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旋律历史大戏《我叫王土地》原名《大河套》,自播出以来赢得极高收视率,引来观众的热议,掀起了弘扬河套文化的热潮。该剧运用传奇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从王土地的奋斗史探寻了农民如何热爱土地、坚守土地、保卫土地的过程,结合“水、草、地”等文化元素,展现了浓厚的河套地域文化。
[关键词] 电视剧; 河套文化;民族精神
著名导演张多福,演员林永健,曾虹畅,李强,齐芳,李依馨,蒋毅等共同打造和演绎的主旋律历史大戏《我叫王土地》原名《大河套》,自湖北卫视首播,北京、天津、央视有关频道相继播出后,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河套地区掀起了一股观看、讨论该剧的热潮。该剧以河套近代开发史为主线,反映了清末民初至抗战期间,河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水利专家王土地(王同春)的传奇人生,他历尽艰辛用最原始的开渠方式引黄灌溉开垦河套土地,创造了“塞外江南”的富庶河套胜景,被誉为“河神”。白手起家的王土地成为富甲河套的大地商后不忘广赈天下,并拒绝外国敌对势力的诱惑拉拢,在日寇侵略河套的危难之际,不惜断渠毁田,成就了民族高风亮节,奠定了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影响力。
一、该剧主题鲜明、思想深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所谓主题就是电视剧背后所隐含着的意义和道理。《我叫王土地》充分体现了农民如何热爱土地、坚守土地、保卫土地的过程。开篇王土地和他叔走过沙漠来到了后套,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叔、到了、后套到了”,随后用鼻子闻了闻泥土,那泥土和他爷爷当年带回的泥土一个味道,从河北来到后套就是种地的,看着这么多的土地让王土地十分兴奋,骨子里热爱土地的那份精神一直在支撑着农民心中的理想。后来王土地凭借聪明的智慧给黄锦绣找到了水源,提出要三十顷地的条件,他的要求触犯了黄锦绣的底线,他被装入麻包投入了黄河水中,王土地命大后来成为了达拉特旗子民们的“礼物”……这些都说明了主人公对土地的热爱。土地是中国农民的命根子,土地,一个农民的名字,朴素,大气,电视剧从《大河套》改为《我叫王土地》可能也是源于农民对土地那份执着的爱吧。
金生水为了制服杨大义,想通过“淤渠”让杨大义付出巨大损失,为了营救杨大义,王土地无奈之下冒着生命危险点燃了炸渠的导火索,营救结束后,王土地得到杨大义给他的土地,得到土地后的王土地更是勇往直前,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理想。白手起家的王土地后成为富甲河套的大地商后不忘广赈天下,民族意识觉醒让王土地对土地的认识开始升华,拒绝外国敌对势力的诱惑拉拢,在日寇侵略河套的危难之际,王土地为了民族的利益,不惜炸毁了毕生心血修筑的河堤,引来了滔滔的黄河之水,淹没了土地,打败了侵略者,保卫了国家,塑造了真正的农民英雄形象,成就了民族高风亮节。爱土地、爱祖国、爱真理,这就是中国农民的高尚情怀。我们国家的电视剧具有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揭示社会的美与丑,唤醒正义感与良知的使命。正如著名文艺理论家杜高所说:“这部电视剧把中国人的生命和中国的土地紧紧联在一起,深情而热烈地唤起观众对这片土地的爱恋和崇敬。作品的整体构思、主人公形象的风采和内涵、主题的含义,都使它成为一部充分展示中国元素、闪耀中国特色、昂扬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1]
二、该剧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了真正的农民英雄
“艺术欣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人物命运和人物性格的关注。一部好的电视剧能不能有几个让观众长久记住的人物,是一部电视剧是否成功的标志。”[2]该剧的主人公王土地,民国初年,他来到了内蒙古河套地区,和当地农民一起修水渠、开荒地。“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一是头顶的天、二是脚踩的地、天生万物、地长五谷,我们所有人的生存靠的就是土地。”王土地凭借着看渠的本事,凭借自己的诚信,凭借自己的执着和朋友的帮助,赢得了后套老百姓的心,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庄稼汉为圆农民的土地梦而奋发图强,让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成为了自己的“财主”,最后自己终于取代黄锦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后套王,他被人们尊称为河神,传颂久远……剧中无论是蛮横霸道的黄锦绣、视财如命的杨大义、嫉妒心切的金生水,还是成熟老练梁柳枝、悲情苦命的杨春妮、纯洁善良的琪琪格可以说都是围绕着王土地来展开剧情的。
“王土地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征服了当时让人们既爱又恨的黄河,成就了今天“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使得那里真正成为了“塞上江南”,他不畏权势,有勇有谋,用一辈子的时间圆了自己的梦,也圆了千千万万后套农民的的梦。这一切的一切不仅仅需要巨大的勇气,更需要付出无数常人无法理解的辛酸和血泪。”[3]主人公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坚韧和拓荒精神,最终实现了种地的梦想,也带领着当地百姓致富,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农民。王土地无疑是中国农民中的一员,剧中王土地的形象正是中国千千万万新一代农民的真实写照。这也正是顺应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既是针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农村发展形势提出的对农村工作的新要求,也为新闻媒体今后农民报道指明了方向。”
