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借助文化生态学的学术视野,对河南文化产业及文化生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打造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凸显区域特色文化,实施错位发展;培育农村创意文化产业,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注重原创繁荣文艺创作,打造“豫”字号文化品牌优势等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已经启动,河南正在承接经济发达地区大规模的工业产业转移,中原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板块。随之而来的是河南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及文化生态环境将产生巨大的变化。本文借助文化生态学的学术视野,对河南文化生态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如何依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合理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出对策建议。
文化生态学原理概述
文化生态学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H?斯图尔德1955年提出:“文化生态学是就一个社会适应其环境的过程进行研究。它的主要问题是要确定这些适应是否引起内部的社会变迁或进化变革。”“这一方法要求对社会和社会机构之间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进行考察。”[1]斯图尔德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以生计为中心形成的,是人类适应多样化的自然环境的结果,文化与环境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关系,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特殊适应过程引起的。他认为社会对环境的依赖或适应程度随文化(特别是技术)的发展而变化,自然环境对于生物属性的人类具有强大的规定性,所以早期的和简单的人类社会更直接地受环境的影响;然而作为社会的文化的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却具有超常的认知、利用甚至改造的能力。较发达国家经济机构“强大的经济扩张渗透到本地社会中,并且通过更新土地利用和其他资源利用方式,以及输入外来的政治和经济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社会”[1]。
自然生态学强调保护物种多样性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为保护生物群落中物种种类的多元化和各种类的相对均匀度能促进物种关系复杂化,也就维护了生态的平衡和稳定。“民族文化生态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历史上形成的结构系统,及其与自然、地理、社会环境相辅相成、彼此依存关系的综合体现。”“保护文化生态的平衡可以使个体、民族、国家谋求多样性生存和稳定发展,使人、生物、自然界保持和谐和统一。”[2]文化生态学理论启迪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首先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生态建设中积极维护各种有价值文化,避免文化类型的减少,将大大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我们要顺应世界潮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解放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产业创新和结构优化,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文化产业及文化生态现状分析
河南传统文化产业已成规模,创意文化产业初露端倪。2005年以来,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连续4年增加值增长超过15%,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生产总值增速,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23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新的统计制度统计,2010年河南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367.13亿元,同比增长15.9%。年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3.7个百分点,高出第三产业增速5.4个百分点(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局,2011年8月)。河南文化产业依然是经济增长新亮点,然而与文化产业发达省市相比差距明显。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75%。北京、广东、江苏、山东4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已突破千亿元。
综观北京、广东、江苏、山东4省市文化产业发展,均呈现出以下共性: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非公有资本比重上升、民营文化企业成长迅速、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3]反观河南文化产业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条块分割等问题,新闻、出版、广电、报业、演艺等传统产业具有优势,已形成大中型骨干企业集团,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文化创意产业却刚刚起步,数字出版、动漫、网络游戏、移动电视、工业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报业、出版、广电三巨头依然各自为政,壁垒森严,跨媒体经营困难重重,难以打造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资源整合的超大型文化企业集团。这种状况制约了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当前,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各国和地区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一致选择。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影响了河南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河南当代人文艺术生态充满活力,具备打造文化品牌的实力。河南当代人文艺术生态是指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文化群体的现实生存状态、发展能力及影响力。中原作家群是中国文坛上一支活跃的劲旅,涌现了姚雪垠、李凖、刘震云、二月河等闻名全国的作家及其作品。河南戏曲艺术特色鲜明,豫剧、曲剧、越调及其他剧种竞相争艳,《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剧目享誉全国,我省目前从事戏剧工作的专业人员将近3万。河南摄影界、摄影家在中国影像界的成就显著,已具备某种榜样性与文献典籍功能。河南是书法绘画艺术大省,书法气势雄浑,绘画凝重厚实。中原画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作品曾轰动全国。[4]河南启动“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以来,舞蹈演艺界掀起了原创文化产品热潮,舞剧《风中少林》、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舞蹈诗《河洛风》、歌舞剧《清明上河图》飘红中州大地。河南戏剧、舞台演出持续活跃,到2010年实现了全国文华大奖“四连冠”,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五连冠”的成绩。特别是《风中少林》荣获各种奖项,如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入选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几年来连续在几十个国家、地区和城市举行商业演出,创造了几千万元的商业价值。河南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河南电视台的品牌栏目《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依托河南丰厚的戏剧、武术、文物文化资源而创办,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获得各种殊荣。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产业规模提升,社会效益显著,进入2010年国内文化企业30强名单。总之,河南当代人文艺术生态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在全国有相当的影响力,显示了河南文化生态的实力。
