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闻,这是一个自报纸产生那天就开始争论的话题,不同的群体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西方文化意义上,新闻一词是“新”的含义,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这个事实要新鲜、少见、有趣,重在新闻价值。我们关于新闻的定义来自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强调事实,不强调有没有新闻价值,于是,逐渐形成一种结果,我们报道的内容都是事实,但许多事实不具有新闻价值。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对于党报的影响更大。
从内容上来说,翻开目前的党报,大量呈现的所谓新闻,其实都是事实,比如各种会议、政府工作、发展动态、改革进程等,但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新鲜而有趣的内容,特别是报纸原创、记者现场采集传递的,则很少。党报的绝大部分精力、财力、物力、人力都围着上述“事实”转,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多是记者偶尔碰到的边角废料一样的东西,不被重视。
同时,在形式上,党报对于新闻的处理也有自己的特色,即总是在新闻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与观点,把这些观点强行加给读者。例如,2011年4月22日,某中央级媒体有一篇关于全国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报道《夯实基础开新局》,虽然是通讯的形式,但行文之间却让人以为是评论,它的几个小标题“领导有力指导在先,一抓到底;规范程序让基层指导做什么、怎么做;探索创新扩大民主、推进改革的生动实践;选优配强用更开阔的视野选人、选能推动科学发展的人;严肃纪律‘三个在先’确保风清气正”,全是一些概念性、评价性的词语,整个报道更像一篇政论文。
它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组来自中央组织部的数据:截至3月底,全国共有9315个乡镇完成党委换届工作,占应换届总数的27.3%,其中河北、辽宁、江苏、安徽、湖南、云南、新疆等7省(区)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基本结束。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领导班子换届是关系一个地方发展的大事,搞好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则是圆满完成省市县乡四级换届工作的重要基础。
“去年12月以来,按照中央关于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自下而上适当集中进行换届的部署,各地高度重视,明确责任,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扎实推进乡镇党委换届工作。
“这次换届纪律严、秩序好、程序公开透明、参与面广,换出了好班子,换出了精气神,换出了战斗力。在日前举行的市县乡换届工作座谈会上,已经完成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地方党委组织部长普遍认为,这为即将全面展开的市县乡换届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世易时移,变化宜矣
过去,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报是党进行革命宣传和建设动员的最重要阵地,它的重要使命就是动员、鼓舞、团结人民,整个新闻报道着重于各项工作的部署、宣传,新闻的新鲜性、相关性等几乎不在考虑之内。新的时期,党报依然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依然要团结带领鼓舞人民走向更美好的生活。但是,目前的环境变化了,读者变化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时代,过去的媒体只有报纸、电台、电视几种,报纸也主要是党报,现在媒体的种类无所不有,媒体间的竞争极为激烈;另外,读者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有与之相应的报纸面貌,才能吸引读者,也只有这样,党报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力和价值。
当然,我们并不是一味地崇尚新闻的新鲜度稀缺度,它们只是新闻诸多标准中重要的两项,不意味着就是新闻的一切;我们也不是说要彻底否定我们现有的新闻标准,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区域,这样的新闻原则和实践是完全可以存在而且也有必要存在:它是我们党历来开展各项工作的得力助手和方法。现在的问题是,在时代、环境、媒介、读者都呈现新的特点、出现新的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党报对待新闻的视角和态度依然不变,或者说变化与外在的要求相距甚远,尤其是内容上,拘泥于“事实”,被“工作”架空,除了“工作”外,新闻的空间和弹性几近丧失,这是当前党报新闻走入误区的一种反映。
客观性,新闻的生命所在
现在,我们抛开新闻的内容,单就新闻的外在形式做些分析。新闻之所以是新闻而不是散文或者评论,就因为客观性是其最根本的价值所在,1900年美联社就提出了自己的社训——“报道事实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报道才能让人信服,把价值判断交给读者去做,而不是赤裸裸地强加于读者。
我们的报纸,过去都是党报,党报重要的功能是宣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旗帜鲜明地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这是革命和建设处于特殊时期的需要。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商业性报纸,后来又出现了互联网,文化环境开放了,读者的眼界开阔了,阅读需求提高了,党报如果还是延续过去的老一套办报方式、办报路数,在新闻中不时给读者灌输观点,而不是相信读者的智慧,那么,报纸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甚至会走不下去。因为,除非有其他手段,否则,除非那些同意你观点的人才会理睬你。
其实,新闻的客观性并不是那么难以实现(至少从形式上),即使是党报也是如此。恩格斯主张党内的传媒应运用客观的报道方式,他称赞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倍倍尔的通讯说:“倍倍尔关于某一问题的通讯,从来不得出关于各种事件的最后意见。他对事实客观的丝毫不带偏见的描述是很出色的。”就比如这篇《夯实基础开新局》,如果以生动的事例和现场为主要素材,而不是一堆枯燥的数字与论述,记者以相对客观的语言来表述,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党报应植入客观性的新闻职业理念
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然义不容辞,就有关事件、问题等发表旗帜鲜明的社论、评论,更是完全需要和必要的。
我们的问题在于,由于几十年来的意识形态控制,也由于从业人员的惯性和惰性,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个操作套路无形中束缚了从业人员的手脚和意识。曾经有人对我们现在的某些党报新闻这样描述:“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决议没有不通过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抗洪没有不英勇的,抢救没有不及时的……”总而言之,记者直接就把笔下的新闻定性、上线了。此现象非常普遍,即使是现场新闻,这种完全依靠对现场事实进行叙述的新闻品种,也受到主观理念的强烈影响,《夯实基础开新局》只是随手拿来的一个例子罢了。
党报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非常复杂、综合的工程,由宣传纸到新闻纸中间横亘着一段遥不可及的历程,但也不是说党报的改革工作就无计可施。我们应该未雨绸缪,以给自己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可以化繁为简、避难就易,先从一点入手,比如,可以就新闻的形式、写法等稍稍边缘一点的问题开始,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工作。首先,党报在新闻的操作上应该适当引入市场报、商业报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而不仅仅是广告和发行方面的借鉴。在党报从业人员中植入新闻客观性的概念,明确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最本质的特点和要求,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党报在保持党的喉舌功能不变的情况下,该报道的党的方针政策、工作改革等一定不能削弱,同时适当引入新闻客观性的概念,可以使其更具备公信力。其次,在一些不涉及党和政府重要工作的报道中,尤其是关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领域,应有意识地倡导新闻的客观性,使这一类稿子在表现方法上能够客观、公正、生动、活泼。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