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涌现出一批优秀成果。本文聚焦于“走转改”背景下的中国电视纪录片领域,通过简要回顾其历史渊源,“以史为鉴”,着重思考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状况,总结成功经验,发扬优良传统,以便更加高瞻远瞩地把握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趋势,促进中国纪录片事业良性发展,为推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关键词】“走转改”;纪录片;现实思考;未来发展
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自2011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涌现出一批优秀成果,锻炼了新闻记者队伍,赢得了党和人民的好评。在中国电视纪录片领域,何盈的《皮里村蹲点日记》、雷飙的《杨立学讨薪记》、陈晓卿的《舌尖上的中国》等众多“接地气”、“有人气”的纪录片代表作品,相继问世,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推动了中国新闻界“走转改”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一、以史为鉴:继承发扬纪录片光荣传统,警惕创作误区
其实,纵观中国百年(1911-2011年)纪录片史,倾听民意,聚焦民情的纪录片作品,早已有之。在1993年,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就开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集中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在观众中引起很大反响。从1993-1998年,这个时间段里,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教授在其《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一书中,称之为“平民化纪录片时期”。在此时期内的纪录片,呈现出来的显著特点是,百姓意识和平民视角,“甚至像毛泽东这样一直被传为神话的历史人物,也开始被赋予某些百姓的意识,从神坛上请下来,回到现实当中。” 此外,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作品中,“无论是作为纪录者,还是被纪录者,都表现为个体化的特征。” 不再是以往的宏大题材,“而一般都会选择某一个点、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作为拍摄对象,在相对固定的空间里进行静态观察和跟踪拍摄。” 与此同时,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人”成为纪录片的主题表征,代表性作品如安徽电视台的《远在北京的家》,上海电视台的《毛毛告状》、《老年婚姻介绍所见闻》,以及《我们的留学生活》、《马班邮路》、《三节草》、《母亲,别无选择》等。这些纪录片,不少屡获国际大奖,成为中国纪录片上的经典作品。
然而,时过境迁,时移事易。21世纪以来,随着电视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收视率、广告额等成本核算,逐渐成为制约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紧箍咒。为了应对危机,赢得市场,迎合观众,部分电视机构和电视纪录片人,开始探索纪录片产业化发展道路,直接导致不少纪录片转向盗墓挖宝、历史解密等悬念叙事,满足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如中央电视台10套的《探索?发现》栏目,“讲述以中国为主的历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寻自然界的神奇奥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 另一方面,部分电视纪录片人仍在坚守纪录片的精神家园,他们往往以独立制片的方式创作生产,但大多数处于低端制作,很难进入市场获得经济回报,被认为是“自杀式的制作”。 除此之外,国内纪录片创作主力主要集中于中央及少数重视纪录片创作的省级电视台和国有大型影视集团公司,近年来,这些单位创作生产的一批纪录片“大片”如《故宫》、《大国崛起》、《森林之歌》等纷纷亮相,给人颇具分量的“震撼”感觉,但由此带动的新一轮纪录片过于注重“宏大题材”,因而致使其“不接地气”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百年中国纪录片史,有过辉煌灿烂,走过曲折坎坷,回顾这段历史,汲取纪录片优秀创作传统,警惕误区,有助于更加清醒地思考中国纪录片的当下发展状况,更加高瞻远瞩地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现实思考:认真总结纪录片成功经验,把握未来
2011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这一活动,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部署,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原则、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素养,促进其成长和成才的有效措施。” 活动开展近一年来,全国新闻媒体积极响应,倾听民意,反映民情,解读民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电视纪录片作品脱颖而出,中央电视台记者何盈的《皮里村蹲点日记》、雷飙的《杨立学讨薪记》以及陈晓卿担任总编导的《舌尖上的中国》等,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显示了纪录片的力量,展示了纪录片人的精神,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一,“基层”新闻纪录片兴起,打破了以“历史解密”和“宏大主题”为主的纪录片创作生产格局。
