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是英国作家迈克尔?莫波格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该小说发表于1982年,在英国可谓风靡一时。这部小说近年受到了梦工厂的青睐,斯皮尔伯格将它搬上了大银幕。影片以一匹名叫乔伊的战马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由、勇气、忠诚与大爱的故事。电影《战马》以仅仅66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荣获了2012年奥斯卡6项提名,虽然最后颗粒无收,但它以史诗般的气势和温情怀旧的叙事手法震撼了观众的心灵,带来了对于和平,对于人性至善至美的深深索问。
史诗情怀止战之殇
斯皮尔伯格无疑是战争史诗的爱好者,更是不折不扣的“二战专业户”。继《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等二战题材后,斯皮尔伯格这次终于把目光转向了被电影界忽略许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我们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个数字:在1914年到1918年的欧洲战场上,1000多万匹战马死亡,只有6.2万匹幸存。万物有灵,马因人类的战争而沦为不幸的牺牲品,斯皮尔伯格用影像来告慰每一个生命的尊严。
影片中的乔伊是幸运的,然而它的幸运背后确是战争无法承受之殇。
一战开始后,乔伊被迫与他的小主人分离,接下来,乔伊经历了英国军官、法国小姑娘、德国俩兄弟、英德士兵、拉运武器、挣脱封锁线、曲折回归等几个命运的转折点。每一个小故事都与战争紧密相联,但在这些血雨腥风中,斯皮尔伯格一方面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一方面又烘托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这些片段中的每一个人物,在乔伊遭受苦难的关口,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它、保护它。斯皮尔伯格用人性中最简单美好的情感,串联引导着乔伊的命运,影片华丽的视觉效果、细腻的画面表现、牵动人心的情节也都展示出史诗般的恢宏气魄。更为重要的是,影片向战争发出了最沉默有力的控诉——在生命与尊严面前,战争一文不值。正所谓,和平无国界,就像斯皮尔伯格所言:“我一读到这本书,就想把它拍成电影。故事传达出的灵魂和感受在每一个国家都会引起共鸣。”
温情视角寓爱无痕
战争非人所愿,友情、亲情、爱情,这些才是人类永远向往和追求的生命价值所在。《战马》虽然以一战为背景,但它却跳出了枪林弹雨、拼杀血洗的暴力俗套,也摒弃了深沉震撼的黑镜头处理,以战马乔伊作为影片的叙事视角,令人耳目一新。乔伊当过军官的坐骑,拖过伤病员,拉过高炮,也曾惬意地享受过宁静的田园生活,乔伊还被赋予了最美好的品格和最纯洁无暇的情感:对主人忠诚,为伙伴甘愿牺牲,对关爱它的人们回报以快乐。斯皮尔伯格又通过乔伊的眼睛来审视战争带来的苦难良善和生离死别,乔伊无与伦比的灵气和可爱,使影片充满了童话般、孩童般的至真至纯。
影片最震撼人心的高潮之处就始自于乔伊机敏地躲开了坦克的无情追撵,此时,荡气回肠的乐曲响起,乔伊开始在战场上疯狂地奔跑,为了自由的生活,为了主人温暖的怀抱,乔伊无所畏惧地冲破了一道道铁蒺藜的封锁,蒙太奇的电影画面飞速闪现,观众的心此时也被悬到了极限。可是,就如同个人永远无法挣脱战争的枷锁一样,乔伊还是被困在了铁蒺藜的绞索之中,它悲哀地嘶鸣着倒下了。本以为,这会是影片最悲情的结局,没想到,令人意外的一幕出现了,敌我双方竟然跳出战壕,自发友善地走到了一起,共同拯救了乔伊的生命。没有刻意拔高和夸张的渲染,这自然而然的举动正是全片最发人深省之处——乔伊的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动物的符号,它身上承载了人性最本能的爱与温情。正如同斯皮尔伯格解释的那样:“乔伊就是这部电影的纽带,是它让战争出现了哪怕只有5分钟的停顿,正是这一刻触动了我去讲述这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战马》也许算不上斯皮尔伯格最顶尖最优秀的作品,影片前后节奏失衡、情感爆发力不足、片段感过强等问题也遭到了不少诟病,但是影片依旧体现了导演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创新进取。乔伊虽为战马,但它超脱战争之外,成为人性至真至善至美的凝聚和化身。影片在上演种种惊心动魄的际遇之后,用幸福的团聚做了缝合,跳出了东方式悲情结局的窠臼,带给了人们美好与希望,单从这点上看,《战马》也应该得到应有的褒扬。
(作者单位:吉林省北方传媒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