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华莱士的双面新闻人生--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2年10月下

迈克·华莱士的双面新闻人生

王春枝

2012年11月27日13:53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今年4月,美国新闻界一位巨星陨落。

他的采访名单上有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老布什等历任美国总统,有卡斯特罗、贝京、阿拉法特、霍梅尼、内贾德和普京等国际政要,有芭芭拉·史翠珊、萨尔瓦多·达利等文体艺术名流巨星。尤其是先后与两位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和江泽民展开智者之间的对话,使他成为最为中国人熟知的外国记者之一。他曾经参与创办并连续38年主持美国最知名的新闻杂志栏目《60分钟》,其间他共制作了800多期报道,21次获得美国电视新闻领域的最高荣誉艾美奖。

他是迈克·华莱士,从20多岁时涉足媒体行业,直至89岁高龄正式退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闻从业生涯中,他以高超的采访技巧、过人的采访智慧和对真相孜孜不倦的追求,确立了其在美国乃至全球新闻界的地位。

很多业内人士喜欢用尖锐、辛辣、强硬这样的词汇形容华莱士的采访风格,但这并不是他新闻人生的全部。他有强悍凌厉的一面,也有温情脉脉的另一面。一方面,他喜欢像演员一样在节目中进行戏剧化的表演,另一方面,他又以律师一样严谨地对待自己的采访对象;一方面,他在采访中不拘小节、采访方式非常灵活,另一方面,他坚守追寻真相的原则,不向任何势力屈服。

强硬与温情并存的采访风格

华莱士以强硬的采访风格著称,《60分钟》节目曾为他量身定做了这样一则宣传广告:“英语中哪四个单词令骗子和无赖最为闻风丧胆?”答案就是:“Mike Wallace is here.”(迈克·华莱士在此)这则广告是对华莱士尖锐强悍采访风格的最佳写照。能体现华莱士强硬采访风格的第一大利器是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面对强势人物时,从不顾及对方的面子,也不回避敏感话题。比如在采访伊朗总统内贾德时,华莱士连续提出多个重磅问题,包括“谁支持真主党,这些年是谁给予真主党数以亿计的钱,谁给予真主党伊朗制造的各式各样的导弹和火箭”,“您曾一再提到以色列必须从地图上彻底消失,您能解释一下原因吗”等,这些问题使采访现场气氛剑拔弩张,内贾德一度反问“你到底是以色列政权派来的代表还是记者”,更有人评价说,华莱士的采访有时简直像是审讯。

华莱士的另一个采访利器是“穷追猛打,紧咬不放”,就关键问题进行反复诘问,避免采访对象用外交辞令搪塞自己。例如,他曾就里根的种族主义倾向展开了一系列提问,终让好莱坞电影演员出身的里根也无处遁形,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面貌。

华莱士:“里根先生,你的竞选班子里有多少黑人职员?”

里根:“我不能老实地告诉你。”

华莱士:“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问题。”

里根:“不对,因为我不能告诉你有多少职员,我们有……”

华莱士:“你应该说清楚是白人还是黑人!”

里根:“哦,对,我的意思是我们有,我们有……”

华莱士:“我指的是竞选班子里的高级黑人职员。”

里根:“我们这么来谈这件事……”

华莱士:“很明显,你的竞选班子里没有黑人。”

里根:“不,我不是这样认为,我的意思是不能……不能同意你说的。”[1]

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方式在华莱士的采访中很是寻常,连续提问使得被采访者在层层压力下不得不将事实一点点地说出来,展现事情更深层的真相。

此外,华莱士还很擅长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采访对象一步步深入事实的核心。1979年,伊朗扣留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员,事件发生两周后,华莱士采访了当时的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他提出了谈判式的问题:“如果我是卡特总统,我会控告你们政府实行恐怖主义,而且如果人质受到伤害,我会认为你们是无药可救的。”霍梅尼回答:“……你认为我们的人民是恐怖分子?……我们是穆斯林。这简直是侮辱!”华莱士紧接着这个穆斯林的话题说:“埃及总统,……一个穆斯林,说你这是给伊斯兰丢人,并且他说你……是个疯子。”这种问题看似在给霍梅尼解释的机会,事实上却充分展示了另一种见解和主张,而且令采访对象很难反驳,这也是华莱士强硬采访风格的一种精彩表现。