如上所言,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历史解密”类的栏目化纪录片运作模式,以及“宏大主题”类的长篇系列纪录片规模拍摄,以往的民间独立纪录片逐渐被边缘化,声音越来越弱,中国纪录片在“平民化”道路上,越走越远。幸运的是,“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中国新闻界和理论界经过反思、整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诞生了一批纪录片优秀作品,如《皮里村蹲点日记》等。皮里村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马尔洋乡,是帕米尔高原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在此之前,央视记者从未到过这里。为了报道这里的孩子上学难这一事实,记者历时9天时间,往返行程400多公里,徒步200多公里,进行了亲身体验,真切了解到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画面真实感人,解说词简洁朴实,在央视播出后,反响极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走转改”的典型案例。类似“基层”新闻纪录片作品,还有《北京儿童医院蹲点日记》、《北京同仁医院蹲点日记》》、《湖南板桥村蹲点日记》、《重访郭明义》、《招工局长陈家顺》、《邵全杰买票记》及《杨立学讨薪记》等,数量众多,质量上乘,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开始形成一股来自“基层”的新闻纪录片力量,打破了“历史解密”与“宏大主题”为主的纪录片创作生产格局。
第二,以“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为导火索,在另一个层面“纪录现实”,或将引领国产原创现实类纪录片创作的新方向。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纪录片成为荧屏的香饽饽,也让久违的国产原创现实类纪录片重新回到大家视线中。”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今年《舌尖上的中国》大热,国产现实类纪录片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刘文称,“纪录频道日后将加大现实题材的创作,不仅将在年底开拍《舌尖》第二季,并将从美食延伸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打造‘舌尖’品牌。 一部纪录片,风头盖过热播电视剧,风靡大江南北,截止2012年6月19日凌晨4点,在新浪微博中,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搜索结果显示高达775万多条,足见其被关注程度。相比“走转改”基层题材纪录片作品类型,更加注重新闻价值、社会效益的取向,以“舌尖”为代表的国产原创现实类纪录片,偏爱国际化、市场化路线,“‘舌尖’一开始就是按照国际通行的制作模式打造的,一集节目镜头运用量达到了1300个,节奏快,信息量大,基本上8分钟讲一个故事。” 或许,在另一个层面的“纪录现实”上,“舌尖上的中国”将引领国产原创现实类纪录片创作的新方向。
第三,“走转改”背景下中国纪录片创作生产,弥补了“平民化纪录片时期”的部分不足,继“社会化纪录片时期”后,开启了“政治化的产业时期”,奠定了良好基础。
尽管“平民化纪录片时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题材小型边缘化”,“这一时期纪录片所选择的对象中,大部分社会化的程度偏低,与社会的关系比较简单,承载的内容不够,使得这些个体对于他们所在的时代的诠释力量不足,从而影响了纪录片的价值。” 在“走转改”背景下,由于创作主体力量庞大,自上而下,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扎实推进,题材密集、内容丰富,走出了“题材小边缘化”的狭窄视野,聚焦于广泛的基层,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锻炼新闻队伍,有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2011年,是中国纪录片的开局之年。何苏六教授在其主编的中国首部国家级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中,把即将开启的这个历史时期称之为“政治化的产业时期”。事实正是如此,2011年至今开展的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在国产新闻纪录片领域业已开花结果;在国产原创现实类纪录片创作中,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足以引领风骚。为此,有理由相信,继“社会化纪录片时期”(何苏六教授在其专著《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把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起到2004年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分为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12004)四个时期)史后,“走转改”背景下中国纪录片创作生产,开启了“政治化的产业时期”,并为其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结束语:
回顾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历史如同一面镜子,照出现实,蕴藏未来,特别是在“走转改”背景下,“以史为鉴”更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通过纪录片的历史体察,总结纪录片创作上的成功经验,使之发扬光大;吸取失败教训,警惕创作误区,不重蹈历史的覆辙,就能够更加高瞻远瞩地把握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方向,促进中国纪录片事业良性发展,为推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注释: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同上,第83页。
同上,第84页。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官网,http://cctv.cntv.cn/lm/tansuofaxian
吴晓东:《中国纪录片:光靠数量不能解决问题》,《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05月07日。
郑保卫、黄全权:《“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依据与现实意义》,《新闻与写作》,2011年10期。
刘玮:《加投资找人才,央视要“纪录现实”》,《新京报》,2012年5月31日。
同上。
同上。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