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郑汴洛一体化,打造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数字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的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发展方向。郑汴洛处于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地位,集聚了河南绝大部分高校,交通发达、现代产业基础雄厚、文化存量、人才储备、人文环境、政策、技术、资金等基本条件是河南最好的地区,十分有利于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可以发展围绕人才资源丰富的高校集聚成的高校依托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若干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产业园区。
这个地区将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的转移、落地,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信息、地产等产业融合,通过高科技的介入、设计改造、创意提升促进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打造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资源整合的超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强劲的中心辐射、龙头带动作用。
凸显区域特色文化,实施错位发展。省域中心城市必须立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实施错位发展,力争人无我有,避免“雷同化”;强化主导产业,加强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古都古城保护、旧城区改造的有机融合,尽可能地保存各种文化遗存的完整性,维护同一空间环境中多元异质文化的永久共生,树立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的理念,激活历史街区的文化生命力。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为城市增添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时尚与经典交融的人文景观,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例如,安阳以殷墟大遗址公园和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依托,整合羑里城、曹操高陵等资源,打造以殷商文化为代表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洛阳应大力弘扬河洛文化,以牡丹花会、河洛文化节为载体,积极发展旅游、节会、影视、演艺、会展等文化产业。南阳深入挖掘开发楚汉文化、玉文化、医药文化、佛教文化、衙署文化等特色文化,努力打造镇平玉雕、张仲景医药和工艺美术三大文化产业集群。
培育农村创意文化产业,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乡土是自然与文化的诗意联系,各地活跃的传统民俗活动既保持了这种诗意联系,又传承了乡土文化。当代人逐渐意识到,还需要更内在、更神秘的精神和情感需要——与宇宙、历史、群体和生命整合的归属感,也即所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种归属感产生于乡土社会,并没有随着乡土社会的消失而消失,而是以模仿、更新或扭曲的种种形态进入当代文化空间,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的一部分。[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文化濒临灭绝。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注重建设文化城镇、宜居城镇,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营造田园风光,不断扩大村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在农村实施“文化消费补贴计划”,提高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政府在战略上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通过完善信息通信网络和技术创新平台,为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系统。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创意设计人才,提高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创意设计水平。研究消费时代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在民间演艺、民间工艺品设计中融入时尚和流行元素,赢得新生代消费者的喜爱,从而赢得市场。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能大大拓展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高科技技术支撑加上移动化技术的应用,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延续下来,既有效地传承,又在内容或形式上有所创新。
注重原创繁荣文艺创作,打造“豫”字号文化品牌优势。实践证明,创新性创意才能被规模化产业化开发。“这个创意,既包括新颖内涵的原创文化及其衍生文化的创意(原始文化创新),也包括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后派生出新的具有震撼力的文化产品的想法(集成文化创新),从而依靠其创造出巨大的文化附加值。创意经济要成为新的发展范式。”[6]当前,履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使命,就是要努力打造原创性文化品牌体系。
原创性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的动力和源泉,河南文化工作者要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来调整原创文化产品的结构,增加表现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河南人的“三平”精神、重大节庆、重大活动、平民百姓的冷暖人生,林林总总都是创意的素材库。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人才任用制度,采取特聘专家制、项目合作制、设立工作室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引进全国知名的高端文化人才和拔尖人才。以包容和开放的胸怀吸纳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探索原创文化产品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模式,以促进中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对中原传统优秀文化资源赋予现代阐释;推动各类艺术竞相发展,既要多出精品力作、名家大师,又要“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打造“豫”字号文化品牌优势,让中原文化在服务当代人的文化精神需求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文为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文化生态建设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1B24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利安?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J].潘艳,陈洪波,译.南方文物,2007(2).
[2]孙兆刚.文化生态系统[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3).
[3]姜天骄.2010年文化产业1000亿元增加值是如何突破的[N].经济日报,2011-10-09.
[4]吴圣刚.论当代河南的精神生态[J].河南社会科学,2006(3).
[5]高小康.从审美文化研究到审美文化生态研究[J].学术研究,2010(11).
[6]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4.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