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王晓洁、赵仁伟、朱东阳)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展映期间,每张10元至60元的“低票价看大片”让影迷大呼过瘾。但短暂的光影盛宴结束后,影迷们不得不重新面对一张票动辄上百元的电影市场。呼吁多年的电影“高票价”问题如何才能破解?
“百元电影”挡住观影人群
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参加展映的260部影片在北京29家影院放映,价格从10元至60元不等,有的票还打8折。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电影嘉年华”展映区,每天有3场免费放映,相对眼下动辄上百元的票价来说,这样的观影机会十分难得。
“我平时基本不去电影院,因为票价太贵。”在北京读研究生的小廖在北京电影节期间购买了哈利·波特系列8集连映的套票,打折后每张48元。她说,比平时看电影便宜,但对学生来说,还是较贵,“希望每场能降到30元左右。”
“票价贵”问题由来已久。2010年,德勤公司发布的《文化娱乐产业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电影平均票价为36.38元,中国城镇居民支付的每张电影票价相当于月可支配收入的2.5%,与发达国家0.5%的数字相比明显偏高,这一比例更是美国的9倍。
据中国娱乐产业研究机构艺恩2012年发布的《2010-201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以票价占人均月收入的比例衡量,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法国五国中,中国票价所占人均月收入比例最高,是美国的8.5倍,法国的7.2倍。
但与高票价“名列前茅”相比,中国的人均观影次数则“垫底”。上述报告显示,美国平均每人每年去影院观看影片4.3次,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只有0.2,即平均5年才去一次电影院。
票价居高不下:百姓喊贵,影院喊亏
“高票价把观众挡在了电影院门外,不利于电影市场的正常发展。”影视研究机构众泽咨询市场总监罗守斌表示。去年全国“两会”上,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6人在联名提案中呼吁降低电影票价。演员濮存昕日前也表示,电影票在20元以下最正常。可为何在各方呼吁多年后,票价依然难降?
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军告诉记者,百姓觉得票价高,说到底是供需失衡导致的。在中国银幕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单位银幕必须产生相对高的收益,产业链的各方才能应对成本。“现在银幕数量还是太少,虽然百姓觉得票价贵,但实际上制片、影院、院线的生存都比较困难。”高军说。
高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张100元的电影票,需缴纳3.3%的营业税、5%的电影专项资金,46%左右归影院,院线通常拿到2%-5%,剩下约40%归制片方,一般制片方会拿出其中的1成左右进行影片发行。
“对制片公司而言,一般票房要达到制片成本的4倍,才有盈利的空间,有的片子虽然看似票房高,但制片成本巨大,盈利也难。”罗守斌表示。
影院的生存状况也并不乐观。高军表示,目前租金高企,占了影院成本的“大头”,加之人力成本、水电费用都在上升,影院实现盈利非常不易。为了聚拢人气,影院还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推出团购票。
实现合理票价,规模效益是出路
中国电影市场何时才能让多方共同分享低价票的好处?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未来银幕数量增加,取得规模效益之后,电影市场将走入良性循环,实现消费者、制片方、院线、影院的多方共赢。
“当银幕数量足够多,观众足够多,影院就不会指望靠一部电影、一块银幕去赚钱,到时候制片、影院、院线的资源分配也将更趋合理。”高军说。
据了解,十年前,全国只有1000多块银幕,但到去年底,银幕数量已经达到1.38万块,目前仍在以每天10块左右的速度增加。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二、三线城市和小城镇的影院将迎来蓬勃发展。
高军表示,理想的票价还要实现“四个不同”,即票价根据不同影片、不同影院、不同时间、不同人群差别定价,“比如,对儿童、中老年人可以实行半价优惠,对学生则可以实行大幅度优惠,把他们吸引到电影院,培养百姓的观影消费习惯。”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