他兴趣爱好形成的内容。

  “总结来看,未来的社会化阅读一定是以读者个人为中心,同时抓住内容本身的价值,这是唯一不变的,也是出版商在未来唯一能够保留住的价值。”屈辰晨说。

  3问: 未来数字出版如何走?

  这几年,数字阅读的变化让中国感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在新一轮数字出版的竞争中,中国和世界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论坛中,程晓龙提出了一个问题:数字出版在高歌猛进发展中,是否实现了内容的保值和增值。他还指出:“现在拥有的数字阅读,或许并不尽善尽美,至少有这么几种客观的现实,比如格式混乱、电子书著作权人和版权得不到根本的保护、质量问题。”

  程晓龙坦言,数字出版这两年发展非常快,但对内容质量的监控却一直缺失。“接下来,我们将加快制定电子书内容质量的标准规范,通过标准掌握科技依据,定时抽查和检查电子书的内容和质量,同时把质量上乘、格式规范的优质书推介给社会,比如说我们想向社会推荐一百本优秀电子书。”

  关于书的未来发展,很多数字出版业内人士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书的未来会有很大的变化,作为深度思想的载体,任何的变革都不是空中楼阁,如果出版人不能够有效地从纸质出版中汲取营养,把纸质出版的精神来发扬,未来的变革一切都是空谈。

  “数字出版不管如何发展,必须要有应该坚持和守望的理念与根本,并要把出版本质带给读者,要积累并传播的不仅是科技的知识,更是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传统,数字出版说到底所谓大意,还是应该传承文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积淀民族的文化成果。”本报通讯员 朱海洋 本报记者 潘剑凯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