华莱士在采访中不回避、不退让的态度和构思缜密的提问,成就了他采访风格强硬的名声。但对待不同的采访对象,华莱士也会表现出温情的一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75年对克林特·希尔的采访,希尔是肯尼迪总统遇刺当天为其专车护驾的特工,他为没能尽职保护好肯尼迪而自责和愧疚,因此一直拒绝公开谈论他的工作,接受华莱士的采访,是他首次向公众开口。华莱士在准备采访时已经得知希尔的心结,而他的采访正要揭示那种沁入骨髓的悲痛,所以在这次采访中,他非常周到地照顾被采访对象的感受。

华莱士:我可以把你带回1963年的11月22日吗?当时,你是站在紧跟肯尼迪总统专车后面的那辆特工车的挡板背后。……

希尔:……她(杰奎琳·肯尼迪)丈夫身体的一部分,她丈夫的头部被击飞了,掉到了街上。……她只是想伸手去够到那颗头,她丈夫头颅的一部分。……那是她唯一想做的。

华莱士回忆说:“那一刻,希尔彻底崩溃了,泪水不住地从他的脸颊上流下来。”华莱士默默地坐了一会儿,然后轻声问希尔是不是不想谈这段痛苦的记忆,可以聊点其他的。但希尔表示想继续谈下去。所以,等希尔平静下来后,华莱士继续他的提问。

希尔:是的,我一直很自责。……这是我的过错。

华莱士:哦,没人能在这么短的一瞬间想到这么多。你所做的一切,已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品格了。这是你的上司对你在1963年11月22日那天的表现所下的评语。[2]

从这段采访中可以看出,华莱士一改平时咄咄逼人的作风,小心地引导希尔回忆悲剧的现场;他真诚地安慰希尔,肯定他的成绩;他不再固执于自己想问的问题,而主动提出可以换个话题;他甚至陪希尔落泪,毫不掩饰自己的感同身受。这次采访感动了无数观众,节目播出之后,信件像潮水般地涌来。虽然一向以风格强硬著称,但是这样充满温情的采访风格可能是华莱士的内心更向往的,他曾经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他追求的是“忘了灯光,忘了摄影机,忘了一切,真正地互相倾谈”。

兼具演员和律师色彩的采访技巧

演员与律师,前者追求戏剧化的表演效果,后者则事事要求谨慎真实,两种完全不同的职业,却都是华莱士采访技巧的灵感来源。

在从事严肃新闻工作之前,华莱士曾经是一名小有成就的演员和广播员,为包括香烟在内的各种产品拍广告,主持一系列游戏节目,他在这些工作中展现了娴熟的表演技巧,并把这种技巧带到了他的新闻工作中。他常常用表演的方式在采访中制造独特的效果,在采访中用自己的表演使采访对象放松警惕,曾有一位同事这样评价他:“有一件事情迈克比其他人做的都要好,那就是带着天使般的笑容,问出让任何人都大跌眼镜的问题来。”[3]他还不断尝试各种新鲜的采访方式,比如他开创了“伏击式采访”,即为了获取新闻真相,在事先未通知的情况下来到某人办公室,把麦克风放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回答问题,发表评论,以捕捉对方的惊诧反应,制造戏剧化效果。华莱士的团队还经常策划一些不同一般的采访方式,1976年,为了制作一起揭露公共医疗补助项目中腐败行为的节目,他们设了一个诊所,在会客室里布置了一面正面是镜子、背面可以透视的单面镜,后面装上摄像机,邀请嫌疑对象来谈交易,通过这种方法收集到了关于回扣的关键材料,观众观看这样的新闻节目,就像看罪案剧集一样精彩刺激。这些表演式的采访和报道,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

