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湖边的一棵树”到“我想爸爸妈妈”--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5期

从“西湖边的一棵树”到“我想爸爸妈妈”

傅拥军 

2013年06月04日15:00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我好想爸爸妈妈》这组照片荷赛获奖之后,网上有同行表示对这组照片“看不懂”,也有人觉得这是“摆拍”的。我觉得,有质疑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当时我纯粹是想给孩子拍张照片留个纪念。之所以选择用了教室背后那些已经用了十多年的玩具做背景,或许是因为,这个画面与我自己童年记忆中的场景比较像吧,尤其是那个木马。虽然是些冷冰冰的铁艺玩具,却存储了孩子们的童年岁月。

我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始于2006年。那年8月19日,杭州至重庆的火车下午13点32分发车,火车启动前5分钟,站台上依然很拥挤,大多是买了站台票来送自己孩子的在杭务工人员。车站工作人员拼命吹哨子才让大家退后一小步,这时几乎所有车窗都露出了一张张小脸蛋,很多小脸上挂满了泪花。家长也个个眼含泪水,不停地重复一句话:“不哭不哭,明年再来……”

按下快门,我拍到了一张女孩撅着嘴含着泪的照片,取名《宝贝不哭,明年再来》,在《都市快报》头版刊发,引起很大反响。小女孩眼泪汪汪的样子,让很多读者感动,纷纷打进热线想与孩子结对帮助她。由此而发,快报还推出了“杭州为留守儿童送路费活动”。

之后,我便与这位名叫傅香君的小女孩结缘了,每年都保持联系,现在跟他们一家都成了朋友。后来,在我和同事的帮助下,小女孩终于来杭州读书与父母团聚。但是后来因为“异地高考”问题,她必须要回到老家读高中,于是我就陪她爸爸一起和她回到了重庆老家。一方面是想继续记录她的生活,另一方面我听她爸爸说他们那个村子已经快成为一个“空村”了,人都出来打工了。我就想沿着这条线索,把那个村子好好拍一下。后来和那个村子里的一个代课老师一聊,她说那个村子的孩子都很可怜,孩子在午休的时候经常会做梦梦到爸爸妈妈,然后会哭着喊他们的名字。

那位代课老师正是小女孩的姑姑,姓傅。当时,樟木村共有21个留守儿童。我用镜头记录了代课老师与孩子们的一天。离开学校前,我想给每位孩子拍张照片留个纪念。傅老师也想和孩子们合影留纪念。所以我就给21个孩子拍了42张照片,每人一张独照,一张与老师的合影。拍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孩子在独自面对镜头时,显得很紧张和迷茫,但是当有老师在身边时,就会镇定很多。

拍完照片回到杭州后,我洗了两套,一套送给孩子和教师,一套自己留念。我把自己的那套照片寄到樟木村,让孩子们在照片的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当照片寄回来时,我发现这些孩子不仅写了自己的名字,还在照片背后画了很多画,还有的在背后写上“我好想爸爸妈妈。”这组照片的标题,就是这么来的。中国留守儿童有5000多万,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我们这个时代亏欠他们,不是亏欠一点,而是很多很多,需要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我看到网上也有人议论,“从2009年获荷赛奖的《西湖边的一棵树》到这次获奖的《我好想爸爸妈妈》,从影像语言上讲都比较平淡,不是特别刺激不是特别抓眼球的。”其实,我的照片都不是那种有冲击力的照片,一直就是这样,看上去比较平淡,因为那种夸张可能跟我的内心不是很吻合。摄影是跟内心有关的事情。我拍一个东西,都是因为对这个东西有感情,喜欢了才去拍,而不是我要去获奖什么的去拍。我觉得两次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奖都有点“顺其自然”的意思。这两个专题一个已经拍了10多年,一个已经拍了8年,都是我长期关注拍摄的结果。接下来并不会因为获奖了就不再去拍,我还会一直一直将这两个专题拍下去,因为故事还没完。

得奖之后,有人问我,你是如何构思这件作品的?其实,我没有构思过这件作品,当初真的是为了给孩子拍合影,只是拍合影的时候他们的神情再次让我感动,我心里只担心把照片拍虚,因为教室里光线有些暗。后来参加荷赛在组照的编排上,我倒是进行了认真编辑,采用一幅孩子的照片,然后是一幅孩子跟老师合影的照片,最后用了一个没人的空场景,让人有些回想余地。这样的编排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我觉得用一组照片来讲故事,最后的图片编辑也是很关键的。(作者:《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