三、该剧展现了浓厚的河套地域文化特色
钟灵毓秀的河套大地,山川秀丽,水草丰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人们誉为“塞外粮仓”。这里有黄河和内陆河水资源,又有草场和千里河套的土地资源,水、草、地三大资源,形成河套文化的三大要素。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电视剧《我叫王土地》不仅是一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更是一部弘扬河套文化的恢弘剧作。或是滔滔不绝的黄河水,或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或是八百里的河套大地,该剧通过影视造型把观众带入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生态景色。
该剧导演张多福曾解释说:“《我叫王土地》具有西北豪放的特色,草原、沙漠等这些都能体现出西北的风土人情。我们想通过这部电视剧,让广大观众更好地了解西北,了解河套地区的风土人情。”无论是纵向上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还是横向上的阴山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沙漠文化等等。张志国老师也曾概括河套文化的基本构成:“以边疆文化为发端,以移民文化为主流,以农牧结合型经济为基础,蒙汉回等多个民族杂居处共处,其风俗相互融合而又独具特色。”[4]王土地一位从河北来到西北边疆的移民,经历了风风雨雨,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融进了河套,被厚重、大气、包容、开放、进取、诚信的河套儿女接受。此外,专门为该剧量身打造的具有民国初期风格的“义公中”和“和公中”两大拍摄场地,以及独轮车、花轿、水井等演出道具,也真实再现了当时河套地区人们生活生产的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可谓是带有浓厚西北地域风情和泥土芬芳的电视剧。
四、该剧兼有传奇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电视剧《我叫王土地》具有传奇性的。这种传奇性首先体现在电视剧对于环境的描写上。“黄河是这部电视剧的一个大背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象征,赋予了这部电视剧宏大的气势,在浪涛汹涌的黄河之边,该剧表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的奋斗史和悲喜交集的人生命运。”[5]王土地从被黄锦绣装入麻包扔到黄河,现实生活中别说黄河了,就是小河那人也是活不成了。恰恰是因为黄河王土地得到了达拉特旗王爷的“款待”。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也正是利用滔滔不绝的黄河水淹死了日本侵略者。编剧正是通过对险恶环境的描写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从而更好地展现主人公的战斗场景,侧面反应了电视剧的传奇色彩。传奇性还体现在编剧的情节的设计上。编剧一开场就让这个“贼眉鼠眼”王土地通过用性命和大财主黄锦绣豪赌地下水而收获了杨大义之女杨春妮,可杨春妮凭什么会看上从未谋面而又穷又丑的王土地呢?为了给观众一个解释,编剧精心设计安排了杨大义在黄锦绣、杨春妮之间周旋,最终杨春妮被迫同意嫁给黄锦绣当小却又被黄锦绣将其当赌注送给了王土地,开始了王土地的啼笑皆非的一段姻缘。如果杨春妮真的嫁给王土地的话,电视剧就没法演了。编剧良苦用心,中间又安排了个孙晋生在其中穿插,因为孙晋生也喜欢杨春妮,他不愿看着自已喜欢的人嫁给黄锦绣,所以就有了孙晋生蒙骗黄锦绣说杨春妮就是一村姑,使黄锦绣误以为真而将春妮随便送人,之后黄锦绣得知详情后大悔。从此就有了杨春妮与黄锦绣、王土地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把几个主要人物放在冲突和惊险的情节中,并适度夸大了他们的行动去表现个别人物超凡的能力与精神品质。这个人身上就必然显出了传奇色彩。
该剧还具有现实性。王土地的扮演者林永健也曾表示:“在演绎的过程中非常享受主人公的奋斗过程,这部戏我给它的定位就是农民励志戏,人物积极向上的精神很吸引我。”王土地走西口,到了后套,凭借着满腔对种地的热爱和智慧,打拼了半辈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不仅是对劳动价值肯定,更是塑造了一群坚韧性格的人物形象,从励志的角度讲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是很有启发的。
电视剧《我叫王土地》无论是从创作班底、还是演出阵容、或是摄制手法来分析都是一部弘扬河套文化的恢弘剧作,为广大观众展开了那个原始、荒凉、神奇、富饶的河套平原上,苦难、坚韧、悲壮的第一代拓荒者的群景画卷。(作者系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学生)
参考文献:
[1] 长篇电视剧我叫王土地研讨会记述,中国视协会,2012年5月20日
[2] 刘晔原,电视剧批评与欣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00页
[3] 我叫王土地观后,http://blog.sina.com.cn/mlzhang3,2012年5月14日
[4] 张志国,试论河套文化的基本构成及地域特征,河套文化论文集,2006年10月
[5] 巴彦淖尔日报社,我叫王土地研讨会发言选登,2012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