戏剧化的采访方式并不意味着刻意制造噱头或者随意出言挑衅,华莱士对采访本身的严谨性和客观性有很高的要求,在这方面,他以律师为学习的榜样,注重对事实和信息的把握,绝对不提自己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在每次做采访前,华莱士都会花数周的时间准备采访对象的资料,确保对采访对象和采访话题有深刻的了解,在采访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提前掌握大量事实,使华莱士的提问常常比采访对象的回答更有意义,他抛出的问题本身就包含着很大的信息量。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华莱士对尼克松的得力助手埃里希曼关于“水门事件”的采访,华莱士在采访中直接用陈述句式指责尼克松:“盗窃心理治疗记录,用卧底来侦查,共谋妨碍公正。这一切都是宣扬严肃法纪的尼克松做的。”埃里希曼反问:“你这句话里包含问题吗?”华莱士回答“没有”,的确,他没有提问题,因为他的话本身已经足以传达受众需要的信息。

竭力保持严谨真实,为华莱士赢得了采访对象的尊重,很多被采访对象甚至最后成了华莱士的朋友。美国前第一夫人南希·里根在接受华莱士采访时曾多次被激怒,然而在获悉华莱士去世的消息后,她发出了深切的悼念:“我挚爱的朋友迈克·华莱士去世的消息令我心碎,……新闻事业从此将不一样了,我们的生活因为认识了他而发生改变。”[4]这或许也是很多曾与华莱士过招的被采访对象的共同感受。

不拘小节背后的新闻坚守

华莱士在采访中国领袖邓小平时,有一个常被人津津乐道的细节,邓小平在采访过程中想抽烟,华莱士也要求来一根。其实这不是偶然的一次,在节目中抽烟是华莱士的一个著名招牌,1950年,华莱士在一家地方电视台担任夜间主播,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以吸烟的形象出现在电视上,后来他一直抽烟。他手中的香烟同他尖锐的提问方式一样让很多嘉宾难以忍受。除此之外,华莱士还有其他很多被人诟病的地方,比如他以高额的采访费吸引采访对象,他还因脾气火暴常在采访过程中与人发生冲突。由此可见,华莱士在具体采访过程中常常会有些不拘小节的粗线条表现。

但在坚守自己的新闻理念方面,华莱士从来都不含糊——坚持探寻事实真相。对新闻真相的追寻常常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华莱士一直竭力与这些压力抗争。1995年,华莱士曾经制作了一期揭露烟草公司内幕的独家报道,考虑到节目可能会得罪相关方面的广告主,CBS高层起初不允许播出这期节目,华莱士为此多次跟老板们争执,最终冲破阻力,使节目得以播出。这起事件后来还被改编成了电影《the insider》,展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前前后后的过程及烟草业的黑幕。1957年,还供职于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华莱士制作了一期关于肯尼迪的节目,时任美国参议员的肯尼迪获得了普利策图书奖,但华盛顿一位专栏作家皮尔森经过大量的考证,认为肯尼迪的获奖作品《当仁不让》是他人操刀之作,华莱士邀请皮尔森在节目中公开谈论这个话题。节目播出后,华莱士受到诘难,被要求向肯尼迪公开道歉,华莱士坚持不妥协,最后ABC的负责人不得已亲自出马,面对镜头道歉。

华莱士坚持探寻事实真相,也不屈从来自自己内心的压力。1984年,华莱士因为一场新闻官司而罹患严重的抑郁症,作为一个以强硬和难以对付著称的知名记者,他害怕被人发现自己是个饱受抑郁症困扰的“可怜虫”,但最终,华莱士还是选择了坦诚,把关于自己的真相告知观众,这也是对他所从事的新闻业的尊重。

华莱士曾被尼克松总统邀请担任白宫新闻秘书,但被他拒绝了。他说自己“还是愿意当一辈子记者”。记者这个职业,在华莱士眼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在理想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光荣的,但是这不是世界真实的样子。记者的声誉是通过搬开石头,发现下面藏着什么来建立的。”[2]这种理念,值得新闻人永远珍存。

(本文受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资助)

参考文献:

[1]李法宝.华莱士的记者生涯与社会责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

[2]华莱士.你我之间[M].中信出版社,2009.

[3] Tim Weiner. Mike Wallace, 93, hard-boiled news reporter for ‘60 Minutes’. NEW YORK TIMES. 4, 09, 2012.

[4]Nancy Reagan Mourns Loss Of Mike Wallace, Friend For 75 Years,http://losangeles.cbslocal.com/2012/04/08/.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新闻与媒体研究中心)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